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答疑、期末考试。通过上述环节,使学生 掌握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基础电化学以及 配位化学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 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自学无机与分析化学书刊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 得到训练和培养。 2.教学方法 (1)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量用现代教学手段及方法。 (2)习题课讲解和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足够 重视。 五、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五版 2.《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普通化学原理》(第二版),华彤文、杨骏英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无机化学》(上、下)(第3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5.《无机化学》(上、下)(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六、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 【教学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了解大分子溶液和凝胶 【教学内容】 1-1气体 1-2溶液 1-3胶体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教学要求】
18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答疑、期末考试。通过上述环节,使学生 掌握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基础电化学以及 配位化学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 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自学无机与分析化学书刊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 得到训练和培养。 2.教学方法 (1)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量用现代教学手段及方法。 (2)习题课讲解和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足够 重视。 五、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3 月第五版 2.《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年 7 月版 3.《普通化学原理》(第二版),华彤文 、杨骏英 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版 4.《无机化学》(上、下)(第 3 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4 年 5.《无机化学》(上、下)(第 3 版),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六、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教学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了解大分子溶液和凝胶。 【教学内容】 1-1 气体 1-2 溶液 1-3 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教学要求】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 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 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G来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并 了解温度对△G的影响;理解范托夫邓文方程,了解压力和浓度对△G的影响。 【教学内容】 2-1热力学一些常用术语 2-2热力学第一定律 2-3热化学 2-4热力学第二定律 2-5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第三章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要求】 掌握化学平衡原理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经验平衡常数 和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式,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与表示法和反应速率理论,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3-1化学平衡 3-2化学平衡的移动 3-3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3-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3-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7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8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解离平衡 【教学要求】 了解近代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的计算;了解活度、活度系数 离子强度等概念;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p的计算,并能配制一定p的缓冲溶液;理解难容电解 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会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及有关的计算 【教学内容】 4-1酸碱理论 4-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9 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 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各种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 的标准摩尔熵变和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G 来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并 了解温度对△G 的影响;理解范托夫邓文方程,了解压力和浓度对△G 的影响。 【教学内容】 2-1 热力学一些常用术语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热化学 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2-5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第三章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要求】 掌握化学平衡原理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经验平衡常数 和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式,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与表示法和反应速率理论,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3-1 化学平衡 3-2 化学平衡的移动 3-3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3-4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5 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3-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7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8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 解离平衡 【教学要求】 了解近代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的计算;了解活度、活度系数、 离子强度等概念;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缓冲作用原理以及缓冲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并能配制一定 pH 的缓冲溶液;理解难容电解 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会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及有关的计算。 【教学内容】 4-1 酸碱理论 4-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4-3强电解质溶液 4-4缓冲溶液 4-5沉淀溶解平衡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 斯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 能变的关系;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5-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5-2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5-3电极电势 5-4电极电势的应用 5-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第六章原子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函数的空间 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 素周期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元素的电负性。 【教学内容】 6-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6-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4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七章原子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与晶格能,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键 理论,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的形成与特点。 【教学内容】 7-1离子键 7-2共价键
20 4-3 强电解质溶液 4-4 缓冲溶液 4-5 沉淀溶解平衡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 斯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 能变的关系;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5-2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5-3 电极电势 5-4 电极电势的应用 5-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第六章 原子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函数的空间 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 素周期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元素的电负性。 【教学内容】 6-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6-2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6-4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七章 原子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与晶格能,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键 理论,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的形成与特点。 【教学内容】 7-1 离子键 7-2 共价键
7-3杂化轨道理论 7-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7-5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7-6金属键 7-7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7-8高子极化 7-9氢键 7-10晶体的内部结构 第八章原子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定义、类型和结构特点;熟悉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几何异构和 旋光异构现象;理解价键理论和晶体场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以解释一些实例;理解配位解 离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掌握螯合物的特点,了解其应用。 【教学内容】 8-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8-2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8-3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8-4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8-5配位解离平衡 8-6螯合物的稳定性 8-7配体对中心原子的影响和配体反应性 8-8配合物在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编制人:彭思艳董洪霞 教研室审核人:张来军 修改完善时间:2017年7月9日
21 7-3 杂化轨道理论 7-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7-5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7-6 金属键 7-7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7-8 离子极化 7-9 氢键 7-10 晶体的内部结构 第八章 原子结构 【教学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定义、类型和结构特点;熟悉配位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几何异构和 旋光异构现象;理解价键理论和晶体场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以解释一些实例;理解配位解 离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掌握螯合物的特点,了解其应用。 【教学内容】 8-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8-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和命名 8-3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8-4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8-5 配位解离平衡 8-6 螯合物的稳定性 8-7 配体对中心原子的影响和配体反应性 8-8 配合物在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编制人:彭思艳 董洪霞 教研室审核人:张来军 修改完善时间:2017 年 7 月 9 日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10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设学期:第2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83(其中讲授51学时,实验教学32学时,4学分)。 、教学目的与任务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和了解一些重要有机物的 普通命名法、俗名及用途。了解各类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 握重要的有机理论并运用有机理论解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重要的反应历程。学会运用化 合物的性质进行鉴别。推测结构和设计简单有机物的合成路线。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为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及有关选修课提供所需的 基础,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应用都具有关键性的 作用。 三、学时数及分配 学时分配表 周次章次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 斗课时数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绪论 共价键的属性,分子间作用力。 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烷烃的结构,烷 饱和烃 烃的理化性质,烷烃卤代反应历程 烯烃、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系统命名 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二烯烃的分类、 3不饱和烃 命名和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 与1,4加成和 Diels- Alder反应。 单环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环已烷及其衍 生物的椅式构象。单环芳烃的异构、命名 1-6 4|环烃 和化学性质,芳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及 其应用,稠环芳烃简介,芳香性及其判定 7-8 旋光异构物质的旋光性,手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2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10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设学期:第 2 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 83(其中讲授 51 学时,实验教学 32 学时,4 学分)。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和了解一些重要有机物的 普通命名法、俗名及用途。了解各类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 握重要的有机理论并运用有机理论解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重要的反应历程。学会运用化 合物的性质进行鉴别。推测结构和设计简单有机物的合成路线。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为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及有关选修课提供所需的 基础,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应用都具有关键性的 作用。 三、学时数及分配 学时分配表 周次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时数 1 1 绪论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共价键的属性,分子间作用力。 1 1-2 2 饱和烃 烷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烷烃的结构,烷 烃的理化性质,烷烃卤代反应历程。 3 2-4 3 不饱和烃 烯烃、炔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系统命名, 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二烯烃的分类、 命名和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 1,2 加成 与 1,4 加成和 Diels-Alder 反应。 6 4-6 4 环烃 单环烃的命名和化学性质,环已烷及其衍 生物的椅式构象。单环芳烃的异构、命名 和化学性质,芳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及 其应用,稠环芳烃简介,芳香性及其判定。 8 7-8 5 旋光异构 物质的旋光性,手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