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盲鳗目 Myxiniformes 口端位,触须4对,无口漏斗。鼻孔位于吻端。脑垂体与咽相通。鳃孔1-15 对,鳃笼不发达。内耳1个半规管。有背鳍。雌雄同体(雄先成熟),无变态 眼退化埋在皮下。 分布:海洋 第三节圆口纲的生态 七鳃鳗幼体:隐沙虫,曾误认为是头索动物,有许多特征与文昌鱼近似 1.有连续的鳍褶延背侧绕过尾到腹侧。 2.口前部无漏斗,上唇呈马蹄形似口笠 3.咽无食道与呼吸管的分化,有内柱,围咽沟。 4.独立生活,钻沙,借助水流将食物带入咽部 受精卵经1个月发育成10mm幼体,幼体经过3-7年经变态成为成体
2.盲鳗目 Myxiniformes 口端位,触须 4 对,无口漏斗。鼻孔位于吻端。脑垂体与咽相通。鳃孔 1-15 对,鳃笼不发达。内耳 1 个半规管。有背鳍。雌雄同体(雄先成熟),无变态。 眼退化埋在皮下。 分布:海洋。 第三节 圆口纲的生态 七鳃鳗幼体:隐沙虫,曾误认为是头索动物,有许多特征与文昌鱼近似。 1.有连续的鳍褶延背侧绕过尾到腹侧。 2.口前部无漏斗,上唇呈马蹄形似口笠。 3.咽无食道与呼吸管的分化,有内柱,围咽沟。 4.独立生活,钻沙,借助水流将食物带入咽部。 受精卵经 1 个月发育成 10mm 幼体,幼体经过 3-7 年经变态成为成体。 教 学 日 志
章节第十六章鱼纲 日期11月11日 重点 鱼纲的主要特征 难点 鱼类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 第一节起源 鱼类是体被鳞,以鳃呼吸,鳍运动,用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在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群 1、棘鱼类 Acan thodii最早出现在志留纪,到泥盆纪达到高峰,灭绝于 石炭纪。有上下颌,偶鳍,胸、腹鳍间有5对小鳍,各鳍前均有1小棘。体表 覆盖细密棱形鳞片,头侧各有5个鰓小盖,其上覆盖一大骨质鳃盖 2、盾皮鱼类 Placoderm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泥盆纪达到高峰,大部分 灭绝于泥盆纪末,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表被盾形骨质甲板,有上下颌、成对 鼻孔、偶鳍、歪形尾、软骨。 3、软骨鱼类 Chondrichthyes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盾皮鱼是近亲,有许多现 代软骨鱼的特征,在石炭纪高度发展,并分化出全头类和鲨鳐类,后者又分化 出鲨类和鳐类。 4、硬骨鱼类 Osteichthyes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棘鱼类是近亲,具有 许多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分化出肺鱼类、总鳍鱼类、辐鳍鱼类。泥盆纪淡水水 域出现古鳕类为软骨硬鳞鱼,到石炭纪达到高峰。到三叠纪为全头类所替代在 淡水和海水中分支进化。中生代早期发展出真骨类,进化至今形成各种生态类 有上下颌,牙齿,成对附肢,是鱼类比以前的动物在进化上的飞跃 第二节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必须与水环境相适应 水环境特点 1、水中含大量无机盐和其他物质。 2、水的密度和比重大于空气。水密度为空气的800倍,摄氏4度时水的 比重为1。 3、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变化小 4、水中有溶解氧:3-9mL/L。摄氏0度时淡水含氧10.23mL/L随温度升高 含氧量减少。 5、水深每增加10m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 鱼类适应水生:体形,无颈分化,鳃,单循环。 体形和皮肤 (一)体形 1.身体由于栖息环境不同而形成各种形态 纺锤形( fusiform)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栖息在水上层,快速持久游泳, 侧扁形( compressiform)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栖息水中上层,游泳较慢,不敏捷,很少长距离迁移
