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 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 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 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 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 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 护有限的资源。 (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 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 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 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 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 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 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 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 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 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 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 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 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参考答案: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 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 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 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 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 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 护有限的资源。 (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 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 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 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 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 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 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 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 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 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 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 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 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参考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5.B6.A7.B 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 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 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 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 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岀水面, 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 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 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 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 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 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 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 验。与鸟、蝙蝠翅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 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 蜓一般为毎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毎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 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 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5.B 6.A 7.B 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6 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 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 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 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 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 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 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 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 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 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 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 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 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 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 蜓一般为每秒 200 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 1000 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 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 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
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 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 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 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 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 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 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 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毎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 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14.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16.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点。(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 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 的机翼。 参考答案 14.C(3分) 15.B、D(4分) 16.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②苍蝇飞行时借助 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 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5分)
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 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 产生达到其体重 3 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 8 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 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 2 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 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 1 小时就要 消耗掉体重的 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 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 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 150 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 3000 公里,完成从北美到 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14.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 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16.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点。(5 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 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 的机翼。 参考答案: 14.C(3 分) 15.B、D(4 分) 16.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②苍蝇飞行时借助 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 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5 分)
天津卷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 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 要。“微博粉丝″的岀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 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 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 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 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 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岀:“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 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 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 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 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 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 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 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 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 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 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
天津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 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 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 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 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 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 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 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 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 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 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 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 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 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 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 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 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 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
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 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 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6.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 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 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 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 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 比专门追星和“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 我情感的作用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 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 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 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参考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6.C7.B8.D 辽宁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
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 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 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6.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 的成本。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 幻象。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 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 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 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 比专门追星和“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 我情感的作用。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 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 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 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参考答案: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6.C 7.B 8.D 辽宁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