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 2、掌握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试剂的涵义以及SN1和SN2反应的涵义及其历程;能够描 绘典型SN1和SN2反应进程的位能曲线以及过渡状态轨道图 3、理解SNl和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以及烃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亲核试剂的 亲核性能强弱、离去基团碱性强弱和可极化性的大小、溶剂的极性对SN和SN2反应活性 的影响 4、掌握E和E2反应的涵义和消除反应的取向( Saytzeff规则)。 【教学内容】 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现象 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的反应( Grignard试剂、有 机锂化合物);还原反应 4、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活泼性; 5、卤代烃的制法。 第七章醇、聆、醚 【教学要求】 1、掌握醇的分类和命名法 2、理解用分子间力(分子间氢键)的观点解释低级醇的沸点比相应的烃类和卤代烃高并 能与水混溶的原因; 3、理解醇羟基氢具有一定酸性的原因 4、掌握醇、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5、掌握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6、掌握乙醚和环氧乙烷的重要反应、工业制法和用途 7、了解冠醚的结构特征、命名方法、制备及其在相转移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原理。 【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氢卤酸的反应、脱水反应(分子间脱水和分 子内脱水)、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与三卤代磷、亚硫酰氯(氯化亚砜)的反应、氧化和脱氢、 邻二醇的特殊反应(被高碘酸氧化); 4、酚的结构和命名 5、酚的物理性质 6、酚的化学性质:酚的酸性、酚醚的生成、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
28 【教学要求】 1、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 2、掌握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试剂的涵义以及 SNl 和 SN2 反应的涵义及其历程;能够描 绘典型 SNl 和 SN2 反应进程的位能曲线以及过渡状态轨道图; 3、理解 SNl 和 SN2 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以及烃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亲核试剂的 亲核性能强弱、离去基团碱性强弱和可极化性的大小、溶剂的极性对 SNl 和 SN2 反应活性 的影响; 4、掌握 El 和 E2 反应的涵义和消除反应的取向(Saytzeff 规则)。 【教学内容】 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现象; 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的反应(Grignard 试剂、有 机锂化合物);还原反应; 4、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活泼性; 5、卤代烃的制法。 第七章 醇、酚、醚 【教学要求】 1、掌握醇的分类和命名法; 2、理解用分子间力(分子间氢键)的观点解释低级醇的沸点比相应的烃类和卤代烃高并 能与水混溶的原因; 3、理解醇羟基氢具有一定酸性的原因; 4、掌握醇、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5、掌握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6、掌握乙醚和环氧乙烷的重要反应、工业制法和用途; 7、了解冠醚的结构特征、命名方法、制备及其在相转移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原理。 【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氢卤酸的反应、脱水反应(分子间脱水和分 子内脱水)、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与三卤代磷、亚硫酰氯(氯化亚砜)的反应、氧化和脱氢、 邻二醇的特殊反应(被高碘酸氧化); 4、酚的结构和命名; 5、酚的物理性质; 6、酚的化学性质:酚的酸性、酚醚的生成、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
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7、醚的结构和命名 8、醚的物理性质 9、醚的化学性质; 10、醚的制法:醇脱水、 Williamson合成法 11、环氧化合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结构及其酸碱催化下的亲核取代反应、冠醚 及相转移催化技术。 第八章醛酮醌 【教学要求】 1、要求能够运用原子轨道理论和元素的电负性来解释羰基的结构特征,了解醛、酮的 分类方法和醛、酮的系统命名方法 2、能够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解释醛、酮的沸点比相应的醇低,但比醚高,以及低级 醛、酮易溶于水的原因 掌握亲核加成反应和亲核试剂等概念的涵义,掌握亲核加成反应历程;能够运用超 共轭效应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解释醛、酮中α-氢具有活泼性(酸性)的原因,并懂得这是 醛、酮进行α坩反应的内在因素;掌握醛、酮被还原成醇的三种方法即催经氢化法、硼氢 化钠还原法、氢化铝锂还原法以及醛、酮被还原成烃的方法 Clemensen还原法;了解 Cannizzaro反应是在同种不具a-的醛分子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4、掌握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教学内容】 1、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醛、酮的物理性质 3、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上的加成反应(与氢氰酸的加成、与 Grignard试剂的、 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与醇的加成、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与 Wittig试剂加成、影响羰 基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0-氢的反应(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0-氢的卤代一一卤仿反应、醇醛缩合反应)、氧化反应(与 Tollens试剂、 Fehling试剂) 还原反应(催化氢化、硼氢化钠还原、氢化铝锂还原、 Clemmensen还原法)、歧化( Cannizzaro 反应) 4、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环已酮 5、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乙烯酮、α,β-不饱和醛酮、醌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教学要求】 1、掌握羧酸的命名规则;