章节 第十六章鱼纲 日期 11 月 11 日 重点 鱼纲的主要特征 难点 鱼类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 第一节 起源 鱼类是体被鳞,以鳃呼吸,鳍运动,用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在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群: 1、棘鱼类 Acanthodii 最早出现在志留纪,到泥盆纪达到高峰,灭绝于 石炭纪。有上下颌,偶鳍,胸、腹鳍间有 5 对小鳍,各鳍前均有 1 小棘。体表 覆盖细密棱形鳞片,头侧各有 5 个鳃小盖,其上覆盖一大骨质鳃盖。 2、盾皮鱼类 Placodermi 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泥盆纪达到高峰,大部分 灭绝于泥盆纪末,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表被盾形骨质甲板,有上下颌、成对 鼻孔、偶鳍、歪形尾、软骨。 3、软骨鱼类 Chondrichthyes 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盾皮鱼是近亲,有许多现 代软骨鱼的特征,在石炭纪高度发展,并分化出全头类和鲨鳐类,后者又分化 出鲨类和鳐类。 4、硬骨鱼类 Osteichthyes 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棘鱼类是近亲,具有 许多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分化出肺鱼类、总鳍鱼类、辐鳍鱼类。泥盆纪淡水水 域出现古鳕类为软骨硬鳞鱼,到石炭纪达到高峰。到三叠纪为全头类所替代在 淡水和海水中分支进化。中生代早期发展出真骨类,进化至今形成各种生态类 型。 有上下颌,牙齿,成对附肢,是鱼类比以前的动物在进化上的飞跃。 第二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必须与水环境相适应。 水环境特点: 1、水中含大量无机盐和其他物质。 2、水的密度和比重大于空气。水密度为空气的 800 倍,摄氏 4 度时水的 比重为 1。 3、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变化小。 4、水中有溶解氧:3-9mL/L。摄氏 0 度时淡水含氧 10.23mL/L 随温度升高 含氧量减少。 5、水深每增加 10m 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 鱼类适应水生:体形,无颈分化,鳃,单循环。 一.体形和皮肤 (一)体形 1.身体由于栖息环境不同而形成各种形态 纺锤形(fus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栖息在水上层,快速持久游泳。 侧扁形(compress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栖息水中上层,游泳较慢,不敏捷,很少长距离迁移
