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必修二) 1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第 一篇。本单元是在学习第一单元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 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既承接了师词单元语言优美精练传神、景色如诗如 画的特点,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中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在《荷塘月色》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依据是:《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散文教学的说明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文 中抒情的方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情”与“景”的 交融。怎样才能领会文中的情,感受文中的景,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关键,并且学会 景”与“情”互生,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 景散文的特点”。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我把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个。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 体的特点。二是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难点确定为了解朱自清散 文的意境美 确定本节课中重点的依据是:《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理清本文的情感脉络, 欣赏本文如诗如画的景色后,“情”与“景”怎样交融形成浑然一个整体,就成了一个重点 而散文中的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又是社会生活、时 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所以选择“月色”“荷塘”这样的景 来写的人,究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了景,就了解了人,同时读懂了作者,也就更深入 的了解了文章,所以我把“月”与“荷”这一载体再进一步分析,分析出它的独特意义,从 而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其人。所以把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和 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散文中的“景”我们可以看到,散文中的“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而意 境是景与情高度融合后,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积累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而感受 出来的,它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又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是有限的,感受意境 比较困难,所以我把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我选用的教法是“披情入境法”“拓展迁移法”“课下练习法” 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比较分明,情感的发展变 化也是波澜起伏。运用“披情入境法”,既能把着作者感情的脉搏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又 能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选择“拓展迁移法”,是在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方法 后,学会去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法是“语言揣摩法”“讲练结合法”“课外阅读法
说课稿(必修二) 1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第 一篇。本单元是在学习第一单元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 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既承接了师词单元语言优美精练传神、景色如诗如 画的特点,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中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在《荷塘月色》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依据是:《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散文教学的说明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文 中抒情的方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情”与“景”的 交融。怎样才能领会文中的情,感受文中的景,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关键,并且学会 “景”与“情”互生,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写 景散文的特点”。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我把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个。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 体的特点。二是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难点确定为了解朱自清散 文的意境美。 确定本节课中重点的依据是:《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在理清本文的情感脉络, 欣赏本文如诗如画的景色后,“情”与“景”怎样交融形成浑然一个整体,就成了一个重点。 而散文中的情,打上了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同时又是社会生活、时 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所以选择“月色”“荷塘”这样的景 来写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了景,就了解了人,同时读懂了作者,也就更深入 的了解了文章,所以我把“月”与“荷”这一载体再进一步分析,分析出它的独特意义,从 而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其人。所以把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和 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散文中的“景”我们可以看到,散文中的“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而意 境是景与情高度融合后,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积累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而感受 出来的,它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又加以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是有限的,感受意境 比较困难,所以我把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我选用的教法是“披情入境法”“拓展迁移法”“课下练习法” 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比较分明,情感的发展变 化也是波澜起伏。运用“披情入境法”,既能把着作者感情的脉搏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又 能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选择“拓展迁移法”,是在掌握了本文情景交融的方法 后,学会去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法是“语言揣摩法”“讲练结合法”“课外阅读法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散文的教学要求谈到“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 术技巧的感受力”,另外,根据本文的特点,认真揣摩本文的语言,才能感受到情的真,景 的美,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 2故都的秋 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 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 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 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 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 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 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 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 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 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 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散文的教学要求谈到“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 术技巧的感受力”,,另外,根据本文的特点,认真揣摩本文的语言,才能感受到情的真,景 的美,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 2 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 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 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 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 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 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 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 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 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 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 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 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 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 之秋的特点一:清。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 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 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 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 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 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 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 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 (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 环节四: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 本文除了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 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 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 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后三个问题并不用学生回答,只是想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一一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一身世坎坷:当 时的社会背景一一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一一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一一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 情散文的方法一—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 抒情散文的特点一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 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 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 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 之秋的特点一:清。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 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一 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 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 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 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 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 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 (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 环节四: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 本文除了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 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 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 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后三个问题并不用学生回答,只是想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 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 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 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 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 2.任选一幅秋景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并在班内举行小型画展。(电脑美术专业) 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 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3囚绿记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 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 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 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 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 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 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 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 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 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 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 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 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 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 的读书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 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
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 4 句以上。 2.任选一幅秋景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并在班内举行小型画展。(电脑美术专业) 作业一的目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作业二的目的是将语文学习与专业课相 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3 囚绿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 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 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 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 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 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 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 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 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 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 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 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 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 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 的读书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 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
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除利用课文外,我还挑选了长 江文艺出版社203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给学生品读,这篇文 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是一篇美文,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 趣,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2)学生资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 化的阅读,并交流圈点批注的情况,实现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及情感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 及乐趣。 〔3)媒体资源: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 件以辅助课堂教学,以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激发读书兴趣,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 、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 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 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 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 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 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冋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 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 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 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 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 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 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 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 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四、教学程序
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除利用课文外,我还挑选了长 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中国精短美文 100 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给学生品读,这篇文 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是一篇美文,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 趣,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2)学生资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 化的阅读,并交流圈点批注的情况,实现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及情感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 及乐趣。 (3)媒体资源: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 件以辅助课堂教学,以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激发读书兴趣,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 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 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 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 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 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 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 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 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 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 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 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 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 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四、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