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穴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十一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每对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绯闻/蜚短流长狷介细大不捐茎叶泾渭分明 B.鳜鱼/一蹶不振蔓草/轻歌曼舞玄色/泫然泪下 C.间距/间不容发载体/载歌载舞数九/数见不鲜 D.煞尾/煞有介事丧钟/丧魂失魄禁忌/弱不禁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 原动力 突如其来 新婚燕尔 B.希冀 螺旋桨 藕断丝连 雍荣大度 C.告磬 电磁波 浅尝辄止 故步自封 D.狼藉 咏叹调 一愁莫展 摇旗呐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有人希望马上来个续集。但制片方表示,与其仓促上马抢 效益做个质量低的续集,被观众说是狗尾续貂,还不如暂时不动 岁月蹉跎,一晃十载,在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家公司实现了超越式发展, 创造了奇迹,2009年产值达2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 C.山人乐队最近受到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的邀请,在节目现场向观众展 示了口弦等不法常可的神奇乐器,引得全场观众惊呼不断 D.负责审核诺贝尔奖提名及审定获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必要对评选准 则进行检讨,以免因遇人不淑而影响诺贝尔奖的声誉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 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B.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 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 C.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教授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殊荣源自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 D.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 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得多?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对“规范灰色收入”提法,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灰色收入?这么 提会不会使灰色收入合法化? B.据了解当前高考报名人数的下降,适龄升学人口的减少是主因,另外,复读生的减 少,初高中生选择中专技校和出国留学,参加各种社会培训等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 C.湖北宜昌发现抗战时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将士遗骸埋葬地,数量至少有3000具 《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中对这段历史有真实的记载,多为文史专家证实
湖北省武穴中学 2011 届高三年级十一月份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每对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绯.闻/蜚.短流长 狷.介/细大不捐. 茎.叶/泾.渭分明 B.鳜.鱼/一蹶.不振 蔓.草/轻歌曼.舞 玄.色/泫.然泪下 C.间.距/间.不容发 载.体/载.歌载舞 数.九/数.见不鲜 D.煞.尾/煞.有介事 丧.钟/丧.魂失魄 禁.忌/弱不禁.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祈祷 原动力 突如其来 新婚燕尔 B.希冀 螺旋桨 藕断丝连 雍荣大度 C.告磬 电磁波 浅尝辄止 故步自封 D.狼藉 咏叹调 一愁莫展 摇旗呐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有人希望马上来个续集。但制片方表示,与其仓促上马抢 效益做个质量低的续集,被观众说是狗尾续貂 ....,还不如暂时不动。 B.岁月蹉跎 ....,一晃十载,在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家公司实现了超越式发展, 创造了奇迹,2009 年产值达 2 亿元,是 10 年前的 10 倍。 C.山人乐队最近受到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的邀请,在节目现场向观众展 示了口弦等不法常可 ....的神奇乐器,引得全场观众惊呼不断。 D.负责审核诺贝尔奖提名及审定获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必要对评选准 则进行检讨,以免因遇人不淑 ....而影响诺贝尔奖的声誉。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 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B.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 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 C.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教授获得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殊荣源自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 D.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 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得多?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对“规范灰色收入”提法,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灰色收入?这么 提会不会使灰色收入合法化? B.据了解当前高考报名人数的下降,适龄升学人口的减少是主因,另外,复读生的减 少,初高中生选择中专技校和出国留学,参加各种社会培训等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 原因。 C.湖北宜昌发现抗战时国民党 75 军预备第四师将士遗骸埋葬地,数量至少有 3000 具。 《宜昌县文史资料第 9 辑》中对这段历史有真实的记载,多为文史专家证实
D.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示主题是“齐鲁青未了”,(由季羡林题写)展示主题理念是“以 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 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 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 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 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土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土制度,通过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欧 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 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 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 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 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 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 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 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 朝的进土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 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土接近 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 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 国家栋梁之中,进土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 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 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 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 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 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 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 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 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 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 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 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 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 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 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 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 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 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