平扁形( depressiform)左右轴〉)背腹轴 栖息水底,行动迟缓。 棍棒形( anguilliform)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底栖泥沙中,游泳能力较强。 2.鱼类身体分为三部分 头自口端至鳃盖后缘(最后一对鳃裂)。 躯干鳃盖后缘至肛门(泄殖孔)。 尾泄殖孔至体末端 (1)头部 口:由活动的上下和支持,称颌口类。动物可主动摄食增加了获食的机遇, 可动颌为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呼吸进水的工具。 口的位置 上位口口裂朝向背方,以浮游生物为食。 下位口口裂朝向腹方,以底栖生物或岩石上藻类为食。 端位口口裂位于头前端,以漂浮生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 触须着生于口周围,上面分布有味蕾 吻须位于吻部(上唇处) 颌须位于口角(上下颌) 颏须位于下颌中央 鼻须位于鼻孔之间。 鲤:1对吻须,1对颌须。泥鳅:吻须1对,上颌须1对,下颌须1对, 黄颡:鼻须1对,颌须1对,颏须2对。 眼大小、位置与生活方式有关 双目并列鲽形目成体两眼转向一侧。 眼退化岩洞、地下生活种类 四眼鱼眼上下两部分结构不一样,功能不同,分别适于水、陆观察。 鼻孔一对位于吻背面,每个鼻孔由瓣膜分隔为前鼻孔 和后鼻孔。水由前孔进入到嗅囊,然后由后孔流出。有的鱼有口鼻沟连接鼻孔和 口脚。有的鱼有内鼻孔。 鰓盖硬骨鱼头后侧有一骨质鳃盖,后缘附生鳃盖膜。鳃盖膜在头部腹面是 否与峡部相连是淡水鱼分类依据之 软骨鱼鳃裂直接开口体表,许多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眼后方有一对喷水孔, 实际为颌弓和舌弓间的退化鳃裂,孔前壁有退化鳃的痕迹。于在水底呼吸时,水 由喷水孔进入以避免泥沙由口进入损伤鳃丝 (2)躯干部 鳍:奇鳍和偶鳍,鳍膜内有鳍条支持。 鳍条:棘( spine)由一根鳍条变形而成,不分节,不分支,坚硬 软鳍条( spft ray)由二根鳍条合成,分节,末端分支或不分支 软骨鱼鳍条为角质的,不分节,不分支,外包皮肤。 硬骨鱼鳍条为骨质的,由鳞片衍生而成,由鳍膜相连。 背鳍( dorsalin)位于背部中线上,大小、形态、数目因 种而异。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鳕鱼:3个背鳍 大马哈鱼:第2背鳍为脂鳍,无鳍棘由脂肪组织构成
平扁形(depressiform)左右轴〉〉背腹轴 栖息水底,行动迟缓。 棍棒形(arguill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底栖泥沙中,游泳能力较强。 2.鱼类身体分为三部分 头 自口端至鳃盖后缘(最后一对鳃裂)。 躯干 鳃盖后缘至肛门(泄殖孔)。 尾 泄殖孔至体末端。 (1)头部 口:由活动的上下和支持,称颌口类。动物可主动摄食增加了获食的机遇, 可动颌为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呼吸进水的工具。 口的位置: 上位口 口裂朝向背方,以浮游生物为食。 下位口 口裂朝向腹方,以底栖生物或岩石上藻类为食。 端位口 口裂位于头前端,以漂浮生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 触须 着生于口周围,上面分布有味蕾。 吻须 位于吻部(上唇处)。 颌须 位于口角(上下颌)。 颏须 位于下颌中央。 鼻须 位于鼻孔之间。 鲤:1 对吻须,1 对颌须。泥鳅:吻须 1 对,上颌须 1 对,下颌须 1 对。 黄颡:鼻须 1 对,颌须 1 对,颏须 2 对。 眼 大小、位置与生活方式有关 双目并列 鲽形目成体两眼转向一侧。 眼退化 岩洞、地下生活种类 四眼鱼 眼上下两部分结构不一样,功能不同,分别适于水、陆观察。 鼻孔 一对位于吻背面,每个鼻孔由瓣膜分隔为前鼻孔 和后鼻孔。水由前孔进入到嗅囊,然后由后孔流出。有的鱼有口鼻沟连接鼻孔和 口脚。有的鱼有内鼻孔。 鳃盖 硬骨鱼头后侧有一骨质鳃盖,后缘附生鳃盖膜。鳃盖膜在头部腹面是 否与峡部相连是淡水鱼分类依据之一。 软骨鱼鳃裂直接开口体表,许多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眼后方有一对喷水孔, 实际为颌弓和舌弓间的退化鳃裂,孔前壁有退化鳃的痕迹。