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 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 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 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 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 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 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 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 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 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 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 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 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 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 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 废书不读, 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 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 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 良志不在此, 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 5.(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 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 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 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 次离别形成对 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 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 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 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 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 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6.(5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 ”三句运用比喻 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 (2)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 ”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 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 者实在不必对 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比起许许多多率尔操觚的“诗人”,吴兴华对待白话诗创新的态度要严肃、认 真许多。这种态度,已太久不见,实乃空谷足音。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岀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 争论不已,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 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③⑤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 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上市的首个周末, i Phone 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 i Phone总份额的0.93%, 超过了 i 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 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 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 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9.(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 表达了他不得不 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 艰辛以及思归的 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 君形象,表达 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 景虽然不同, 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 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 6.(5 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 , , ”三句 运用比喻 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2)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 “ , ”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 式”:马路空 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 者实在不必对 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比起许许多多率尔操觚的“诗人”,吴兴华对待白话诗创新的态度要严肃、认 真许多。这种态度,已太久不见,实乃空谷足音。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出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 争论不已, 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 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 该发挥也正在 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 X 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 iPhone 总份额的 0.93%, 超过了 i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 AlphaGo 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 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 而产生改变现 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9.(3 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 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 说你好呢? C.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 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 争。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 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 ① 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 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② 。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 ③ 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11.(5分)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 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 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 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 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 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 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 会和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 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 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 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 说你好呢? C.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 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10.(6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 争。有人认为, 现 代 人 使 用 的 是 白 话 文 , 没 有 必要 再 学 习 文 言 文 了; 而 另 一 方 则 认 为 , ① ,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 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② 。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 ③ ,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11.(5 分)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 20 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 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 表明你的看法,不 超过 30 个字。 。 四、写作(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 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 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 “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 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 真正的快乐” “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 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 会和看法。要求:文 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18 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 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 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
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 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 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 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 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 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 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 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 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 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 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 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 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 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 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 举,这是由皇帝特诏 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 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 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 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 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 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 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A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 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土、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 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 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査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 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土”,《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 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 此外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 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 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 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 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 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 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 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 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 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 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 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 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 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 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 举,这是由皇帝特诏 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 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 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 元 731 年)以后改为吏 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 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 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 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 明经二科,以 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 后成为取士科 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 代都一直最受 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 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也通称为“秀 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 当时进士及第 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 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 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 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 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 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 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 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 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A B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 于文无据.C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隋代无介绍,唐 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第一段“唐高宗、武则天以后, 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最后一段“宋神宗时王安石 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D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 有论策,最后一段“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 策 (2)B 《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原文第二段为“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人说的” (3)C “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 但考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明清科举文中未 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答案: (1)A (2)B (3)C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药砚练 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 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 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 花”等称谓 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 进士及第,却 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 能算是进士、 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 恢复,可见唐 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跟后来的明清 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 化,这应与各 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 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 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 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A B 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 于文无据.C 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隋代无介绍,唐 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第一段“唐高宗、武则天以后, 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最后一段“宋神宗时王安石 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D 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 有论策,最后一段“只保留进士科.进士 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 策”. (2)B 《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原文第二段为“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人说的”. (3)C “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 但考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明清科举文中未 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答案: (1)A (2)B (3)C 2.(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药砚练 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 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 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