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分配表(第2学期) 周次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时数 植物界的分门别类、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了 绪论 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3 1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概述、蓝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特征及代表 植物的结构、生活史。 菌类植物概述、细菌门、真菌门特征及代表植物的结 2菌类 构、生活史。 主要讲授内容:地衣植物概述、地衣的通性、形态 5 3地衣 结构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苔纲与藓纲的特征比较代表植 5-6 苔藓植物 物的结构与生活史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一般特征,石松亚门、真蕨亚门 5蕨类植物 特征及代表植物。 不同地质年代占优势的植物进化情况及植物的个体发 6孢子植物小结 育与系统发育 9-11 7|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11-168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及代表植物。 11 17 课堂讨论 合计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植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讲授的内容涉及到的植物种类 数量多,形态各异,因此教学上要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 植物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适当的改革,植物学实习改革方案设计应顺应社会对人 才需要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了解新研究领域,学会启发学生对植物课程甚至后续课 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要向广泛收集和信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方向发展, 给学生展现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植物界,教会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植物, 促使其可以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开发及利用植物,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3 学时分配表(第 2 学期) 周次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时数 1 绪论 植物界的分门别类、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了 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 2-3 1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概述、蓝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特征及代表 植物的结构、生活史。 4 4 2 菌类 菌类植物概述、细菌门、真菌门特征及代表植物的结 构、生活史。 2 5 3 地衣 主要讲授内容:地衣植物概述、地衣的通性、形态、 结构 1 5-6 4 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苔纲与藓纲的特征比较代表植 物的结构与生活史 2 8 5 蕨类植物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一般特征,石松亚门、真蕨亚门 特征及代表植物。 4 8 6 孢子植物小结 不同地质年代占优势的植物进化情况及植物的个体发 育与系统发育。 1 9-11 7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5 11-16 8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及代表植物。 11 17 课堂讨论 2 合计 34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l)《植物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讲授的内容涉及到的植物种类 数量多,形态各异,因此教学上要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 植物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适当的改革,植物学实习改革方案设计应顺应社会对人 才需要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了解新研究领域,学会启发学生对植物课程甚至后续课 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要向广泛收集和信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方向发展, 给学生展现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植物界,教会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植物, 促使其可以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开发及利用植物,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到与植 物有关的课题研究中来,让他们通过调查、参加课题的研究等,把植物学课程中需要记忆的 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许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更容易理解,这样,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野外实践教学。野外实践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的第 课。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制作及利用工具书进行标本鉴定等操作程序,通过训练学生使 用数码相机和GPS获取植物野外信息到规范采集制作、鉴定标本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充分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获取野生植物各种信息的方法,实现培养和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从内容上充实、细节上到位,考核上科学合理,尽量使学生在实 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原则 随着植物学科的发展,课程信息量在不断地增加,而课时在逐渐地压缩。在这一背景下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另外,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的 解剖与分类图片,依靠现场临时板书手绘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 行授课,突破时空的限制。这样一方面大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使得抽象的 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益地补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单元自测,掌握学习状况。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一方面,丰富植物学教学资源库。 2.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加强学生对植物的解剖结构的理解以及 物种的鉴别能力 五、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陆时万主编,《植物学》(第二版)上册;吴国芳主编,《植物学》(第 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贺学礼主编,《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慕小倩主编,《植物生物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5.伊稍著,《种子植物解剖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6.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著,《高等植物图鉴》1-5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 六、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学期授课 绪论 【教学要求】 1、生物界的划分 2、植物的种类、类型、分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掌握植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目的和要求
34 第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到与植 物有关的课题研究中来,让他们通过调查、参加课题的研究等,把植物学课程中需要记忆的 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许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更容易理解,这样,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野外实践教学。野外实践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的第一 课。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制作及利用工具书进行标本鉴定等操作程序,通过训练学生使 用数码相机和GPS获取植物野外信息到规范采集制作、鉴定标本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充分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获取野生植物各种信息的方法,实现培养和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从内容上充实、细节上到位,考核上科学合理,尽量使学生在实 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原则 随着植物学科的发展,课程信息量在不断地增加,而课时在逐渐地压缩。在这一背景下,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另外,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的 解剖与分类图片,依靠现场临时板书手绘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 行授课,突破时空的限制。