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16届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5.9.8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 王道 政治,以“王道”为最髙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 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 悦而诚服”;他所说 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 本”,其落脚点都在 “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 即以尧舜 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 与业绩的 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 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 武三年 (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 的水火不 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 代读书人 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 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 和保民爱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 主若能行仁 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 是可以变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 2016 届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5.9.8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 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 “王道” 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 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 悦而诚服”;他所说 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 本”,其落脚点都在 “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 即以尧舜 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 与业绩的 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 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 武三年 (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 的水火不 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 代读书人 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 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 和保民爱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 主若能行仁 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 是可以变
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 这是孟子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 着很大的 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 子>成“经 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 为本”A 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 想的影响 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 想 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 “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晢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 善性人皆有之, 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是深植于 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 性。他“称 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 孟子的 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 可信度都会 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 时崇尚“霸 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 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 “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 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 这是孟子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 着很大的 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 子>成“经” 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 为本”A 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 想的影响 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 想 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 “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 善性人皆有之, 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是深植于 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 性。他“称 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 孟子的 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 可信度都会 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 时崇尚“霸 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 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 “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 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 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 孟子祠、下令删 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 力,后世 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对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 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 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 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 望理想 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 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 和推 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 从房虬 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 礼》教授,弟子 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 中,阳休之 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 天和三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 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 孟子祠、下令删 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 力,后世 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对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 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 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 ‘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 望理想 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 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 和推广, 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 从房虬 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 礼》教授,弟子 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 中,阳休之 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 天和三
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牛至宾馆与公 正言公 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 必欲升堂 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牛皆 为一一演 说,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 我矣 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 为愧。”安生 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 竭民财力,朕救 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 武王克商,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 安生曰:“武王 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 匹、米三百石、 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 朝,并敷所 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 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 正言公 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 必欲升堂 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 为一一演 说,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 我矣。” 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 为愧。”安生 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 竭民财力,朕救 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 武王克商,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 安生曰:“武王 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 匹、米三百石、 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 朝,并敷所 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 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 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 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 了熊 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 生认为 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遘。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 着房虬学习 《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 了几十个没 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5分)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8.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苟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的境界。 (2)李白《蜀遭难》中盼“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 话,为人类开发山川的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来表现溪流弯弯曲 曲,时隐时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对必须用2B铅笔 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尽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到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长发短缨
A 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 了熊 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 生认为 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遘。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 着房虬学习 《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 了几十个没 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5 分)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8.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l)苟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 , ”的境界。 (2)李白《蜀遭难》中盼“ , ”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 话,为人类开发山川的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 , ,”来表现溪流弯弯曲 曲,时隐时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对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尽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到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长发短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