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
第四章补体系统 端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 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 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渊补体的分类: 补体固有成份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Cl~C9B、 ClINH、C4BP、ClqR、C3bC4bR D、P因子 H I、S蛋白和(CRD、3dR(CR) 血清羧肽酶等H因子受体、C3a 和C5a受体等
第四章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 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 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补体的分类: 补体固有成份 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受体 C1~C9,B、 D、P因子 C1INH、C4BP、 H、I、S蛋白和 血清羧肽酶等 C1qR、C3b/C4bR (CRI)、3dR(CRII)、 H因子受体、C3a 和C5a受体等
第一节补体固有成份 、补体固有成份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征 谢补体( complement)常用C表示,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固 有成份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C6、 C7、C8和C9,其中C1由C1q、Cl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 湖参与旁路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份由B、D、P因子和C3 C5~C9组成 补体固有成份是由肝细胞、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脾细 胞等合成的糖蛋白,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 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lq最大、D因子最小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C条件下活性只 能保持3~4d。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
第一节 补体固有成份 一、补体固有成份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征 补体(complement)常用C表示,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固 有成份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C6、 C7、C8和C9,其中C1由C1q、C1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 参与旁路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份由B、D、P因子和C3、 C5~C9组成。 补体固有成份是由肝细胞、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脾细 胞等合成的糖蛋白,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 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小。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 °C条件下活性只 能保持3~4d。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 均可破坏补体
补体活化的经典和旁路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Antigen-antibody Activated Clqr2$2- Clqr2s (CD) ale C4-)C )C4b2a CAb2a3b (C3 convertase)/(C5 convertase C3a C3b65-C5b→→→→C5b6789MAC C6 C7 C8 C9 C3a BB (3→C3b Cbbb C3bBb3b (C convertase)(C5 convertase) Microbial surfaces Factor D ALTERNATIVE PATHWAY
补体活化的经典和旁路途径
二、几种重要的补体固有成份的结构和功能 1、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 Heads Clq分子的C端球形 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 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 它的启动可使CIr构型 Clr 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 CIs CI并诱导C1s的活化, 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 Clq Stalk C1,在Mg++存在下可 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
C1q分子的C端球形 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 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 它的启动可使C1r构型 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 C1r并诱导C1s的活化, 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 C1s,在 Mg++存在下可 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 径。 二、几种重要的补体固有成份的结构和功能 1、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