于在水底呼吸时,水 由喷水孔进入以避免泥沙由口进入损伤鳃丝。 (2)躯干部 鳍:奇鳍和偶鳍,鳍膜内有鳍条支持。 鳍条:棘(spine)由一根鳍条变形而成,不分节,不分支,坚硬。 软鳍条(spft ray)由二根鳍条合成,分节,末端分支或不分支。 软骨鱼鳍条为角质的,不分节,不分支,外包皮肤。 硬骨鱼鳍条为骨质的,由鳞片衍生而成,由鳍膜相连。 背鳍(dorsalfin)位于背部中线上,大小、形态、数目因 种而异。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鳕鱼:3 个背鳍 大马哈鱼:第 2 背鳍为脂鳍,无鳍棘由脂肪组织构成
魟:背鳍退化成一根尾针 带鱼:背鳍与尾鳍相连 鮫鏮:第一背鳍形成钓竿 鯽鱼:第一背鳍形成吸盘 鲐鱼:背鳍后边有由一根鳍条形成的数个小鳍,叫附鳍 臀鳍( analgin)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鱼 体垂直平衡。 鲐鱼:臀鳍后边有由一根鳍条形成的数个小鳍 鳕鱼:有2个臀鳍 鲶鱼:臀鳍与尾鳍相连。 食蚊鱼:雄性臀鳍鳍条特化成交配器 尾鳍( candalfin)位于尾部,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正尾型尾鳍:尾椎末端翘向尾鳍上叶基部,下叶由增宽 的尾下骨片支持。外形上下叶对称。 快速游泳的鱼类,尾鳍为新月形或叉形,尾柄较狭窄。 游泳速度慢的鱼类,尾鳍截形或圆形,尾柄较粗大。 歪尾型尾鳍:尾椎末端弯曲深入较发达的上叶内。外形 上叶大,下叶小,不对称。 原尾型:脊椎骨直到尾末端,上下叶沿脊柱对称排列。 无尾鳍:如海马,黄鳝。 胸鳍( pectoralfin)在头后方,相当前肢,平衡身体,控 制运动方向。形态、位置因种类而异。 软骨鱼:胸鳍与体轴成水平排列一平衡作用 胸鳍与躯体结合成体盘一运动功能 硬骨鱼:胸鳍较小与体轴成垂直排列。原始种类胸鳍位置低。快速游泳的 鱼胸鳍狭长或无。慢速游泳的鱼胸鳍阔或舌状。鲚胸鳍部分鳍条游离成丝状。黄 鳝无胸鳍。 快游时:胸鳍紧贴鱼体,鳍举起可以减速至动 慢游时:胸鳍似桨划水。 转弯时:胸鳍一侧紧贴身体,一侧举起,向举起侧转弯 停止游动时:胸鳍划水保持身体平衡。 腹鳍( ventralfin)位于腹中线两侧,相当后肢。辅助身 体升降,转弯。不同的鱼腹鳍位置变化较大 软骨鱼:位于泄殖腔两侧 硬骨鱼:腹鳍腹位:位于腹部,较低等的鱼类。如鲤形目 腹鳍胸位:位于胸鳍下方鳃盖之后。如鲈形目 腹鳍喉位:位于鳃盖之间的喉部。 无腹鳍:如鳗鲡 特化:软骨鱼雄性-一鳍脚,鍛虎鱼--吸盘 鳍式:用来表示各鳍的形态特征,鳍名一大写英文字母; 棘数—罗马数字,软条数一阿拉伯数字,“一”表示棘与软条相连,“,”表示棘 与软条分隔,数目变化范围“-”表示。如鲤鱼鳍式: D.II,18-19;P.I,16-18;V.II,8-9;A.II1,5-6;C.20-22。 侧线: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的鱼侧线多达5条,有的鱼侧线不完整或
魟:背鳍退化成一根尾针。 带鱼:背鳍与尾鳍相连。 鮟鱇:第一背鳍形成钓竿。 鮣鱼:第一背鳍形成吸盘。 鲐鱼:背鳍后边有由一根鳍条形成的数个小鳍,叫附鳍。 臀鳍(analfin)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鱼 体垂直平衡。 鲐鱼:臀鳍后边有由一根鳍条形成的数个小鳍。 鳕鱼:有 2 个臀鳍。 鲶鱼:臀鳍与尾鳍相连。 食蚊鱼:雄性臀鳍鳍条特化成交配器。 尾鳍(candalfin)位于尾部,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正尾型尾鳍:尾椎末端翘向尾鳍上叶基部,下叶由增宽 的尾下骨片支持。外形上下叶对称。 快速游泳的鱼类,尾鳍为新月形或叉形,尾柄较狭窄。 游泳速度慢的鱼类,尾鳍截形或圆形,尾柄较粗大。 歪尾型尾鳍:尾椎末端弯曲深入较发达的上叶内。外形 上叶大,下叶小,不对称。 原尾型:脊椎骨直到尾末端,上下叶沿脊柱对称排列。 无尾鳍:如海马,黄鳝。 