29 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7、醚的结构和命名; 8、醚的物理性质; 9、醚的化学性质; 10、醚的制法:醇脱水、Williamson 合成法; 11、环氧化合物: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结构及其酸碱催化下的亲核取代反应、冠醚 及相转移催化技术。 第八章 醛 酮 醌 【教学要求】 1、要求能够运用原子轨道理论和元素的电负性来解释羰基的结构特征,了解醛、酮的 分类方法和醛、酮的系统命名方法; 2、能够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解释醛、酮的沸点比相应的醇低,但比醚高,以及低级 醛、酮易溶于水的原因; 3、掌握亲核加成反应和亲核试剂等概念的涵义,掌握亲核加成反应历程;能够运用超 共轭效应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解释醛、酮中 α-氢具有活泼性(酸性)的原因,并懂得这是 醛、酮进行 α-H 反应的内在因素;掌握醛、酮被还原成醇的三种方法即催经氢化法、硼氢 化钠还原法、氢化铝锂还原法以及醛、酮被还原成烃的方法 Clemensen 还原法;了解 Cannizzaro 反应是在同种不具 α-H 的醛分子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4、掌握 α、β-不饱和醛、酮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教学内容】 1、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醛、酮的物理性质; 3、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上的加成反应(与氢氰酸的加成、与 Grignard 试剂的、 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与醇的加成、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与 Wittig 试剂加成、影响羰 基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α-氢的反应(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σ-氢的卤代——卤仿反应、醇醛缩合反应)、氧化反应(与 Tollens 试剂、Fehling 试剂)、 还原反应(催化氢化、硼氢化钠还原、氢化铝锂还原、Clemmensen 还原法)、歧化(Cannizzaro 反应); 4、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环已酮; 5、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乙烯酮、α,β-不饱和醛酮、醌。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教学要求】 1、掌握羧酸的命名规则;
2、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以及酰氯、酸酐、酯和酰胺形成的条件,掌握酯化反应历程; 3、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4、掌握羧酸衍生物发生水解、醇解、氨解反应的产物结构; 5、掌握酯的 Claisen缩合反应。 【教学内容】 1、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羧基中羟基氢的反应(酸性)、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 a一氢原子的卤代反应、二元羧酸的特征反应 4、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第十章取代羧駿 【教学要求】 1、掌握羟基酸的制法; 2、掌握羰基酸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了解丙酮酸、β-丁酮酸容易脱羧的性质; 、掌握酚酸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了解水杨醛的性质 4、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产生互变异构现象的原因以及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 机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羟基酸:羟基酸的命名、羟基酸的物理性质、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2、羰基酸:丙酮酸、β-丁酮酸; 3、酚酸:水杨醛 4、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现象; 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 【教学要求】 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 2、掌握胺的结构、分类、命名,了解胺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胺的化学性质 3、掌握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
30 2、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以及酰氯、酸酐、酯和酰胺形成的条件,掌握酯化反应历程; 3、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4、掌握羧酸衍生物发生水解、醇解、氨解反应的产物结构; 5、掌握酯的 Claisen 缩合反应。 【教学内容】 1、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羧基中羟基氢的反应(酸性)、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二元羧酸的特征反应; 4、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第十章 取代羧酸 【教学要求】 1、掌握羟基酸的制法; 2、掌握羰基酸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了解丙酮酸、β-丁酮酸容易脱羧的性质; 3、掌握酚酸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了解水杨醛的性质; 4、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产生互变异构现象的原因以及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 机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羟基酸:羟基酸的命名、羟基酸的物理性质、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2、羰基酸:丙酮酸、β-丁酮酸; 3、酚酸:水杨醛; 4、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现象; 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 含氮化合物 【教学要求】 1、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 2、掌握胺的结构、分类、命名,了解胺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胺的化学性质; 3、掌握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二章糖类化合物 【教学要求】 掌握糖类化合物的涵义、分类和命名方法; 2、掌握葡萄糖和果糖的构造式、构型式( Fischer式、 Haworth式)和构象式以及确定 葡萄糖构型的方法及其推导过程; 3、了解葡萄糖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环状半缩醛),掌握变旋现象和半缩醛羟基的涵 义,并能够解释产生变旋现象的原因和α,β-异头物在结构上的差别; 4、掌握糖苷、糖基、配基、吡喃型糖和呋喃型糖的涵义,学会把单糖开链的 Fischer 投影式转换成 Haworth透视式的方法; 5、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并且要注意每个性质的具体用途,包括在化学鉴别方面以及 在糖的结构推导方面的应用 6、掌握双糖中蔗糖、麦芽糖、乳糖的糖苷键类型和苷键形成的过程 7、了解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及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在结构、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和它们不 具有还原性的原因。 【教学内容】 糖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二、单糖:单糖的结构(单糖的开链构造式、单糖的构型及其测定、单糖的环状结枃 (半缩醛环状结构, Haworth透视式和构象式)、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 Tollens和 Fehling或 Benedict试剂氧化、被溴水氧化、被硝酸氧化、被高磺酸氧化)、还原反应、 成脎反应、醛糖碳链的递升和递降反应、糖羟基的醚化和酯化反应]; 三、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四、多糖: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纤维素(结枃、重要反应及应用)。 编制人:胡昕 教研室审核人:胡昕 修改完善时间:2017年7月9日
