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测试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龃龉/伛偻啜泣/点缀远见卓识/博闻强识 悖论/蓓蕾嗔怪/嗔目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C整饬/叱咤宾客/兵器称心如意/称兄道弟 D浸渍/锱铢邂逅/污垢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如鲁迅这样洞察世事、不为势利左右的学者,或者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可 谓寥若晨星。可以说,鲁迅被称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当仁不让的, 中学课本删减他的文章是极度短视和愚昧的做法。 A.左右B寥若晨星C.当仁不让D短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个项目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明阳集团贯彻“坚持走出去海外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该集 团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 B为了应对雾霾,上海市政府在12月5日和6日先后启动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应急措施后, 上海30%的党政机关停驶了公务用车。 C.今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个百分点,其中,蔬菜价格上涨223%,肉禽 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 D.95岁高龄的曼德拉于12月5日与世长辞,南非举行了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位一生为民主 人权而不懈奋斗,赢得全球尊重的伟人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事实上,人在冷漠无情地对待动物的同时,对自身的伤害也是同样惨烈的。 所以也 就被忽略了 ,,这一切都类似于残害动物的一场场复制。原来人性的丧失, 人对动物施暴的过程,也是双手沾上鲜血、耳廓听到嘶喊的过程,’罪孽感一方面折磨着 我们,另一方面又在诱惑着我们 ①人与人之间骇人听闻的酷刑 ②但它的结果一定会以其他方式复制和散布开来 ③这种惨烈由于没有直接感到剧痛 ④就是在这种残害动物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的 ⑤比如战争或种族迫害 ⑥这种颜色、这种声音一旦渗入心底就会驻留不去 A.⑥③②⑤①④B⑥②⑤①③④C③①④②⑤⑥D.③②⑤①④⑥ 二、本太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東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 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 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 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 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 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 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宭,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
2014 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测试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龃龉/伛偻 啜泣/点缀 远见卓识/博闻强识 B.悖论/蓓蕾 嗔怪/嗔目 塞翁失马/敷衍塞责 C.整饬/叱咤 宾客/兵器 称心如意/称兄道弟 D.浸渍/锱铢 邂逅/污垢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如鲁迅这样洞察世事、不为势利左右的学者,或者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可 谓寥若晨星。可以说,鲁迅被称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当仁不让的, 中学课本删减他的文章是极度短视和愚昧的做法。 A.左右 B.寥若晨星 C.当仁不让 D.短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项目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明阳集团贯彻“坚持走出去”海外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该集 团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 B.为了应对雾霾,上海市政府在 12 月 5 日和 6 日先后启动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应急措施后, 上海 30%的党政机关停驶了公务用车。 C.今年 11 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1.9 个百分点,其中,蔬菜价格上涨 22.3%,肉禽 及其制品价格上涨 5.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5.9%。 D.95 岁高龄的曼德拉于 12 月 5 日与世长辞,南非举行了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位一生为民主、 人权而不懈奋斗,赢得全球尊重的伟人。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事实上,人在冷漠无情地对待动物的同时,对自身的伤害也是同样惨烈的。_____,所以也 就被忽略了。__,__,__,这一切都类似于残害动物的一场场复制。原来人性的丧失,__。 人对动物施暴的过程,也是双手沾上鲜血、耳廓听到嘶喊的过程,__,罪孽感一方面折磨着 我们,另一方面又在诱惑着我们。 ①人与人之间骇人听闻的酷刑 ②但它的结果一定会以其他方式复制和散布开来 ③这种惨烈由于没有直接感到剧痛 ④就是在这种残害动物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的 ⑤比如战争或种族迫害 ⑥这种颜色、这种声音一旦渗入心底就会驻留不去 A.⑥③②⑤①④ B.⑥②⑤①③④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②⑤①④⑥ 二、本太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 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 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 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 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 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 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
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 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髙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佘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 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 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 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 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纵:放任B贼窘,退巢庙湾巢:驻扎 C顺之疾甚疾: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辍:拆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为南京兵部主事②贼己为遂等所灭。 B①顺之以御贼之上策②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 C①当截之于海外②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 D①贼构高楼以望官军②以兵事棘,犹不辞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 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 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 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 获得不少心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4分)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3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 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渡黄河谢榛①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 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佘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 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 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 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 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放任 B.贼窘,退巢庙湾 巢:驻扎 C.顺之疾甚 疾: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辍:拆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为南京兵部主事 ②贼己为遂等所灭。 B.①顺之以御贼之上策 ②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 C.①当截之于海外 ②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 D.①贼构高楼以望官军 ②以兵事棘,犹不辞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 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 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 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 获得不少心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4 分)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3 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 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渡黄河 谢榛①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1)“风扫雁沙平”一句写得极妙,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空外棹歌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l0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青泥何盘盘,_。