D.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示主题是“齐鲁青未了”,(由季羡林题写)展示主题理念是“以 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 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 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 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 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欧 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 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 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 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 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 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 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 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 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 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 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 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 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 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 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 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 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 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 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 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 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 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 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 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 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 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 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 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 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 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
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 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 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 6.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 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 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了科举制度,他们的游记把它 介绍到了西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 取用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 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 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所见的负责管治 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巩固了政权,对维持社会的稳 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它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不会 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开始,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 笼络、控制读书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 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说明 了科举的先进性。 9.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中国科举的影响。(不超过35字) 三、(9分,每小题3分) 京镗字仲远,豫章人也。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龚茂良帅江西,见之曰:“子庙廊器 也。”及茂良参大政,遂荐镗入朝 孝宗诏侍从举良县令为台官,给事中王希吕曰:“京镗蚤登儒级,两试令,有声。陛下 求执法官,镗其人也。”上引见镗,问政事得失。时上初统万机,锐志恢复,群臣进说,多
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 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 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 6.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 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 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了科举制度,他们的游记把它 介绍到了西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 取用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 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 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所见的负责管治 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巩固了政权,对维持社会的稳 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它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不会 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开始,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 笼络、控制读书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 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说明 了科举的先 进性。 9.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中国科举的影响。(不超过 35 字)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京镗字仲远,豫章人也。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龚茂良帅江西,见之曰:“子庙廊器 也。”及茂良参大政,遂荐镗入朝。 孝宗诏侍从举良县令为台官,给事中王希吕曰:“京镗蚤登儒级,两试令,有声。陛下 求执法官,镗其人也。”上引见镗,问政事得失。时上初统万机,锐志恢复,群臣进说,多
