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感人的力量。 ④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 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 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 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 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 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 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 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文“内”充分挖灒。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 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 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 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 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 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一一引据一一论述一一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 系现实状况。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粤高考直柘 【粤题精讲】 (自2007年广东新高考以来,未考人物传记。) 【粤考趋势】 传记和新闻阅读的考查是课改区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的角度,尤其是探究 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从2007年、2008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宁夏卷对实用文本阅读 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①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为基础: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 查重点: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应考方法盘点 从07、08两年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篇幅看,字数少则800多字,多则1200来字, 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
实感人的力量。 ④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 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 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 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 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 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 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 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 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 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 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 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 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 系现实状况。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自 2007 年广东新高考以来,未考人物传记。) 【粤考趋势】 传记和新闻阅读的考查是课改区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的角度,尤其是探究 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从2007年、2008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宁夏卷对实用文本阅读 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①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为基础;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 查重点;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三、应考方法盘点 从 07、08 两年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篇幅看,字数少则800多字,多则1200来字, 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
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 分值,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 成要点不全或答题罗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_“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 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 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 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下面,结合高考题型谈谈高考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方法见前文“解题指津”第1点) 如:[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6题,见“专题综练”第5题]盛 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 思想和办学实践》)(6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査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 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 来检视 【答案】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 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 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解题指要】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 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 (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 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 重点一一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 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 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 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 格,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 用:能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专题综练”四第12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 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一代才女林徽因》)(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结构特色的理解。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 是首尾照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 活力。这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 心世界。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岀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 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 【解题指要】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 的遺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如《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全篇是洋溢着对叶老的敬仰、爱戴之情 文章开头一段则以对叶老和子女们讨论作文这一场面的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其循循善诱、 言传身教、呵护备至的个性特点。“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 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一句语言描写纯用商讯 口吻的设问句,非常妥帖地写出了一个慈父与良师的细腻、真诚。 杷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
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 分值,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 成要点不全或答题罗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 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 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 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下面,结合高考题型谈谈高考传记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的要点。 一、分析综合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具体方法见前文“解题指津”第 1 点) 例如:[ 2008 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 16 题,见“专题综练”第 5 题]盛 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 思想和办学实践》)(6 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 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 来检视。 【答案】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 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 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解题指要】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 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 (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 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 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 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 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 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2.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 格,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 用;能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专题综练”四第 12 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 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一代才女林徽因》)(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结构特色的理解。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 是首尾照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 活力。这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 心世界。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 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 【解题指要】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 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如《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全篇是洋溢着对叶老的敬仰、爱戴之情, 文章开头一段则以对叶老和子女们讨论作文这一场面的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其循循善诱、 言传身教、呵护备至的个性特点。“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 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一句语言描写纯用商讯 口吻的设问句,非常妥帖地写出了一个慈父与良师的细腻、真诚。 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
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 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如《晚清学人杨守敬》全文共4段,前三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其求学、应举、研究的人生 历程,末段概述其学术代表作《水经注疏》的历史价值。对其学术研究的介绍,又侧重于舆 地学研究 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 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 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十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 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3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 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等等。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见“专题综练-″第2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 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分)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 【答案】这段文字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 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题指要】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住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 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 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 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 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 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窝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 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粗存精 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2007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8题,见“专题综练”三第10题)叶 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 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叶圣陶在四川》)(6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人格情操的理解。 【答案】《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对叶的孺子牛的襟怀有生动的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 以看出∶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凊宽容。③对年轻编 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主意区分文本中 作者、传住、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 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 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 括全面,突出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 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 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
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 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如《晚清学人杨守敬》全文共4段,前三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其求学、应举、研究的人生 历程,末段概述其学术代表作《水经注疏》的历史价值。对其学术研究的介绍,又侧重于舆 地学研究。 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 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 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 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⒊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 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等等。 例如:(2008 年高考山东卷第 20 题,见“专题综练一”第 2 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 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 分)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 【答案】这段文字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 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题指要】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住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 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 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 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 ⒈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 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 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 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粗存精, 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2007 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 18 题,见“专题综练”三第 10 题)叶 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 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叶圣陶在四川》)(6 分)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人格情操的理解。 【答案】《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对叶的孺子牛的襟怀有生动的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 以看出: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 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主意区分文本中 作者、传住、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 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 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 括全面,突出要点。 ⒉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 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 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
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 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见“专题综练″第4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 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我所认识的 梁漱溟》)(6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 释自己的阅读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答案】作者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冥的。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 有以下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 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 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 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 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上述试题的第二问就体现了“由读悟 写”的命题意图。 三、探究 探究性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 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 说,也即“个性化解读”。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 “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等,对这些限制,答题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偏离命题指向, 导致失分 探究性试题分值高(一般为6分),评分标准相对灵活,对阅卷老师的监控难度大, 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可以在这道试题上获取高分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 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硏究,而不是“随心所欲” 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 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 “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筌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已的观点。(得1分)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 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 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如:《一个“兵”的军营》第3题:“报道最后三 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 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此题只需选“好”来答即可。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 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 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 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例如:(2008 年高考山东卷第 22 题,见“专题综练一”第 4 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 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我所认识的 梁漱溟》)(6 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 释自己的阅读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答案】作者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冥的。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 有以下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 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题指要】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 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 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 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上述试题的第二问就体现了“由读悟 写”的命题意图。 三、探究 探究性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 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 说,也即“个性化解读”。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 “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等,对这些限制,答题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偏离命题指向, 导致失分。 探究性试题分值高(一般为 6 分),评分标准相对灵活,对阅卷老师的监控难度大, 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可以在这道试题上获取高分。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 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 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 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 “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得 1 分)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 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 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如:《一个“兵”的军营》第 3 题:“报道最后三 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 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此题只需选“好”来答即可。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 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 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 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如:(“考点对应直练二”第6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 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6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分)邓肯 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岁自创舞蹈,开办舞 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一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 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 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分)[6分。观点 1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赋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1分;分析5 分,其中“天赋”2分,“后天的影响”3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 答。 如:(“考点对应直练一”第3题)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 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 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 学作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 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 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 对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50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 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 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 我觉得 我赞成 专题二十七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2008年湖南联考)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1~3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 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 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 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个可怕 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 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 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 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 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 解开了,我得到的拯救。这以后我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 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如:(“考点对应直练二”第 6 题):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 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6 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1 分)邓肯 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6 岁自创舞蹈,开办舞 蹈学校,且大受欢迎,(2 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 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 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3 分)[6 分。观点 1 分,即肯定“天赋”、“后天的影响”或“天赋和后天的影响同等重要”得 1 分;分析 5 分,其中“天赋”2 分,“后天的影响”3 分。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 答。 如:(“考点对应直练一”第 3 题)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 篇自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 进行自我评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本着谦虚的态度。巴金虽然创作了许多的文 学作品,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尚未达到一个文学家的高度,这种谦虚 的态度使巴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攀越高,成就了巴金的伟大。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该 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巴金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 对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 50 年的文学生活。准确的认识和 评价自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 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 “我觉得……”“我赞成……”等。 专题二十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一 (时间:30 分钟,满分:30 分) 一.(2008 年湖南联考)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 1~3 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 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 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 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 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 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 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 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 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 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 解开了,我得到的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