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鳞:位于腹部正中线,鳞顶部有向后生长的硬棘。 腋鳞:在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上,比其他鳞大,形似尖刀。 侧线鳞:位于体侧,鳞片上有小孔与皮肤下侧线管相通 相同种侧线鳞数相同。 鳞式: 侧线上鳞数 如鲤鱼鳞式: 侧线鳞数一 侧线下鳞数 侧线上鳞:自背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侧线下鳞:自臀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无侧线的鱼计鳞方法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至尾柄末端的一行纵列鳞。 横列鳞:由背鳍起点至腹正中线的一行横列鳞。 鳞数终生不变,可作为分类依据。 骨骼系统 鱼类体内有来源中胚层的内骨骼支持。根据其功能和所在位置可分为:中 轴骨、附肢骨。根据骨的成分可分为:软骨、硬骨。软骨鱼的骨骼为软骨质,硬 骨鱼的骨骼多为硬骨,软骨极少 硬骨形成的途径: 软骨化骨:间充质细胞在预定生骨区域内形成透明软骨,围软骨区的间充 质细胞、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软骨细胞破坏,形成硬骨 膜化骨:造骨细胞直接在结缔组织膜内形成硬骨。 (一)中轴骨 axial skeleton 1.头骨 skull 脑颅:包围脑、视、听、嗅等器官的骨格。鱼类有一完整的脑颅。 骨骼分布: 鼻区:筛骨1,前筛骨1,外筛骨2,鼻骨2 耳区:上耳骨2,前耳骨2,翼耳骨2,蝶耳骨2 蝶区:眶蝶骨Ⅰ-2,翼蝶骨2,基蝶骨1,副蝶骨1,围眶骨δ 枕区:上枕骨1,外枕骨2,基枕骨1 脑颅背面(自前向后):鼻骨2,额骨2,顶骨2,颞骨2,鳞骨2 脑颅腹面(自前向后):犁骨2,副蝶骨 咽颅:7对分节弧形软骨,围绕消化管前段 第1对颌弓 dibular arch 上颌:初生颌一-腭方软骨,次生颌-—-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方 骨 下颌:初生颌—一麦氏软骨,次生颌-一齿骨,隅骨,关节骨。 第2对舌弓 hyoid arch 舌颌骨2(背),角舌骨2(侧),基舌骨1(腹)。 鱼的舌颌骨上端固着于脑颅,下端与下颌相连。这种脑颅与咽颅借舌颌骨 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舌接式 第3-7对鳃弓 branchial arch 每对鳃弓由9块骨构成:(自背至腹)咽鳃软骨2,上鳃软骨2,角鳃软骨 2。下鳃软骨2,基鳃软骨1。每对鳃弓的基鳃骨连接在一起成为一块 硬骨鱼第5对鳃弓特化成一对下咽骨,其内侧着生数目,形状,排列方式
棱鳞:位于腹部正中线,鳞顶部有向后生长的硬棘。 腋鳞:在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上,比其他鳞大,形似尖刀。 侧线鳞:位于体侧,鳞片上有小孔与皮肤下侧线管相通, 相同种侧线鳞数相同。 鳞式: 侧线上鳞数 如鲤鱼鳞式: 5 侧线鳞数—————— 34-38 — 侧线下鳞数 8 侧线上鳞:自背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侧线下鳞:自臀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无侧线的鱼计鳞方法: 纵列鳞:自鳃盖后方至尾柄末端的一行纵列鳞。 横列鳞:由背鳍起点至腹正中线的一行横列鳞。 鳞数终生不变,可作为分类依据。 二.骨骼系统 鱼类体内有来源中胚层的内骨骼支持。根据其功能和所在位置可分为:中 轴骨、附肢骨。根据骨的成分可分为:软骨、硬骨。软骨鱼的骨骼为软骨质,硬 骨鱼的骨骼多为硬骨,软骨极少。 