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穴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 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 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 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 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 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 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 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 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 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 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 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 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 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 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 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 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 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 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 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 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 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 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 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 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 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 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 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 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湖北省武穴 2014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 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 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 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 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 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 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 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 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 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 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 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 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 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 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 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 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 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 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 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 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 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 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 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 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 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 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 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 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 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 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 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 说法来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 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 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 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 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 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 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 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 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 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 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 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 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 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
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 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 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 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 说法来 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C. 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 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 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 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 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 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 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 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 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 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 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 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 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 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 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 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
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 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 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B.非独当世之务独:只 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过:拜 访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 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 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C.③④⑤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 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 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 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分)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 分)
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 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 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 B.非独当世之务 独:只 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 过:拜 访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 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 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 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 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 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 分) (2)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 无 8.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分 9.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先帝知臣谨慎,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咏崖转石万壑雷 (5)艰难苦恨繁霜 鬓 (6) ,只是朱颜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 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 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 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 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 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 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一一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 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 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建业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今南京),有感于它的残破荒 芜。 8.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5 分) 9. 赏析颔联诗人表达感情的手法。(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先帝知臣谨慎,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艰难苦恨繁霜 鬓, 。 (6) ,只是朱颜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 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 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 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 会的悲剧。 1953 年 9 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 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 年毛泽东生 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 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 岁高龄的他却说:“当 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
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 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 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 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 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 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 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晢学 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 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 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 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批孔”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 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1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 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 出 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 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 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 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 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 “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 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 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先生虽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 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差不多做到了个性十 足,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 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 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 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 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 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 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 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 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 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 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 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 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 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 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批孔”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 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 午 9 月,对梁历时大半 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 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 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 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 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 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 5 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 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 “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 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 年 6 月 23 日,梁漱溟去世,享年 95 岁,他 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梁漱溟先生虽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 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差不多做到了个性十 足,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 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 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 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