31 第十二章 糖类化合物 【教学要求】 1、掌握糖类化合物的涵义、分类和命名方法; 2、掌握葡萄糖和果糖的构造式、构型式(Fischer 式、Haworth 式)和构象式以及确定 葡萄糖构型的方法及其推导过程; 3、了解葡萄糖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环状半缩醛),掌握变旋现象和半缩醛羟基的涵 义,并能够解释产生变旋现象的原因和 α,β-异头物在结构上的差别; 4、掌握糖苷、糖基、配基、吡喃型糖和呋喃型糖的涵义,学会把单糖开链的 Fischer 投影式转换成 Haworth 透视式的方法; 5、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并且要注意每个性质的具体用途,包括在化学鉴别方面以及 在糖的结构推导方面的应用; 6、掌握双糖中蔗糖、麦芽糖、乳糖的糖苷键类型和苷键形成的过程; 7、了解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及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在结构、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和它们不 具有还原性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糖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二、单糖:单糖的结构(单糖的开链构造式、单糖的构型及其测定、单糖的环状结构 (半缩醛环状结构,Haworth 透视式和构象式)、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 Tollens 和 Fehlling 或 Benedict 试剂氧化、被溴水氧化、被硝酸氧化、被高磺酸氧化)、还原反应、 成脎反应、醛糖碳链的递升和递降反应、糖羟基的醚化和酯化反应]; 三、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四、多糖: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纤维素(结构、重要反应及应用)。 编制人:胡昕 教研室审核人:胡昕 修改完善时间:2017 年 7 月 9 日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2100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设学期:第1、2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70(第一学期12周,周课时3,第二学期17周,周课时2) (每学期2学分)。 教学目的与任务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植物微观的解剖结构, 而且包括其系统发育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植物生物学最基本 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树立植物生物体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以及 植物具有多样性和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现象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 各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为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生物学中的后续课程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 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数及分配 学时分配表(第1学期) 周次|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时数 植物在生物分界种的地位及植物多样性;植物在自 绪论 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植物科学的研究内容和2 基本方法;植物科学发展简史;学习植物学目的和方法 本章主要包括细胞基础知识(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 细胞的物质构成、细胞类型)真核细胞的构造(细胞壁、细 植物细胞和组织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构造)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细胞分6 裂生长和分化;以及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的特点 和类型,复合组织的种类及组织系统的概念等内容 种子和幼苗 讲授种子的组成,种子的主要类型,种子萌发及幼苗类型。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4-8 冬讲授营养器官概念、功能、分区及初生生长、初生结构,13 生长、次生结构形成与特点及营养器官的变态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 繁殖的定义,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的种类、繁殖器 9-12 繁殖器官 自的结构和构造、繁殖的过程、方法及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和类12 合计
32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2100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设学期:第 1、2 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 70(第一学期 12 周,周课时 3,第二学期 17 周,周课时 2) (每学期 2 学分)。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植物微观的解剖结构, 而且包括其系统发育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植物生物学最基本 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树立植物生物体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以及 植物具有多样性和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现象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 各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为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生物学中的后续课程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 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数及分配 学时分配表(第 1 学期) 周次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时数 1 绪论 植物在生物分界种的地位及植物多样性;植物在自 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植物科学的研究内容和 基本方法;植物科学发展简史;学习植物学目的和方法。 2 1-3 1 植物细胞和组织 本章主要包括细胞基础知识(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 细胞的物质构成、细胞类型)真核细胞的构造(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构造)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细胞分 裂生长和分化;以及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的特点 和类型,复合组织的种类及组织系统的概念等内容 6 3-4 2 种子和幼苗 讲授种子的组成,种子的主要类型,种子萌发及幼苗类型。 3 4-8 3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讲授营养器官概念、功能、分区及初生生长、初生结构, 次生生长、次生结构形成与特点及营养器官的变态。 13 9-12 4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 繁殖器官 繁殖的定义,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的种类、繁殖器官 的结构和构造、繁殖的过程、方法及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和类 型。 12 合计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