扪参历井仰肋息,_。(李白《蜀道难》)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千骑拥高牙 (柳永《望海潮》)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 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 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 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 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 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 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 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 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 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 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 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 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 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 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 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 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 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 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 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J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 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 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 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 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 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 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 的。在以前的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四书五经是大家所公认的“正 经书”。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此外
(1)“风扫雁沙平”一句写得极妙,请作简要分析。(3 分) (2)“空外棹歌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不违农时, ;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肋息, 。(李白《蜀道难》) (3)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千骑拥高牙, , 。(柳永《望海潮》)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 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 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 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 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 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 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 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 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 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 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 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 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 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 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 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 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 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 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 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 J 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 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 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 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 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 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 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 的。在以前的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四书五经是大家所公认的“正 经书”。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此外
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看闲书是没出J包的事,至于写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 了。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是不“正 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 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 (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所谓的“无为”,就是做事情不追求“世间名利恭敬”,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顺应自己的兴趣。 B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得不到乐趣,是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只有打破 束缚,才能得到快乐 C道家认为多数社会行为都可以出于兴趣,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行的 D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必须去做 E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人们用所谓“正经”正当”的价值标准,限制了个人的兴趣,以致影 响到个入能力的发展。 13.下列不符合道家的“极端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成人不能像儿童那样乘兴,是受到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所以必须打破这些束缚 B无论什么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但是其所做的事并非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C.既然任何人对有些事总感兴趣,而且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那么他就有了快乐的生活 D即使许多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不做事情,也不会影响社会运转。 1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4分 1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对学医感兴趣,后放弃行医的丰厚收入转而投 身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运动。请结合文章观点分析孙中山的行为。(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跏.铅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 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伴着摧枯拉朽之声, 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 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岀来。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 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 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 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风穿 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 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 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千上。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 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 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看闲书是没出 J 包的事,至于写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 了。