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一一及物一一物我合一”的教学目 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晩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板书 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一一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一一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一—(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一一击长空;鱼一一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一一深山,鱼—一潭底,驼一一大漠,雁—一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1、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 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 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板书)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 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 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 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 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那将是一大幸事。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浓郁的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一—《采桑子·重阳》 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 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 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 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 当时的心情。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 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 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 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 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 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 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 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一一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 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 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赏菊:喝菊花酒。“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 驱邪的意思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 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 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 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采桑子 重阳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浓郁的诗情画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 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 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 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 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 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 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 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 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 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 4 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 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 月 9 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 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 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 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 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 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 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 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 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 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 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髙尚情操, 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 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 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 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 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 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 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 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 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 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 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 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 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 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 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 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 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 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 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 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 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 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 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 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小结,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 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 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 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 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 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 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 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 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 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 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 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 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 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 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 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 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 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 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 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 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 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 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 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 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 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 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 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小结,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 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 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 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 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 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 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 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 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 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C、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 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 安。[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 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 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 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 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 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 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 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 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 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 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 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 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 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 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 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 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C、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 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 安。[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 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 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 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 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 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 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 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 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 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