硬骨形成的途径: 软骨化骨:间充质细胞在预定生骨区域内形成透明软骨,围软骨区的间充 质细胞、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软骨细胞破坏,形成硬骨。 膜化骨:造骨细胞直接在结缔组织膜内形成硬骨。 (一) 中轴骨 axial skeleton 1.头骨 skull 脑颅:包围脑、视、听、嗅等器官的骨格。鱼类有一完整的脑颅。 骨骼分布: 鼻区:筛骨 1,前筛骨 1,外筛骨 2,鼻骨 2 耳区:上耳骨 2,前耳骨 2,翼耳骨 2,蝶耳骨 2 蝶区:眶蝶骨 1-2,翼蝶骨 2,基蝶骨 1,副蝶骨 1,围眶骨 6 枕区:上枕骨 1,外枕骨 2,基枕骨 1 脑颅背面(自前向后):鼻骨 2,额骨 2,顶骨 2,颞骨 2,鳞骨 2 脑颅腹面(自前向后):犁骨 2,副蝶骨 1 咽颅:7 对分节弧形软骨,围绕消化管前段。 第 1 对 颌弓 dibular arch 上颌:初生颌---腭方软骨,次生颌---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方 骨。 下颌:初生颌---麦氏软骨,次生颌---齿骨,隅骨,关节骨。 第 2 对 舌弓 hyoid arch 舌颌骨 2(背),角舌骨 2(侧),基舌骨 1(腹)。 鱼的舌颌骨上端固着于脑颅,下端与下颌相连。这种脑颅与咽颅借舌颌骨 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舌接式。 第 3-7 对 鳃弓 branchial arch 每对鳃弓由 9 块骨构成:(自背至腹)咽鳃软骨 2,上鳃软骨 2,角鳃软骨 2。下鳃软骨 2,基鳃软骨 1。每对鳃弓的基鳃骨连接在一起成为一块。 硬骨鱼第 5 对鳃弓特化成一对下咽骨,其内侧着生数目,形状,排列方式
各异的咽齿。 鳃盖骨:覆盖在咽腔外侧,包括:前鳃盖骨2,间鳃盖骨2,下鳃盖骨2, 鳃盖骨2,鳃条骨6(位于咽腔腹侧)。 2.脊柱( vertebral colum)和肋骨(rib) (1)脊柱 位于脑颅后边,由一串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取代脊索成为体轴, 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躯干椎:椎体、髓弓、髓棘、锥体横突 尾椎: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 鱼类的椎体两端凹入,叫双凹型椎体。相邻的椎骨借前后关节突相连,中 央形成球状腔,内有残留的脊索。椎体中央有小管与残留脊索相连,因此残留脊 索呈念珠状。 各椎骨的髓弓连成椎管,内有脊髓通过。脉弓连成脉管,内有血管通过。 (2)肋骨 肋骨来源于生骨节及侧板的间充质细胞,他们在预定区域内聚集形成软骨, 然后由硬骨细胞替代。 发生在肌隔与水平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轴上肌和轴下肌之间的肋骨叫背肋。 (软骨鱼) 发生在肌隔与腹侧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腹膜外边肌肉内侧的肋骨叫腹肋 (硬骨鱼) 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二)附肢骨骼 appendicular skeleton 1.奇鳍骨 鱼类的奇鳍与脊柱密切相关,为游泳时防止滚翻的平衡器。由深埋在体内 的支鳍骨所支持。 软骨鱼的支鳍骨为软骨,有1至多排,骨块大,数较少 硬骨鱼每根支鳍骨分为三节(或三块):鳍骨,中间鳍骨,远端鳍骨。鳍骨 与髓棘相关节,远端鳍骨与皮肤鳍条相连接。 尾鳍的皮肤鳍条直接与脊柱末端变形的髓棘或脉棘相关联。正尾型:脊柱 上弯尾椎愈合成尾杆骨,髓棘变形成尾上骨,脉棘、脉弓愈合成宽大板状的尾下 2.带骨和偶鳍骨 (1)带骨 肩带 pectoral girdle 硬骨鱼:肩胛骨,乌喙骨,匙骨(锁骨),上匙骨,后匙骨。上匙骨与头部 后颞骨相连。 软骨鱼:肩胛骨,乌喙骨。不与头部相连,乌喙骨与支鳍骨形成关节 腰带 pelvic girdle 硬骨鱼:一对无名骨。 软骨鱼:一对坐耻杆骨形成一字型,位于泄殖孔前方。 2)偶鳍骨 胸鳍:软骨鱼基鳍软骨3,辐鳍软骨3列,软鳍条 硬骨鱼基鳍骨退化,支鳍骨退化或不超过5枚,鳍条。 腹鳍:软骨鱼基鳍软骨,辐鳍软骨,鳍条