这样一方面大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使得抽象的 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益地补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单元自测,掌握学习状况。一方面,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一方面,丰富植物学教学资源库。 2.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加强学生对植物的解剖结构的理解以及 物种的鉴别能力。 五、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陆时万主编,《植物学》(第二版)上册;吴国芳主编,《植物学》(第 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2.贺学礼主编,《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9 年 3. 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4. 慕小倩主编,《植物生物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伊稍著,《种子植物解剖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 6.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著,《高等植物图鉴》1—5 册,科学出版社,1976 年 六、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学期授课 绪论 【教学要求】 1、 生物界的划分。 2、 植物的种类、类型、分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掌握植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植物在生物分界种的地位及植物多样性。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植物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四、植物科学发展简史。 五、学习植物学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教学要求】 1、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2、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 3、组织的起源和类型。 【教学内容】 、细胞基础知识(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细胞的物质构成、细胞类型)真核细胞的 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构造)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 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的特点和类型,复合组织的种类及组织系统的概念 等内容。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要求】 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幼苗形成过程和类型 【教学内容】 种子的组成。 、种子的主要类型。 三、种子萌发。 四、幼苗类型。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一节根 【教学要求】 1、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营养器官一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教学内容】 营养器官概念,根的功能, 、根尖分区及初生生长。 三、初生结构。 四、根的次生生长、次生结构形成与特点
35 【教学内容】 一、植物在生物分界种的地位及植物多样性。 二、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植物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四、植物科学发展简史。 五、学习植物学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教学要求】 1、 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2、 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 3、 组织的起源和类型。 【教学内容】 一、细胞基础知识(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细胞的物质构成、细胞类型)真核细胞的 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构造)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 二、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的特点和类型,复合组织的种类及组织系统的概念 等内容。 第二章 种子和幼苗 【教学要求】 1、 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 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幼苗形成过程和类型。 【教学内容】 一、种子的组成。 二、种子的主要类型。 三、种子萌发。 四、幼苗类型。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一节 根 【教学要求】 1、 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 营养器官—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教学内容】 一、营养器官概念,根的功能。 二、根尖分区及初生生长。 三、初生结构。 四、根的次生生长、次生结构形成与特点
五、单子叶植物根结构 六、侧根的形成过程。 七、根瘤与菌根,根系特点与农业实践。 八、根的变态。 第二节茎 【教学要求】 1、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营养器官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教学内容】 、芽的结构及适应意义,芽的类型,叶芽分化过程,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 茎的概念,茎的功能。 茎尖的分区 四、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形成。 五、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特点 六、单子叶植物茎解剖特征 七、茎的变态 第三节叶 【教学要求】 1、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营养器官一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教学内容】 叶的功能、叶的发育过程。 、叶的结构。 三、叶的生态类型 四、叶的衰老与脱落。 五、叶的变态。 六、根、茎、叶相互之间功能的协同性,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 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第一节繁殖 【教学要求】 1、繁殖的方法 【教学内容】 、繁殖的定义。 繁殖的类型。 三、营养繁殖的种类等
36 五、单子叶植物根结构。 六、侧根的形成过程。 七、根瘤与菌根,根系特点与农业实践。 八、根的变态。 第二节 茎 【教学要求】 1、 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 营养器官—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教学内容】 一、芽的结构及适应意义,芽的类型,叶芽分化过程,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 二、 茎的概念,茎的功能。 三、 茎尖的分区。 四、 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形成。 五、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特点。 六、 单子叶植物茎解剖特征。 七、 茎的变态。 第三节 叶 【教学要求】 1、 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2、 营养器官—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教学内容】 一、叶的功能、叶的发育过程。 二、叶的结构。 三、叶的生态类型。 四、叶的衰老与脱落。 五、叶的变态。 六、根、茎、叶相互之间功能的协同性,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第一节 繁殖 【教学要求】 1、繁殖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繁殖的定义。 二、繁殖的类型。 三、营养繁殖的种类等
第二节花 【教学要求】 1、繁殖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教学内容】 、花在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花的组成。 三、花芽分化。 四、花序。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教学要求】 1、雄性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教学内容】 、花药的发育。 小孢子的形成 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第四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教学要求】 1、雌性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教学内容】 胚珠的发育。 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开花、传粉与受精 【教学要求】 1、开花、传粉与受精过程。 【教学要求】 开花、传粉的定义、传粉的意义, 受精的过程以及双受精的意义 第六节种子和果实 【教学要求】 1、果实与种子的类型 【教学要求】 种子的形成。 二、胚的发育
37 第二节 花 【教学要求】 1、繁殖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教学内容】 一、花在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二、花的组成。 三、花芽分化。 四、花序。 第三节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教学要求】 1、雄性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教学内容】 一、花药的发育。 二、小孢子的形成。 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第四节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教学要求】 1、雌性器官的发育和结构。 【教学内容】 一、胚珠的发育。 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教学要求】 1、开花、传粉与受精过程。 【教学要求】 一、开花、传粉的定义、传粉的意义。 二、花的类型。 三、受精的过程以及双受精的意义。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 【教学要求】 1、果实与种子的类型 【教学要求】 一、种子的形成。 二、胚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