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C。】 3.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6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C。】 【参考答案】 1.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 和爱国者的形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2.(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 合点。) (3)看《茶馆》时,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3.(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3)正直,率真,为平 民代言。(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 刘元举 ①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我 是头一次聆听傅聪先生的演奏。傅聪岀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 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他的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 凸现的岩石,显露出个性的凌厉锋芒。 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随着节奏加快,力度谏度 同时如五彩绽放,这个者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 在追赶。头,居然也在帮着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 像浪花被礁盘撞岀一片破碎的璀璨。这就是γ岁的傅聪。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 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是手套。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 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岀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得如同鸡啄米般。 ③有人哭泣了。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是傅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K595 我不曾查过任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 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之后,骤然得以释放。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 如惊涛扑岸,卷起干堆掌声,惊雷裂帛。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他在掌声与 鲜花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曲。 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他在听完K59ξ 最后一个音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他在向傅聪先生祝贺时说,50年前,他听傅 先生弹这首曲子时,有个连音弹得与这一次有变化。他用手指弹动着,上一次与这一次的变 化区别。半个世纪,他居然有着如此精细的区分判别。 ⑤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祝贺带有他的音乐顽童的可爱天性。他在傅聪 弹完后赶到后台时激动地一把搂抱住傅聪。他说他仿佛又听到了50年前的演出。那是1956 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演岀,那一次他也是弹的这首K595。当时,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 C。】 3.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6 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 C。】 一【参考答案】 1.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 和爱国者的形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2.(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 合点。) (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3.(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3)正直,率真,为平 民代言。(每点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一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 刘元举 ①今年 10 月 7 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我 是头一次聆听傅聪先生的演奏。傅聪出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 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他的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 凸现的岩石,显露出个性的凌厉锋芒。 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随着节奏加快,力度速度 同时如五彩绽放,这个老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 在追赶。头,居然也在帮着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 像浪花被礁盘撞出一片破碎的璀璨。这就是 72 岁的傅聪。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 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是手套。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 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出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得如同鸡啄米一般。 ③有人哭泣了。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是傅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 K595 我不曾查过任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 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之后,骤然得以释放。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 如惊涛扑岸,卷起千堆掌声,惊雷裂帛。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他在掌声与 鲜花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曲。 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他在听完 K595 最后一个音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他在向傅聪先生祝贺时说,50 年前,他听傅 先生弹这首曲子时,有个连音弹得与这一次有变化。他用手指弹动着,上一次与这一次的变 化区别。半个世纪,他居然有着如此精细的区分判别。 ⑤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祝贺带有他的音乐顽童的可爱天性。他在傅聪 弹完后赶到后台时,激动地一把搂抱住傅聪。他说他仿佛又听到了 50 年前的演出。那是 1956 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演出,那一次他也是弹的这首 K595。当时,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
的音乐感受嬴得了年轻的巴什基洛夫的热烈称赞颜时他们成为好朋友。一晃半个世纪过去 同样苍老的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⑥傅聪头一次演奏莫扎特是在1955年的华沙。当时满城买不到莫扎特的谱子。香港也 买不到总谱,最后是英国一家著名书店的老板将总谱寄至华沙,这才到了傅聪手里 ⑦年轻的傅聪捧到了总谱,简直如获至宝,将总谱上的协奏曲轮番弹奏:当时在华沙的 乐队都希望跟他合作,都希望能够看到他的谱子。他的这本华沙惟一的莫扎特总谱便在各大 乐队中传抄开来。有的协奏曲傅聪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弹,乐队成员先下手练着,等傅聪抽出 时间索回谱子,才开始练,练熟后再与乐队合。当时傅聪在华沙相当受欢迎,受欢迎的场面 完全来自他对于莫扎特的演奏 ⑧从头一次弹莫扎特到现在,恍然半个世纪。而莫扎特只活了36岁。弹过半个世纪莫 扎特的傅聪,缘何还在苦苦地弹奏莫扎特,而仍然对自己不满意呢?7岁的傅聪与36岁的 莫扎特,相差半的年纪,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ˆ就是说,作曲家与演奏 家究竟什么关系?作曲家为何作的曲子令演奏家苦苦探索而永无止境呢? ⑨他说,音乐是可以成长的。他的所谓成长,就是说音乐可以不断被人们开掘和发现 他说他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了一些东西,不过昨天发现的东西与今 天发现的东西不同,不断否定之否定。只要每次能够发现一点儿,就是蛮喜欢蛮快活的事情。 ⑩傅聪每天要练十几个小时的琴,一位2岁的老人,怎么吃得消呢?他苦笑着说,想拿 出点好东西。没办法,不练是肯定拿不出好东西的。他对自己相当苛刻,他心性高远。而他 的手指又如同日薄西山,不可挽留地僵硬生涩,以至于无法达到他希望达到的灵性柔韧。于 是,他惟一的可能便是永无止休地与他的十指搏斗、拼命。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情 令人动容。我感觉到他在竭尽全力进行一种神圣的攀升。他像那个著名的希腊神话推着石头 上山的西西弗斯。他推着的石头越来越沉重,他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但是,他肯定抱定了将 巨石推上山巅的信念。他 个为信念而活着 为信念而顽强攀登的老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4.文中哪些信息能够印证老人的“攀登”精神,请分条解析。(5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C。】 5.文中第④⑤段是否多余?请简析你的看法。(4分) 【此题考査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6.有人认为,当初在华沙,人们关注的不是老人的音乐才华而是莫扎特的音乐总谱(见第 ⑦段),那么,老人的成功纯属偶然:也有人认为,用一生时间演奏别人已经谱好的音乐 人们的感觉也是同样的(见第⑤段相关表述),这样的音乐人生缺乏创造性。你赞成这两种 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 三点:探究F。】
