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 (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 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 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查字典,读准字音。 she涉j遽qi契 矣ruo若 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 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 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 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 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 (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 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 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 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 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 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 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 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 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 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 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 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 取灵活对策的人。 教学后记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 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 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 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 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 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 取灵活对策的人。 教学后记
往事依依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学用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 (师生讨论解决) 2、分组讨论 (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哪些往事?(一句话概括)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 三.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 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 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
往 事 依 依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 教学用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 (师生讨论解决) 2、分组讨论. (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已的哪些往事? (一句话概括)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 三. 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 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 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
夏秋冬景物的诗 、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 (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 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南归>>(教师作指导 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 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 、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教师明确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2)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4、说说自己课外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2、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拓展资料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教育系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 年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 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 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 学硏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 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等等 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 稼轩长短句>
夏秋冬景物的诗. 3、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怀>> (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南归>> (教师作指导) 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 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 3、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教师明确)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2).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4、说说自己课外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学生交流) 四.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2、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拓展资料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 年 2 月出生.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教育系,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 年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 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 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 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 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等等. 2、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 稼轩长短句>>
幼时记趣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 复 Ⅰ、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 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 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 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 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 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 故 拟 怡然称 其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 5、朗读课文第 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 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 庞然大
幼 时 记 趣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 1、2 教学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 复 备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 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 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 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 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 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 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 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 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3、4 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 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 其 神游 庞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