各异的咽齿。 鳃盖骨:覆盖在咽腔外侧,包括:前鳃盖骨 2,间鳃盖骨 2,下鳃盖骨 2, 鳃盖骨 2,鳃条骨 6(位于咽腔腹侧)。 2.脊柱(vertebral column)和肋骨(rib) (1)脊柱 位于脑颅后边,由一串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取代脊索成为体轴, 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躯干椎:椎体、髓弓、髓棘、锥体横突 尾 椎: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 鱼类的椎体两端凹入,叫双凹型椎体。相邻的椎骨借前后关节突相连,中 央形成球状腔,内有残留的脊索。椎体中央有小管与残留脊索相连,因此残留脊 索呈念珠状。 各椎骨的髓弓连成椎管,内有脊髓通过。脉弓连成脉管,内有血管通过。 (2)肋骨 肋骨来源于生骨节及侧板的间充质细胞,他们在预定区域内聚集形成软骨, 然后由硬骨细胞替代。 发生在肌隔与水平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轴上肌和轴下肌之间的肋骨叫背肋。 (软骨鱼) 发生在肌隔与腹侧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腹膜外边肌肉内侧的肋骨叫腹肋。 (硬骨鱼) 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二)附肢骨骼 appendicular skeleton 1.奇鳍骨 鱼类的奇鳍与脊柱密切相关,为游泳时防止滚翻的平衡器。由深埋在体内 的支鳍骨所支持。 软骨鱼的支鳍骨为软骨,有 1 至多排,骨块大,数较少。 硬骨鱼每根支鳍骨分为三节(或三块):鳍骨,中间鳍骨,远端鳍骨。鳍骨 与髓棘相关节,远端鳍骨与皮肤鳍条相连接。 尾鳍的皮肤鳍条直接与脊柱末端变形的髓棘或脉棘相关联。正尾型:脊柱 上弯尾椎愈合成尾杆骨,髓棘变形成尾上骨,脉棘、脉弓愈合成宽大板状的尾下 骨。 2.带骨和偶鳍骨 (1)带骨 肩带 pectoral girdle 硬骨鱼:肩胛骨,乌喙骨,匙骨(锁骨),上匙骨,后匙骨。上匙骨与头部 后颞骨相连。 软骨鱼:肩胛骨,乌喙骨。不与头部相连,乌喙骨与支鳍骨形成关节。 腰带 pelvic girdle 硬骨鱼:一对无名骨。 软骨鱼:一对坐耻杆骨形成一字型,位于泄殖孔前方。 (2)偶鳍骨 胸鳍:软骨鱼 基鳍软骨 3,辐鳍软骨 3 列,软鳍条 硬骨鱼 基鳍骨退化,支鳍骨退化或不超过 5 枚,鳍条。 腹鳍:软骨鱼 基鳍软骨,辐鳍软骨,鳍条
硬骨鱼基鳍骨退化,支鳍骨为一对颗粒状结构嵌在无名骨与鳍条间 雄性软骨鱼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交配器叫鳍脚。 鳍骨类型:双列型由若干骨块形成中轴,两侧排列辐鳍骨 单列型中轴后侧辐鳍骨退化。 韦伯氏器:前三块椎骨变形形成的四对小骨,连接内耳与鳔 三脚骨:在第2、3椎体腹面,由第3椎骨横突及肋骨演变成,后脚与鳔相 连。 间叉骨:在第2、3椎体侧面,由第2椎弓演变成,呈斜叉状,一叉插入三 角骨与舟骨间的韧带中,二叉被结缔组织固定在2、3椎骨侧面。 舟骨:第一椎体髓弓演变而成,位于间叉骨前方 闩骨:第一椎体髓棘演变而成,位于舟骨前方,前端与内耳淋巴腔相连 骨骼系统特点: 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中轴。 脊椎骨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 椎体双凹型,凹内有残留脊索。 