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 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 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 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 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 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 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 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 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 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 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 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 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 11
11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 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 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 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 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 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 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 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 1、2 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 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 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 5 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 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 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 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 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 5 至 12 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
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 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 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 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 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 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 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 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 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 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2)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 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12 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 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 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 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 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 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 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 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 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 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2)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 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