第二篇梁桥第7次课首页本课主题日期2.3.3.1杠杆原理法
第二篇梁桥第 7 次课首页 本课主题 2.3.3.1 杠杆原理法 日期
目的理解荷载横向分布原理,掌握杠杆原理法序号讲授内容时间讲1知识回顾5授内23.1荷载横向分部系数概念20容与3352.2杠杆法原理时42.3例题25间分5总结5配6578910重点:重1)荷载横向分部系数概念点2)杠杆法原理难难点:概念点方法以板书为主,带领学生应用力学知识,推导偏心压力法的基本公手式,然后以例题为基础,指导具体应用。段实习实验
目的 理解荷载横向分布原理,掌握杠杆原理法。 讲 授 内 容 与 时 间 分 配 序号 讲授内容 时间 1 知识回顾 5 2 3.1 荷载横向分部系数概念 20 3 2.2 杠杆法原理 35 4 2.3 例题 25 5 总结 5 6 5 7 8 9 10 重 点 难 点 重点: 1)荷载横向分部系数概念 2)杠杆法原理 难点:概念 方 法 手 段 以板书为主,带领学生应用力学知识,推导偏心压力法的基本公 式,然后以例题为基础,指导具体应用。 实 习 实 验
教案正文知识回顾:车辆荷载、车道荷载的概念。主梁车辆荷载效应的计算过程。影响线的概念横向分布影响系数1杠杆原理法:把横向结构视作在梁上断开而简支在其上的简支梁。2偏心压力法:把横隔梁视作刚性极大的梁。3铰接板(梁)法:把相邻板(梁)之间视为铰接,只传递剪力。4刚接梁法:把相邻主梁之间视为刚性连接,即传递剪力和弯矩。5比拟正交异性板法:将主梁和横隔梁的刚度换算成正交两个方向刚度不同的比拟弹性平板来求解。一、杠杆原理法基本假定:忽略主梁之间横向结构的联系作用:假设桥面板在主梁梁肋处断开,沿横向支承在主梁上的简支梁或悬臂梁。适用条件:重点介绍杠杆法的基本假定,并在基本假定计算荷载靠近主梁支点时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mO。双主梁桥或横向联系很的无中间横隔梁的桥梁。的基础上引出其适用范围。2号梁号梁b下图示出桥面净空为净-7+2x0.75m人行道的五梁式钢筋混凝土T梁桥。试求荷载位于支点处时1号梁和2号梁相应于公路-II级和人群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7007575A①O?160160160105160105
教 案 正 文 知识回顾: 车辆荷载、车道荷载的概念。 主梁车辆荷载效应的计算过程。 影响线的概念 横向分布影响系数 1 杠杆原理法:把横向结构视作在梁上断开而简支在其上的简支梁。 2 偏心压力法:把横隔梁视作刚性极大的梁。 3 铰接板(梁)法:把相邻板(梁)之间视为铰接,只传递剪力。 4 刚接梁法:把相邻主梁之间视为刚性连接,即传递剪力和弯矩。 5 比拟正交异性板法:将主梁和横隔梁的刚度换算成正交两个方向刚度不同的比拟弹性平 板来求解。 一、杠杆原理法 基本假定: 忽略主梁之间横向结构的联系作用;假设桥面板在主梁梁肋处断开,沿横向支承在主梁 上的简支梁或悬臂梁。 适用条件: 计算荷载靠近主梁支点时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m0。 双主梁桥或横向联系很的无中间横隔梁的桥梁。 下图示出桥面净空为净-7+2×0.75m 人行道的五梁式钢筋混凝土 T 梁桥。试求 荷载位于支点处时 1 号梁和 2 号梁相应于公路-II 级和人群荷载的横向分布系 数。 重点介绍杠杆法的基 本假定,并在基本假定 的基础上引出其适用范 围
桥梁上的汽车荷载公路-I级和公路-I级车辆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总重550kN的标准车。120120140 14030L0.62.52.50000013.0.4l↓1.47.0(a)立面布置电电电电0↓.4]3.0 1.47.015.0(b)平面尺寸例题:5主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例题与同学一起做。700?①③?160160160105160+105Pq/2Pa12Pa/2Pa/2130150.180180汽车—20级十X1Pg/4Pg/4Pg/4PPg/4100 90 90+90A挂车—100P111b)LE950180汽车—20级909090挂车100c0000E0LEP
桥梁上的汽车荷载 公路-I 级和公路-II 级车辆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总重 550kN 的标 准车。 例题:5 主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例题与同学一起做。 140 7.0 120 120 3.0 1.4 140 1.4 (a)立面布置 30 7.0 15.0 (b)平面尺寸 1.8 3.0 1.4 2.5 1.4
第11次课尾页杠杆原理法的应用内容小结思考题与作业1.《桥梁工程》,姚玲森,人民交通出版社;:(教材)《桥梁工程》,范立础,人民交通出版社;参考资料《桥梁工程》,邵旭东,人民交通出版社;P教学后记
第 11 次课尾页 内容小结 杠杆原理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作 业 参考资料 1.《桥梁工程》,姚玲森,人民交通出版社;(教材) 2.《桥梁工程》,范立础,人民交通出版社; 3.《桥梁工程》,邵旭东,人民交通出版社;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