头骨形成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连接方式为舌接式。骨块较多,愈合少。 成对附肢骨出现,支持鳍运动。但未与中轴骨相连。 软骨鱼类骨骼为软骨,硬骨鱼类骨骼为硬骨,但骨化程度不同。 三.肌肉系统 (一)肌肉的发生 胚胎时的生肌节细胞分化成肌细胞,间充质细胞侵入相邻肌节之间形成肌 隔,侧板壁层形成的肌肉与背板形成的肌肉相连构成中轴肌。水平隔膜出现把中 轴肌分隔为,背侧的轴上肌和腹侧的轴下肌。 头颈部胚胎时8个肌节。第1-3肌节演变为6条眼肌,4 肌节退化,6-8肌节的背部分化为轴上肌,第6节腹部演变为舌下肌,第7节腹 部演化为舌肌,第8节腹部演化为鳃下肌 附肢肌的发生:邻近附肢基部的肌节分化出肌芽,附着在骨骼上,形成附肢 肌肉。 /躯干、尾部肌肉:/轴上肌 中轴肌 \轴下肌 眼肌 体节肌 头部肌肉鳃下肌 \舌下肌 附肢肌:奇鳍肌 偶鳍肌 (二)头部肌肉 (三)躯干肌 鱼类肌纤维有二种:红肌-位于水平隔上下的躯干表层或脊柱两侧,含肌红 蛋白,大量血液及脂肪。行需氧代谢。白肌-位于红肌深部,肌红蛋白少,脂肪 含量低,行厌氧代谢。 (四)附肢肌 (五)发电器官 约有百余种鱼具有发电器官,发电器官所在位置因种而异。电鳐在头两侧
硬骨鱼 基鳍骨退化,支鳍骨为一对颗粒状结构嵌在无名骨与鳍条间 雄性软骨鱼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交配器叫鳍脚。 鳍骨类型:双列型 由若干骨块形成中轴,两侧排列辐鳍骨。 单列型 中轴后侧辐鳍骨退化。 韦伯氏器:前三块椎骨变形形成的四对小骨,连接内耳与鳔。 三脚骨:在第 2、3 椎体腹面,由第 3 椎骨横突及肋骨演变成,后脚与鳔相 连。 间叉骨:在第 2、3 椎体侧面,由第 2 椎弓演变成,呈斜叉状,一叉插入三 角骨与舟骨间的韧带中,二叉被结缔组织固定在 2、3 椎骨侧面。 舟骨:第一椎体髓弓演变而成,位于间叉骨前方。 闩骨:第一椎体髓棘演变而成,位于舟骨前方,前端与内耳淋巴腔相连。 骨骼系统特点: 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中轴。 脊椎骨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 椎体双凹型,凹内有残留脊索。 头骨形成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连接方式为舌接式。骨块较多,愈合少。 成对附肢骨出现,支持鳍运动。但未与中轴骨相连。 软骨鱼类骨骼为软骨,硬骨鱼类骨骼为硬骨,但骨化程度不同。 三.肌肉系统 (一)肌肉的发生 胚胎时的生肌节细胞分化成肌细胞,间充质细胞侵入相邻肌节之间形成肌 隔,侧板壁层形成的肌肉与背板形成的肌肉相连构成中轴肌。水平隔膜出现把中 轴肌分隔为,背侧的轴上肌和腹侧的轴下肌。 头颈部胚胎时 8 个肌节。第 1-3 肌节演变为 6 条眼肌,4-5 肌节退化,6-8 肌节的背部分化为轴上肌,第 6 节腹部演变为舌下肌,第 7 节腹 部演化为舌肌,第 8 节腹部演化为鳃下肌。 附肢肌的发生:邻近附肢基部的肌节分化出肌芽,附着在骨骼上,形成附肢 肌肉。 / 躯干、尾部肌肉:/轴上肌 中轴肌: \轴下肌 / \ /眼肌 体节肌: 头部肌肉 鳃下肌 \ \舌下肌 附肢肌:奇鳍肌 偶鳍肌 (二)头部肌肉 (三)躯干肌 鱼类肌纤维有二种:红肌-位于水平隔上下的躯干表层或脊柱两侧,含肌红 蛋白,大量血液及脂肪。行需氧代谢。白肌-位于红肌深部,肌红蛋白少,脂肪 含量低,行厌氧代谢。 (四)附肢肌 (五)发电器官 约有百余种鱼具有发电器官,发电器官所在位置因种而异。电鳐在头两侧