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是不“正 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 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 (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 分) A.所谓的“无为”,就是做事情不追求“世间名利恭敬”,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顺应自己的兴趣。 B.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得不到乐趣,是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只有打破 束缚,才能得到快乐。 C.道家认为多数社会行为都可以出于兴趣,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行的。 D.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必须去做。 E.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人们用所谓“正经”“正当”的价值标准,限制了个人的兴趣,以致影 响到个入能力的发展。 13.下列不符合道家的“极端说法”的一项是( )(3 分) A.成人不能像儿童那样乘兴,是受到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所以必须打破这些束缚。 B.无论什么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但是其所做的事并非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C.既然任何人对有些事总感兴趣,而且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那么他就有了快乐的生活。 D.即使许多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不做事情,也不会影响社会运转。 1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4 分)' 1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对学医感兴趣,后放弃行医的丰厚收入转而投 身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运动。请结合文章观点分析孙中山的行为。(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 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⒛铅笔在答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 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废墟上的生命 程相崧 ①机器轰鸣着,那些房子转眼间便成了废墟。 ②它们太脆弱了,有一些仅仅被铲车的巨大手臂轻轻一碰,便轰然倒了。伴着摧枯拉朽之声, 在大地上腾起一团浓浓的白烟,继而满目疮痍。以后的几天,便有几个或男或女的工人,把 废墟里的钢筋、木料、完整的砖块挑拣出来。那些工人在巨大的废墟上如移动的尘埃,灰得 像几只蚂蚁。 ③谁还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家,这里曾经有老人,有孩子,有女人,有锅灶,有饭菜, 有热炕头和炕头上的梦。这里曾经让一个个外出上学和打工的年轻人魂牵梦绕;这里曾经让 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守候一生……而现在,这里只有风。风穿 过这片废墟,发出像穿过荒原一样的尖利呼哨。 ④在更大的装卸车到来铲除最后的印记之前,站在这些废墟上的生命,只有那些树。枣树、 香椿、石榴、柿子……几天前,它们中的一些因为挡住了铲车的去路,那巨大的金属手臂, 便粗暴地落下来;打在那些叶子上,枝千上。这些树并不稀奇,亦不珍贵,几乎每家都有, 而且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每家都要有厕所、厨房、压水井、影门照壁一样, 每家都要栽些这一类的树
⑤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 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想想 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纵 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想到这里,老人们 便哭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 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 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 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 满了对于家的记忆。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 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 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 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 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 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 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 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 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 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 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 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 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 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6分列 17.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为癌症“正名” 美]大卫?洛佩克 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你将作何感想? 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如果医 生说的是“前列腺癌”,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4级的前列腺癌ˆ。但是,无论哪种说 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 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彳剐氐,甚至不会对 你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对于某些前列 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上来 说属于癌症。 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 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
⑤叶落归根,这些树是不会离开了,它们还在用自己一身的碧绿守候着脚下的土地。而有一 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要离开这样安静的小院,搬到楼房上去了。想想 多可怕啊:那鸽子笼一般的楼房,一层层的楼梯,上去之后,便可能一辈子都下不来了。 纵 使下来,也是被年轻人背着,丧失了尊严,像一个被人抱在怀里的婴孩。想到这里,老人们 便哭了。这些树们,一定还记得老人临走之前每个晚上的啜泣吧?他们真想死也死在这里, 死了就埋在这些树下。但无奈的是年轻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没有 老人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所以他们不会管这些树的感受,不会费事地挖出一个大大的泥坨子, 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移走。 ⑥其实,站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上都印 满了对于家的记忆。是的,每一棵树都记得当年把他们从外面扛来,又用铁锨一下下挖开坚 实的黄土,再将它们栽种在地下的那个人。每一棵树也都记得这个家里的一个个年轻媳妇进 门之后,倚在它们身上说话时候的羞涩模样。尤其是那些枣树、石榴。枣树包含着早生贵子 的福梦,石榴则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梦想。在媳妇们老去的时光里,孩子们也正像一茬 一茬的庄稼。他们一开始总是在树下玩耍,撒了尿和泥垒屋;后来背着书包去上学,回来之 后便在树下喝水,吃瓜,写作业。……从前那些外出上学或者打工的游子,上了火车,翻开 背包,便会看见娘塞进包的红枣和石榴。于是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记忆,便都如同放电 影一样,伴着咔嚓咔嚓的铁轨声,一帧一帧地慢慢放映着了…… ⑦除了枣树和石榴,还有那些椿树。那些年的春天,那些像火苗一样的叶芽总是唤醒了人们 惫懒了一个冬天的肠胃,无疑是餐桌上的美食。跟其他几种树相比,椿树几乎要算是家园里 最丑陋,最不修边幅的树了。但就是这样的丑陋,却并不影响它最后跟其他的树木一样对于 院落忠诚的守候。 ⑧当然,除了这些树,我相信跟人们一块儿生活在这些院落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像老鼠。 老鼠跟人类一起共处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它们见异思迁,重利轻义, 在人们陆续搬出这片房子之后,它们便仓皇而去。废墟上的那些树啊,真是寂寞极了,但连 这寂寞,也在一分一秒地慢`漫损减着了…… ⑨这些树仍旧站在那里,朝废墟上望着,望着……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 分) 17.请结合⑥⑦段内容,概括废墟上的树能讲出哪些感人的故事。(5 分)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废墟上的生命》为题? (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为癌症“正名” [美]大卫?洛佩克 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你将作何感想? 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如果医 生说的是“前列腺癌”,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 4 级的前列腺癌”。但是,无论哪种说 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 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彳剐氐,甚至不会对 你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对于某些前列 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上来 说'属于癌症。 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 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