迎合天子意,以为大功可旦暮致。镗独言:“天下事未有骤如意者,宜舒徐以图之。”上善其 言。镗于是极论今日民贫兵骄,土气颓靡,言甚切至。上说,擢为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 金遣贺生辰使来,上居高宗丧,不欲引见,镗为傧佐,以旨拒之。使者请少留阙下,镗 曰:“信使之来,以诞节也。诞节礼毕,欲留何名乎?”使行,上嘉其称职。转中书门下省 检正诸房公事。 金人遣使来吊,镗为报谢使。金人故事,南使至汴京则赐宴。镗请免宴,郊劳使康元弼 等不从,镗谓必不免宴,则请彻乐,遗之书日:若曰而必听乐,是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 悖义,岂惟贻本朝之羞,亦岂昭北朝之懿哉?″相持甚久。镗即馆,相礼者趣就席,镗曰 ‘若不彻乐,不敢即席。”金人迫之,镗弗为动,徐曰:“吾头可取,乐不可闻也。”乃帅其 属出馆门,甲士露刃向镗,镗叱退之。金人知镗不可夺,驰白其主,主叹曰:“南朝直臣也。 特命免乐。自是恒去乐而后宴镗。孝宗闻之喜,谓辅臣曰:“土大夫平居孰不以节义自许, 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 使还,入见,上劳之曰:“卿能执礼为国家增气,朕将何以赏卿?″镗顿首曰:“北人畏 陛下威德,非畏臣也。正使臣死于北庭,亦臣子之常分耳,敢言赏乎!故事,使还当增秩。 四川阙帅,以镗为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镗到官,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泸州卒杀 太守,镗擒而斩之,蜀以大治。召为刑部尚书。宁宗即位,甚见尊礼,由政府累迁为左丞相 居无何,以年老请免相。薨,赠太保,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九十四)》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京镗蚤登儒级,两试令,有声声:名声 B.镗即馆,相礼者趣就席 趣:催促 C.金人知镗不可夺,驰白其主 夺:改变 D.卿能执礼为国家增气 执:执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京镗出色完成任务的一组是 ①上引见镗,问政事得失 ②诞节礼毕,欲留何名乎 ③金人遣使来吊,镗为报谢使 ④自是恒去乐而后宴镗
迎合天子意,以为大功可旦暮致。镗独言:“天下事未有骤如意者,宜舒徐以图之。”上善其 言。镗于是极论今日民贫兵骄,士气颓靡,言甚切至。上说,擢为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 金遣贺生辰使来,上居高宗丧,不欲引见,镗为傧佐,以旨拒之。使者请少留阙下,镗 曰:“信使之来,以诞节也。诞节礼毕,欲留何名乎?”使行,上嘉其称职。转中书门下省 检正诸房公事。 金人遣使来吊,镗为报谢使。金人故事,南使至汴京则赐宴。镗请免宴,郊劳使康元弼 等不从,镗谓必不免宴,则请彻乐,遗之书曰:若曰而必听乐,是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 悖义,岂惟贻本朝之羞,亦岂昭北朝之懿哉?”相持甚久。镗即馆,相礼者趣就席,镗曰: “若不彻乐,不敢即席。”金人迫之,镗弗为动,徐曰:“吾头可取,乐不可闻也。”乃帅其 属出馆门,甲士露刃向镗,镗叱退之。金人知镗不可夺,驰白其主,主叹曰:“南朝直臣也。” 特命免乐。自是恒去乐而后宴镗。孝宗闻之喜,谓辅臣曰:“士大夫平居孰不以节义自许, 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 使还,入见,上劳之曰:“卿能执礼为国家增气,朕将何以赏卿?”镗顿首曰:“北人畏 陛下威德,非畏臣也。正使臣死于北庭,亦臣子之常分耳,敢言赏乎!”故事,使还当增秩。 四川阙帅,以镗为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镗到官,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泸州卒杀 太守,镗擒而斩之,蜀以大治。召为刑部尚书。宁宗即位,甚见尊礼,由政府累迁为左丞相。 居无何,以年老请免相。薨,赠太保,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九十四)》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是 ( ) A.京镗蚤登儒级,两试令,有声. 声:名声 B.镗即馆,相礼者趣.就席 趣:催促 C.金人知镗不可夺.,驰白其主 夺:改变 D.卿能执.礼为国家增气 执:执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京镗出色完成任务的一组是 ( ) ①上引见镗,问政事得失 ②诞节礼毕,欲留何名乎 ③金人遣使来吊,镗为报谢使 ④自是恒去乐而后宴镗
⑤北人畏陛下威德,非畏臣也 ⑥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镗进士及第以后,深受龚茂良赏识并经他推荐入朝,后来又经王希吕举荐,得以 觐见皇帝。此后京镗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B.京镗也支持皇帝谋求恢复国土,但不主张草率行事,他敢于在皇帝面前指出当前局 势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C.京镗出使金国时,请求免去金人具有羞辱性质的宴请,实在无法推掉时又通过种种 抗争迫使金主直接下令免去了席间的音乐。 D.京镗不仅外交才能出众,也很善于治理地方,出任成都府知府时将杀死太守的士兵 捕获并斩首示众,蜀地因此大治即是一例。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事未有骤如意者,宜舒徐以图之。(3分) 译文 (2)士大夫平居孰不以节义自许,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4分) 译文: (3)正使臣死于北庭,亦臣子之常分耳,敢言赏乎!(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子规 宋余靖 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渐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兴修水利并改革,遭保守派诬陷、迫害,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 诗人时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为范仲淹至交 (1)全诗的核心是哪一字?这个字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表现出的诗人心志及其原因。(4分) 15.填空。(6分) (1)水在诗文中出一的频率非常高。它承载了各种情感,如“盈盈一水间 抒写的是爱情,“问君能有几多愁 抒写的是亡国的哀痛,它启迪了文人的思想,李白在诗文中感叹 ,奔流到海不复返”,因此“人生得意须尽欢”:苏 轼看到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因此 要超脱地对待人生。 (2)同样是写爱情,我国女诗人舒婷的《_ 》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独立平等的爱
⑤北人畏陛下威德,非畏臣也 ⑥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京镗进士及第以后,深受龚茂良赏识并经他推荐入朝,后来又经王希吕举荐,得以 觐见皇帝。此后京镗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B.京镗也支持皇帝谋求恢复国土,但不主张草率行事,他敢于在皇帝面前指出当前局 势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C.京镗出使金国时,请求免去金人具有羞辱性质的宴请,实在无法推掉时又通过种种 抗争迫使金主直接下令免去了席间的音乐。 D.京镗不仅外交才能出众,也很善于治理地方,出任成都府知府时将杀死太守的士兵 捕获并斩首示众,蜀地因此大治即是一例。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下事未有骤如意者,宜舒徐以图之。(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平居孰不以节义自许,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使臣死于北庭,亦臣子之常分耳,敢言赏乎!(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子 规 [宋]余 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渐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兴修水利并改革,遭保守派诬陷、迫害,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 诗人时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为范仲淹至交。 (1)全诗的核心是哪一字?这个字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表现出的诗人心志及其原因。(4 分) 15.填空。(6 分) (1)水在诗文中出一的频率非常高。它承载了各种情感,如“盈盈一水间, ____________”,抒写的是爱情,“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写的是亡国的哀痛,它启迪了文人的思想,李白在诗文中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返”,因此“人生得意须尽欢”;苏 轼看到“__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因此 要超脱地对待人生。 (2)同样是写爱情,我国女诗人舒婷的《________》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独立平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