的音乐感受赢得了年轻的巴什基洛夫的热烈称赞,顿时他们成为好朋友。一晃半个世纪过去, 同样苍老的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⑥傅聪头一次演奏莫扎特是在 1955 年的华沙。当时满城买不到莫扎特的谱子。香港也 买不到总谱,最后是英国一家著名书店的老板将总谱寄至华沙,这才到了傅聪手里。 ⑦年轻的傅聪捧到了总谱,简直如获至宝,将总谱上的协奏曲轮番弹奏:当时在华沙的 乐队都希望跟他合作,都希望能够看到他的谱子。他的这本华沙惟一的莫扎特总谱便在各大 乐队中传抄开来。有的协奏曲傅聪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弹,乐队成员先下手练着,等傅聪抽出 时间索回谱子,才开始练,练熟后再与乐队合。当时傅聪在华沙相当受欢迎,受欢迎的场面 完全来自他对于莫扎特的演奏。 ⑧从头一次弹莫扎特到现在,恍然半个世纪。而莫扎特只活了 36 岁。弹过半个世纪莫 扎特的傅聪,缘何还在苦苦地弹奏莫扎特,而仍然对自己不满意呢?72 岁的傅聪与 36 岁的 莫扎特,相差一半的年纪,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就是说,作曲家与演奏 家究竟什么关系?作曲家为何作的曲子令演奏家苦苦探索而永无止境呢? ⑨他说,音乐是可以成长的。他的所谓成长,就是说音乐可以不断被人们开掘和发现。 他说他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了一些东西,不过昨天发现的东西与今 天发现的东西不同,不断否定之否定。只要每次能够发现一点儿,就是蛮喜欢蛮快活的事情。 ⑩傅聪每天要练十几个小时的琴,一位 72 岁的老人,怎么吃得消呢?他苦笑着说,想拿 出点好东西。没办法,不练是肯定拿不出好东西的。他对自己相当苛刻,他心性高远。而他 的手指又如同日薄西山,不可挽留地僵硬生涩,以至于无法达到他希望达到的灵性柔韧。于 是,他惟一的可能便是永无止休地与他的十指搏斗、拼命。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情 令人动容。我感觉到他在竭尽全力进行一种神圣的攀升。他像那个著名的希腊神话推着石头 上山的西西弗斯。他推着的石头越来越沉重,他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但是,他肯定抱定了将 巨石推上山巅的信念。他——一个为信念而活着,一个为信念而顽强攀登的老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4.文中哪些信息能够印证老人的“攀登”精神,请分条解析。(5 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 分析综合 C。】 5.文中第④⑤段是否多余?请简析你的看法。 (4 分)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6.有人认为,当初在华沙,人们关注的不是老人的音乐才华而是莫扎特的音乐总谱(见第 ⑦段),那么,老人的成功纯属偶然;也有人认为,用一生时间演奏别人已经谱好的音乐, 人们的感觉也是同样的(见第⑤段相关表述),这样的音乐人生缺乏创造性。你赞成这两种 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 三点:探究 F。】
二【参考答案】 4.(1)年届古稀,举办专场音乐会,动作神态高度投入,获得掌声雷动:(2)年届古稀, 依然拥有最忠实的乐迷和音乐界朋友;(3)年届古稀,每天十几小时练琴,以期获得 来自音乐的新发现。(答对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6分。) 5.不多余。说明老人的音乐影响地域广泛,由中国到外国,承接上文,侧面体现了专场音 乐会的巨大成功(2分) (2)说明老人长期对莫扎特音乐的执著,由今追昔,开启下文,引出下文半个世纪前在 华沙的演出情形。(2分) 6.参考答案一:(1)他的成功不属偶然。英国一家著名书店将总谱寄给华沙,这才到他 手里。说明成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巴什基洛夫和他交朋友,是因其天才的音乐感受 倾尽一生钟情于莫扎特,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必然成功。(3分) (2)他的成功属于偶然。当时的华沙特别看重莫扎特的总谱,而他是持有者。人们对莫 扎特的热爱激发了他,让他从此走上了成功道路:音乐是可以成长的,弹过半个世纪 莫扎特的傅聪,依然对自己的弹奏不满意,人们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欣赏傅聪在表现莫扎 特音乐上所赋予的热情,或者说,傅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只是巧借了莫扎特的名气。 (3分) 参考答案二:(1)这样的音乐人生值得肯定。每个人的价值观、成功观是不一样的 傅聪总能从莫扎特的音乐中挖掘、发现新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有意义:莫扎特的音乐 能让人的“憋闷”得到“释放”,具有永恒的音乐“魅力”,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 绝的生活感悟。(3分) (2)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肯定。从效果上看,古稀之年的傅聪并没有弹出他在50年中对 莫扎特音乐的新发现,这从巴什基洛夫的感觉上可以看出。永恒的音乐固然可以带给 人们永恒的享受,但是作为一个个体人,倾尽一生只是在伟人的探索中充当“留声机”, 未免显得固步自封。(3分)(考生可灵活选择角度,意思对即可) 专题二十七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 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 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 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 他们则干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岀现-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土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 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 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 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 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 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土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 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 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 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A)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
二【参考答案】 4.(1)年届古稀,举办专场音乐会,动作神态高度投入,获得掌声雷动;(2)年届古稀, 依然拥有最忠实的乐迷和音乐界朋友;(3)年届古稀,每天十几小时练琴,以期获得 来自音乐的新发现。(答对一点 2 分,二点 4 分,三点 6 分。) 5.不多余。说明老人的音乐影响地域广泛,由中国到外国,承接上文,侧面体现了专场音 乐会的巨大成功(2 分); (2)说明老人长期对莫扎特音乐的执著,由今追昔,开启下文,引出下文半个世纪前在 华沙的演出情形。(2 分) 6.参考答案一: (1)他的成功不属偶然。英国一家著名书店将总谱寄给华沙,这才到他 手里。说明成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巴什基洛夫和他交朋友,是因其天才的音乐感受; 倾尽一生钟情于莫扎特,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必然成功。(3 分) (2)他的成功属于偶然。当时的华沙特别看重莫扎特的总谱,而他是持有者。人们对莫 扎特的热爱激发了他,让他 从此走上了成功道路;音乐是可以成长的,弹过半个世纪 莫扎特的傅聪,依然对自己的弹奏不满意,人们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欣赏傅聪在表现莫扎 特音乐上所赋予的热情,或者说,傅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只是巧借了莫扎特的名气。 (3 分) 参考答案二:(1)这样的音乐人生值得肯定。每个人的价值观、成功观是不一样的, 傅聪总能从莫扎特的音乐中挖掘、发现新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有意义;莫扎特的音乐 能让人的“憋闷”得到“释放”,具有永恒的音乐“魅力”,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 绝的生活感悟。(3 分) (2)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肯定。从效果上看,古稀之年的傅聪并没有弹出他在 50 年中对 莫扎特音乐的新发现, 这从巴什基洛夫的感觉上可以看出。永恒的音乐固然可以带给 人们永恒的享受,但是作为一个个体人,倾尽一生只是在伟人的探索中充当“留声机”, 未免显得固步自封。(3 分)(考生可灵活选择角度,意思对即可) 专题二十七 考点对应直练 训练三 (时间:30 分钟,满分: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 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 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 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 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 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 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 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 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 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 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 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 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A)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
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 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 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 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 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 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 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 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 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 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 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 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 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500个锡兵 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 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 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 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 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 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B)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 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 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 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节选自《丘吉尔自传》)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 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 大臣。他从小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 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 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战争期间,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 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 18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0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 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 担任过军需大臣。 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 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 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他临危受 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考试”对12岁的丘吉尔来说,为什么是一块“冷漠的领地”?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 点分析综合C。】 2.此文诙谐幽默,文中划横线的A、B两个句子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试分别简析它们的意思
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 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 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 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 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 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 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 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 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 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 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 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 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500个锡兵, 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 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 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 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 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 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B)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 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 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 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节选自《丘吉尔自传》)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生于牛津附 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 大臣。他从小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曾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学校,但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 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 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战争期间,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 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 1899年,丘吉尔退伍参政,1900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 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战争期间 担任过军需大臣。 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 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 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他临危受 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考试”对12岁的丘吉尔来说,为什么是一块“冷漠的领地”?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 点分析综合 C。】 2.此文诙谐幽默,文中划横线的A、B两个句子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试分别简析它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