长颌鱼在尾两侧,电鳗在身体前、腹、后部三处。发电器官电压、电流充足时可 防御、摄食,不充足时可起声纳作用,释放电脉冲与同伴联络 发电器官是由肌细胞特化成的电细胞(电板)构成的。由许多盘形电细胞 整齐排列成圆柱状,每个电板外有胶状结缔组织包围,鳍光滑面有神经分布,粗 糙面有血管分布。细胞质透明,多细胞核。静止状态时电细胞膜外围正极,膜内 为负极,不产生电流。动作状态时神经膜外为负极,膜内为正极,血管膜不变形 成电位差,产生电流。每个电细胞的电位差约0.1v,发电器官的动作电位是每 个电细胞的电位差之和。电流强度由所有电细胞助横切面的总面积决定。 四.消化系统 鱼类由于食性不同,食物种类的差异,各种鱼的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 能有显著区别。 消化道 1.口咽腔鱼类的口腔与咽腔无明显的界限,故称口咽腔 (1)多数鱼具齿,齿的结构与盾鳞相似,但无基板,齿表面为珐琅质。齿形 与食性有关。 颌齿:着生于颌骨 犁齿:着生于犁骨 腭齿:着生于腭骨 舌齿:生于舌上 咽齿:生在下咽骨上 软骨鱼的齿 单峰齿锋利,有利于捕食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 三峰齿、多峰齿适于摄取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小型鱼。 梳状齿、切齿适于切割食物,主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颗粒状齿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 硬骨鱼的齿 犬状齿:快速游泳的鱼,利于捕捉食物。 门齿状齿:缓慢游泳的肉食性鱼,利于从岩石上取食 臼齿状:用于磨碎贝类和甲壳类的硬壳等坚硬食物。 梳状、绒毛状:用于从岩石上舐刮藻类 鲤形目第五对鳃弓特化为咽喉齿,其形状、数目、排类方式为分类依据。 (2)舌 鱼类的舌较原始,由基舌骨的突出部分外覆粘膜构成。前端游离(具肌肉)。 上皮细胞多层,有杯状细胞和味蕾。少数鱼的舌退化或无舌。有的鱼舌表面有绒 毛状齿。 (3)鳃耙 鳃弓内侧面附生的两排稍坚硬的突出物,为滤食器官亦可保护鳃丝。前缘 有味蕾。鳃耙数目、形状与食性有关。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鳃耙发达,细长稠密 肉食性鱼类的鳃耙粗短。 板鳃类无鳃耙。 硬骨鱼鳃耙可分为:无鳃耙如鳗鲡,有鳃耙痕迹如鰍科、鲽科,鳃耙发达 而长如鲱科,鳃耙变异如乌鳢为一簇簇棘状,鲢为一片海绵状。 2.食管 通常短、宽、直。粘膜有纵形皱褶,前端有味蕾,管壁有肌肉,环肌收缩
长颌鱼在尾两侧,电鳗在身体前、腹、后部三处。发电器官电压、电流充足时可 防御、摄食,不充足时可起声纳作用,释放电脉冲与同伴联络。 发电器官是由肌细胞特化成的电细胞(电板)构成的。由许多盘形电细胞 整齐排列成圆柱状,每个电板外有胶状结缔组织包围,鳍光滑面有神经分布,粗 糙面有血管分布。细胞质透明,多细胞核。静止状态时电细胞膜外围正极,膜内 为负极,不产生电流。动作状态时神经膜外为负极,膜内为正极,血管膜不变形 成电位差,产生电流。每个电细胞的电位差约 0.1v,发电器官的动作电位是每 个电细胞的电位差之和。电流强度由所有电细胞助横切面的总面积决定。 四.消化系统 鱼类由于食性不同,食物种类的差异,各种鱼的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 能有显著区别。 (一) 消化道 1.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与咽腔无明显的界限,故称口咽腔。 (1)多数鱼具齿,齿的结构与盾鳞相似,但无基板,齿表面为珐琅质。齿形 与食性有关。 颌齿:着生于颌骨 犁齿:着生于犁骨 腭齿:着生于腭骨 舌齿:生于舌上 咽齿:生在下咽骨上 软骨鱼的齿: 单峰齿 锋利,有利于捕食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 三峰齿、多峰齿 适于摄取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小型鱼。 