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 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个原则,不说假 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 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 我传播地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 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年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 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 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 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 到现在的 九三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天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 曾停止。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外奔波,也不得不改 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锭墨,一支笔和-大叠信 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 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 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 写,我要多写。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 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 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 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 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 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 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一—我在那些作品中 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 送安慰的人。”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 这一点。请从文中找出四点依据。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C】 2.有人说:“传记文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存在,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传主的生 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 二点:鉴赏评价D】 3.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 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 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 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 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 我传播地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 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年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 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 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 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同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 到现在的。” 一九三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离天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 曾停止。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外奔波,也不得不改 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一锭墨,一支笔和一大叠信 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 灯,我就找一小节蜡烛,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 续写下去。 “四人帮”灭亡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 写,我要多写。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 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 我只愿意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 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做我的生活的一 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 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 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 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 “我觉得你们把人们的心拉拢了,让人们相互理解。你们就像是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 送安慰的人。”这是巴金在《憩园》中写到的读者对作家的期望,显然他自己出色地做到了 这一点。请从文中找出四点依据。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 C】 2.有人说:“传记文学之所以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存在,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了传主的生 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 二点:鉴赏评价 D】 3.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 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 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参考答案】 1.①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③坚持不说假话的原则。④每篇作 品都是追求光明的呼声,都能传达对人有益的思想 2.我同意这种说法。传记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体会 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这篇传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 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巴金的人格魅力,例如巴金先生的正直,他 生追求说真话: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巴金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笔耕不辍的坚持等等。这些 优秀的品质都使读者受益匪浅 3.答案示例: 关于第一问:巴金这样说是因为:①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②他认为自己写作 只是将写作当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关于第二问: 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 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 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 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 己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50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评价 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研析】1.本题检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要注意正确把握筛选的依据 巴金在《憩园》中说的话,“在寒天送炭”就是“在痛苦中送安慰”。 2.本题检测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有观点、 有材料,并能作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答案中“传记……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魅力 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是观点句,后面的句子表述了材料并进行了分析。 3.本题检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 题,回答时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舞者之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种 自然发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 师随侍在侧,一举—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孑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 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 天主教信仰,转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 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孩子们,你们看诞老公公带 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 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只有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 我说:“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 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 F。】 一【参考答案】 1.①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③坚持不说假话的原则。④每篇作 品都是追求光明的呼声,都能传达对人有益的思想。 2.我同意这种说法。传记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体会 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这篇传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 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巴金的人格魅力,例如巴金先生的正直,他一 生追求说真话;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巴金先生在艰难困苦中笔耕不辍的坚持等等。这些 优秀的品质都使读者受益匪浅。 3.答案示例: 关于第一问:巴金这样说是因为:①他认为自己读小说是出于兴趣。②他认为自己写作 只是将写作当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或他自己认为写作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 关于第二问: 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学作 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的态 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本着 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自 己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 50 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评价 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研析】1.本题检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要注意正确把握筛选的依据—— 巴金在《憩园》中说的话,“在寒天送炭”就是“在痛苦中送安慰”。 2.本题检测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有观点、 有材料,并能作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答案中“传记……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传主的人格魅力 和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教益”是观点句,后面的句子表述了材料并进行了分析。 3.本题检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 题,回答时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舞 者 之 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 自然发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 师随侍在侧,一举一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 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 天主教信仰,转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 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 “孩子们,你们看!圣诞老公公带 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 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 “只有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 我说:“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 作品,或大声为我们朗读莎土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 次校庆上,6岁的我当众朗读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 儿坐在地板上,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岀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 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 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我的学校,我10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 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位著 名的老师学芭蕾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 这么做,他回答说:“因为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 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也没有回去。他称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 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 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全山巡 回演出的剧团经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 奏。