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恒定电流,电流密度;电源电动势。 第九章稳恒磁场 【教学要求】 1、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感应强度的基本概念。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能计算 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 2、掌握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 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3、掌握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理解电偶极矩和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在均 匀电场中,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在无限长载流直导线产生 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能分析点电荷在均匀电磁场(包括纯电场、纯磁场)中的 受力和运动 4、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铁磁质的特性。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H 和B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教学内容】 1、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 2、毕奥-萨伐尔定律。 3、运动电荷的磁场。 4、安培环路定理。 5、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到的力及其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磁场对载流线圈的 力矩。 6、磁介质的磁化,磁导率;磁介质中磁场,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B,H,M的关系。 第十章电磁感应 【教学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理解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等概念,并能作简单计算。了解涡电流的形成。理解磁能 密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3、自感现象与互感现象 4、磁场的能量。 第十一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教学要求】 1、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理意义。 2、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13 12、恒定电流,电流密度; 电源电动势。 第九章 稳恒磁场 【教学要求】 1、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感应强度的基本概念。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 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 2、掌握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 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3、掌握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理解电偶极矩和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在均 匀电场中,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在无限长载流直导线产生 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能分析点电荷在均匀电磁场(包括纯电场、纯磁场)中的 受力和运动。 4、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铁磁质的特性。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 H 和 B 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教学内容】 1、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 2、毕奥-萨伐尔定律。 3、运动电荷的磁场。 4、安培环路定理。 5、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到的力及其运动,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磁场对载流线圈的 力矩。 6、磁介质的磁化,磁导率;磁介质中磁场,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B,H,M 的关系。 第十章 电磁感应 【教学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等概念,并能作简单计算。了解涡电流的形成。理解磁能 密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3、自感现象与互感现象。 4、磁场的能量。 第十一章 电磁场和电磁波 【教学要求】 1、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理意义。 2、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1、位移电流,全电流定律, 2、麦克斯韦方程组 3、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第十二章光的干涉 【教学要求】 1、了解获得相千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能分析,计算双缝、多缝的干涉问题以及薄膜的等倾、等厚千涉问题。 3、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光的干涉,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 2、由分波阵面法产生的光的千涉。 3、光程和光程差,半波损失,透镜的一个重要性质。 4、由分振幅法产生的光的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 第十三章光的衍射 【教学要求】 1、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了解分析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的方法。 2、会分析和计算缝宽及波长对夫琅和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3、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了解Ⅹ射线的衍射 4、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栅衍射谐线的位置,会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光柵衍 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半波带法,衍射光栅,光栅光谱。 2、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第十四章光的偏振 【教学要求】 1、理解自然光、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基本概念,掌握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 2、了解双折射现象。了解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及检验方法。 3、了解偏振光的千涉现象。 【教学内容】 1、天然光和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 2、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待定律。 3、单轴晶体中光的双折射。 4、偏振光的干涉及其应用。 第十五章量子物理基础 【教学要求】
14 1、位移电流,全电流定律。 2、麦克斯韦方程组。 3、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 【教学要求】 1、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能分析,计算双缝、多缝的干涉问题以及薄膜的等倾、等厚干涉问题。 3、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光的干涉,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 2、由分波阵面法产生的光的干涉。 3、光程和光程差,半波损失,透镜的一个重要性质。 4、由分振幅法产生的光的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 第十三章 光的衍射 【教学要求】 1、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了解分析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的方法。 2、会分析和计算缝宽及波长对夫琅和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3、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了解 X 射线的衍射。 4、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会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光栅衍 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半波带法,衍射光栅,光栅光谱。 2、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第十四章 光的偏振 【教学要求】 1、理解自然光、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基本概念,掌握布儒斯特定律及马吕斯定律。 2、了解双折射现象。了解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及检验方法。 3、了解偏振光的干涉现象。 【教学内容】 1、天然光和偏振光,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 2、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待定律。 3、单轴晶体中光的双折射。 4、偏振光的干涉及其应用。 第十五章 量子物理基础 【教学要求】
1、理解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康普 顿效应。 3、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之 间的关系 5、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教学内容】 1、氢原子光谐实验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康普顿效应。 3、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 关系。 5、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编制人:郑雪梅 教研室审核人:郑雪梅 修改完善时间:2017年7月9日
15 1、理解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康普 顿效应。 3、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之 间的关系。 5、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教学内容】 1、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康普顿效应。 3、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 关系。 5、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编制人:郑雪梅 教研室审核人:郑雪梅 修改完善时间:2017 年 7 月 9 日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1029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设学期:第1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80,其中理论课学时45,习题课学时3,共16周,周课时3 实验课32学时。共4学分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四大 化学平衡〔酸碱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解离平衡)、基础电化学等 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无机化学有关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理解 稀溶液的依数性,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了解分子结枃基础知识;初步理解 化学反应速率;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熟练掌握酸碱解离平衡的计算、缓冲溶液p的计算 和配制;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必要 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具备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 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学时数及分配 学时分配表 周次章次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数 1-2 1气体和溶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溶液浓度的表示方 法;溶解度原理;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溶胶:;高分5 液 子溶液。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热力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反应方向的概念;熵;吉布6 学初步斯自由能;焓效应与熵效应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特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式;化学平 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表示法;反应 与化学反速率理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6 应速率 响;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水的离 6-84解高平衡子积和洛液的p值;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街:缓冲溶液:7
16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1029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 开设学期:第 1 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 80,其中理论课学时 45,习题课学时 3,共 16 周,周课时 3; 实验课 32 学时。共 4 学分。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四大 化学平衡(酸碱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解离平衡)、基础电化学等 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无机化学有关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理解 稀溶液的依数性,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了解分子结构基础知识;初步理解 化学反应速率;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熟练掌握酸碱解离平衡的计算、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和配制;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必要 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具备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 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学时数及分配 学时分配表 周次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 时 数 1-2 1 气体和溶 液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溶液浓度的表示方 法;溶解度原理;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溶胶;高分 子溶液。 5 2-4 2 化学热力 学初步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反应方向的概念;熵;吉布 斯自由能;焓效应与熵效应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6 4-6 3 化学平衡 与化学反 应速率 化学平衡特征;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式;化学平 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表示法;反应 速率理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 6-8 4 解离平衡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水的离 子积和溶液的 pH 值;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缓冲溶液; 7
周次章次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各种盐的水解;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溶度积和 溶解度;沉淀一溶解平衡;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9-105氧化还原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 反应 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电势图。6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几率密 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 1126原子结构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5 素周期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元素电负性 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与晶格能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 12-14 分子结构|道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6 属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形成与特点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的命名;配合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异构现象;价键理论;晶 14-15 体场理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4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习题课 合计 实验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课时数 1|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验证 4 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验证 4 3|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验证 4|混合碱的分析 综合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综合 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综合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综合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 8|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综合 合计
17 周次 章次 教学内容 教学知识点 课 时 数 各种盐的水解;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溶度积和 溶解度;沉淀-溶解平衡;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9-10 5 氧化还原 反应 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 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电势图。 6 11-12 6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几率密 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 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 素周期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元素电负性。 5 12-14 7 分子结构 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与晶格能;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 道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 属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形成与特点。 6 14-15 8 配位化合 物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配合物的组成;配合物的命名;配合 物的类型;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异构现象;价键理论;晶 体场理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4 16 习题课 3 合计 48 实验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课时数 1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验证 4 2 NaOH 和 HCl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 验证 4 3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验证 4 4 混合碱的分析 综合 4 5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 综合 4 6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综合 4 7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 综合 4 8 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综合 4 合计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