梳状齿、切齿 适于切割食物,主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颗粒状齿 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 硬骨鱼的齿: 犬状齿:快速游泳的鱼,利于捕捉食物。 门齿状齿:缓慢游泳的肉食性鱼,利于从岩石上取食。 臼齿状:用于磨碎贝类和甲壳类的硬壳等坚硬食物。 梳状、绒毛状:用于从岩石上舐刮藻类。 鲤形目第五对鳃弓特化为咽喉齿,其形状、数目、排类方式为分类依据。 (2)舌 鱼类的舌较原始,由基舌骨的突出部分外覆粘膜构成。前端游离(具肌肉)。 上皮细胞多层,有杯状细胞和味蕾。少数鱼的舌退化或无舌。有的鱼舌表面有绒 毛状齿。 (3)鳃耙 鳃弓内侧面附生的两排稍坚硬的突出物,为滤食器官亦可保护鳃丝。前缘 有味蕾。鳃耙数目、形状与食性有关。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鳃耙发达,细长稠密。 肉食性鱼类的鳃耙粗短。 板鳃类无鳃耙。 硬骨鱼鳃耙可分为:无鳃耙如鳗鲡,有鳃耙痕迹如鳅科、鲽科,鳃耙发达 而长如鲱科,鳃耙变异如乌鳢为一簇簇棘状,鲢为一片海绵状。 2.食管 通常短、宽、直。粘膜有纵形皱褶,前端有味蕾,管壁有肌肉,环肌收缩
可将食物吐出。 3.胃 消化管最膨大处,与食道相连处叫贲门,与肠连接处叫优门。有些鱼无胃 分化,有些鱼的幽门处有盲囊 胃腺分泌的消化酶类型与食物有关,肉食性于以蛋白酶为主,非肉食性鱼 则蛋白酶少,淀粉酶及糖原分解酶较多。 鱼类肠分化部明显,其长度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的长短,草食性鱼的肠 长。粘膜向肠腔内形成各种形式的皱褶,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螺旋瓣:软骨鱼 和少数硬骨鱼的小肠壁向肠腔内突起形成螺旋形褶膜叫螺旋瓣 5.肛门与泄殖腔 消化管末端以肛门开口体表。肛门开口在生殖管孔及排泄管孔之前。 泄殖腔:内部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个开口 泄殖窭:内部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二个开口。板鳃类、肺鱼类有泄殖腔。辐鳍 鱼类有泄殖窦。 (二)消化腺 鱼类小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多数鱼有胃腺无肠线。 大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附近。 1.肝脏 肝脏的大小与形态因种类而异。肝细胞分泌胆汁送到胆囊贮存,经胆管送 到小肠,使脂肪乳化以利于脂肪酶分解之。肝脏能将糖合成糖原调节血糖平衡, 能分解有毒物质,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 2.胰脏 外分泌性胰脏由管泡腺构成,分泌物经导管送入小肠,在碱性环境下分解 蛋白质、脂肪、淀粉等。 内分泌器官为胰岛,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代谢。 鲤科鱼类肝脏呈弥散状分散在肠细膜上,与胰细胞混杂故称肝胰脏 五.呼吸系统 鱼类的主要呼吸系统是鳃,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鳃是摄取水中 溶解氧的呼吸器官。有一些鱼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吸取空气中的游离氧。 (一)鳃的构造 1.鳃的发生 胚胎时形成鳃裂后,鳃间隔的基部由来自中胚层的细胞形成鳃弓,鳃间隔 的两侧由来自外胚层的细胞形成鳃片。硬骨鱼舌弓处产生皮肤皱褶向后延伸覆盖 在鳃腔外边形成鳃盖,有鳃盖骨支持。软骨鱼无鳃盖,全头类仅有皮肤者。 2.鳃的构造 鳃间隔两侧形成丝状或板状表皮突起叫鳃片。一个鳃弓 上生有二个鳃片,每一鳃片叫一片半鳃,二个半鳃构成一个全鳃。鳃片由无数呈 平行排列的鳃丝构成,鳃丝一端固卓在鳃弓上,另一端游离,鳃片成梳状。每 鳃丝的两侧生出许多突起叫鳃小片(每1m鳃丝上有20-30片鳃小片),相邻鳃 丝上的鳃小片相互嵌合,使气体交换面积增加。鳃小片外层为鳞状上皮,内部为 结缔组织有血管神经分布。 硬骨鱼每一鳃丝内有一骨质或软骨质的鳃条支持鳃丝,鳃条上有沟,出入鳃 丝血管在沟内,鳃弓下方有出鳃A.(背面),入鳃A.(腹面)。出鳃A.血流方向与