我身白色装束,随着孟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 晌后转身对母亲说:“这种东西不适合剧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 来的珠宝首饰和25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个又一个剧场经理 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 天我试着向神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高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 瞧着我伴着孟德尔颂《春之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拋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 另一种更具活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一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 边裙去见屋顶花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50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 星期结束,经理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 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 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一、 三章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堿掀起了—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 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4.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 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5.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 。”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5分)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 作品,或大声为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 次校庆上,6 岁的我当众朗读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 6 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 儿坐在地板上,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出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 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 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我的学校,我 10 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 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一位著 名的老师学芭蕾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 这么做,他回答说: “因为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 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也没有回去。他称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 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 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全山巡 回演出的剧团经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 奏。我一身白色装束,随着孟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 晌后转身对母亲说: “这种东西不适合剧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 来的珠宝首饰和 25 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剧场经理,一 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 “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 场。”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 一天我试着向神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高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 瞧着我伴着孟德尔颂《春之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 “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抛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 另一种更具活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一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 边裙去见屋顶花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 50 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 星期结束,经理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 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 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一、二、三章)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 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4.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 家”所具有的特质。 (4 分)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5.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 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 (5 分)
【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 评价D。】 6.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 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 三点:探究D。】 二【参考答案】 4.[信息整合](4分) ①非凡的艺术天赋(有非凡的舞蹈创作天才) ②率真、自然的个性(对自由、本真的追求) ③叛逆的性格(敢于冲击传统的精神) ④对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为创造新型舞蹈艺术的理想追求 ⑤坚定不移的信念(极强的自信心) ⑥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兴趣 [4分。答对两点1分,三点2分,四点3分,五点4分。] 5.[倾向评价](5分) 这个夏季,她要为解决饥饿四处奔波,(1分)她所追求的理想(舞蹈形式)遭到了社 会偏狭观念的冷遇与抵制。(2分)她宁愿受饥饿的痛苦,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分) [5分。其中“为解决饥饿奔波”1分,“理想遭到冷遇与抵制”2分,“忍受饥饿”1 分,“不放弃理想”1分。意思答对即可。] 6.[提出见解](6分) 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 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 (2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一一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 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 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分) [6分。观点1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同感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 要”得1分;分析5分,其中“天赋”2分,“后天的影响”3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专题二十七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亨年89岁。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 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 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 评价 D。】 6.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 例,谈谈你的看法。(6 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 三点:探究 D。】 二【参考答案】 4.[信息整合](4 分) ①非凡的艺术天赋(有非凡的舞蹈创作天才) ②率真、自然的个性(对自由、本真的追求) ③叛逆的性格(敢于冲击传统的精神) ④对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为创造新型舞蹈艺术的理想追求) ⑤坚定不移的信念(极强的自信心) ⑥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兴趣) [4 分。答对两点 1 分,三点 2 分,四点 3 分,五点 4 分。] 5.[倾向评价](5 分) 这个夏季,她要为解决饥饿四处奔波,(1 分)她所追求的理想(舞蹈形式)遭到了社 会偏狭观念的冷遇与抵制。(2 分)她宁愿受饥饿的痛苦,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2 分) [5 分。其中“为解决饥饿奔波”1 分,“理想遭到冷遇与抵制”2 分,“忍受饥饿”1 分,“不放弃理想”1 分。意思答对即可。] 6.[提出见解](6 分)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 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 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 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 (2 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 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 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 分) [6 分。观点 1 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同感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 要”得 1 分;分析 5 分,其中“天赋”2 分,“后天的影响”3 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专题二十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二 (时间:30 分钟,满分: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 月 29 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 89 岁。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 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 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 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 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生治学为 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 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 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 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 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 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个真正的平民知 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 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 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 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 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 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 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 张香华女土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 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 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 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 安息吧! 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 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4分)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 赏评价D。】 2.文中说柏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思考的内 容。(5分)
柏杨 1968 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 9 年零 26 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 1968 至 1977 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 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 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 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 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 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 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 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 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 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 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 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 170 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 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 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 立足点。” 1988 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 40 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 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 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 88 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 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 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 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 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 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 2008 年 5 月 4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4 分)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 赏评价 D。】 2.文中说柏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思考的内 容。(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