可将食物吐出。 3.胃 消化管最膨大处,与食道相连处叫贲门,与肠连接处叫优门。有些鱼无胃 分化,有些鱼的幽门处有盲囊。 胃腺分泌的消化酶类型与食物有关,肉食性于以蛋白酶为主,非肉食性鱼 则蛋白酶少,淀粉酶及糖原分解酶较多。 4.肠 鱼类肠分化部明显,其长度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的长短,草食性鱼的肠 长。粘膜向肠腔内形成各种形式的皱褶,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螺旋瓣:软骨鱼 和少数硬骨鱼的小肠壁向肠腔内突起形成螺旋形褶膜叫螺旋瓣。 5.肛门与泄殖腔 消化管末端以肛门开口体表。肛门开口在生殖管孔及排泄管孔之前。 泄殖腔:内部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个开口。 泄殖窦:内部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二个开口。板鳃类、肺鱼类有泄殖腔。辐鳍 鱼类有泄殖窦。 (二)消化腺 鱼类小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多数鱼有胃腺无肠线。 大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附近。 1. 肝脏 肝脏的大小与形态因种类而异。肝细胞分泌胆汁送到胆囊贮存,经胆管送 到小肠,使脂肪乳化以利于脂肪酶分解之。肝脏能将糖合成糖原调节血糖平衡, 能分解有毒物质,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 2.胰脏 外分泌性胰脏由管泡腺构成,分泌物经导管送入小肠,在碱性环境下分解 蛋白质、脂肪、淀粉等。 内分泌器官为胰岛,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代谢。 鲤科鱼类肝脏呈弥散状分散在肠细膜上,与胰细胞混杂故称肝胰脏。 五.呼吸系统 鱼类的主要呼吸系统是鳃,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鳃是摄取水中 溶解氧的呼吸器官。有一些鱼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吸取空气中的游离氧。 (一)鳃的构造 1. 鳃的发生 胚胎时形成鳃裂后,鳃间隔的基部由来自中胚层的细胞形成鳃弓,鳃间隔 的两侧由来自外胚层的细胞形成鳃片。硬骨鱼舌弓处产生皮肤皱褶向后延伸覆盖 在鳃腔外边形成鳃盖,有鳃盖骨支持。软骨鱼无鳃盖,全头类仅有皮肤者。 2. 鳃的构造 鳃间隔两侧形成丝状或板状表皮突起叫鳃片。一个鳃弓 上生有二个鳃片,每一鳃片叫一片半鳃,二个半鳃构成一个全鳃。鳃片由无数呈 平行排列的鳃丝构成,鳃丝一端固卓在鳃弓上,另一端游离,鳃片成梳状。每一 鳃丝的两侧生出许多突起叫鳃小片(每 1mm 鳃丝上有 20-30 片鳃小片),相邻鳃 丝上的鳃小片相互嵌合,使气体交换面积增加。鳃小片外层为鳞状上皮,内部为 结缔组织有血管神经分布。 硬骨鱼每一鳃丝内有一骨质或软骨质的鳃条支持鳃丝,鳃条上有沟,出入鳃 丝血管在沟内,鳃弓下方有出鳃 A.(背面),入鳃 A.(腹面)。出鳃 A.血流方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