胸鳍(pectoralfin)在头后方,相当前肢,平衡身体,控 制运动方向。形态、位置因种类而异。 软骨鱼:胸鳍与体轴成水平排列---平衡作用。 胸鳍与躯体结合成体盘---运动功能。 硬骨鱼:胸鳍较小与体轴成垂直排列。原始种类胸鳍位置低。快速游泳的 鱼胸鳍狭长或无。慢速游泳的鱼胸鳍阔或舌状。鲚胸鳍部分鳍条游离成丝状。黄 鳝无胸鳍。 快游时:胸鳍紧贴鱼体,鳍举起可以减速至动。 慢游时:胸鳍似桨划水。 转弯时:胸鳍一侧紧贴身体,一侧举起,向举起侧转弯。 停止游动时:胸鳍划水保持身体平衡。 腹鳍(ventralfin)位于腹中线两侧,相当后肢。辅助身 体升降,转弯。不同的鱼腹鳍位置变化较大。 软骨鱼:位于泄殖腔两侧。 硬骨鱼:腹鳍腹位:位于腹部,较低等的鱼类。如鲤形目 腹鳍胸位:位于胸鳍下方鳃盖之后。如鲈形目 腹鳍喉位:位于鳃盖之间的喉部。 无腹鳍: 如鳗鲡 特化:软骨鱼雄性---鳍脚,鰕虎鱼---吸盘 鳍式:用来表示各鳍的形态特征,鳍名—大写英文字母; 棘数—罗马数字,软条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棘与软条相连,“,”表示棘 与软条分隔,数目变化范围“-”表示。如鲤鱼鳍式: D.II,18-19;P.I,16-18;V.II,8-9;A.III,5-6;C.20-22。 侧线: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的鱼侧线多达 5 条,有的鱼侧线不完整或
消失),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的小孔,侧线为感觉器官。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 鱼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起源于外胚层,有多层细胞构成(硬骨 鱼10-30层,软骨鱼4-6层),通常无角质层。表皮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生发 层位于基部,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是产生新细胞的 增殖层,新细胞在向表面推移的过程中发生形态和机能的改变。 腺层位于生发层上方,细胞层数不定,分裂能力不如生发层。腺层含有许 多单细胞腺: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多糖类,遇水变粘),颗粒细胞内含巨大嗜酸 性颗粒,棒状细胞分泌警戒物质等。粘液可减小运动阻力,保护鱼体不受微小生 物侵袭,凝结沉淀水中的悬浮物质,有助于调节渗透压。 珠星(追星):一些鱼在生殖季节,受生殖腺激素刺激,雄鱼表皮出现角质 化结构叫珠星。以刺激雌渔产卵。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起源于中胚层。由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微维 组成,细胞较少。 皮下层位于真皮下方,内含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有四种色素细胞:黑色 素细胞成星状多突起,含棕、黑、灰三色颗粒。红色素细胞内含红色素颗粒(脂 色素)。黄色素细胞内含细小的黄色素颗粒(脂色素)。虹彩细胞多边形或椭圆形, 内含鸟嘌呤颗粒,能反射出银白色。 2.毒腺 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来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 包结缔组织,特化成能分泌有毒物质的腺体 牙基部毒腺:咬住动物后,毒液从牙基部腺囊中流岀 皮肤粘液腺具毒性:对人消化道有强刺激引起腹泻。 棘基部有毒腺:棘具沟或管,刺动物时腺囊受压毒液流岀。如虎鲨、魟、 黑线银鮫、毒鈾 3.发光器 表皮生发层的部分细胞向真皮内伸展,与发生层割断联系。细胞分化为两 部分:上边分化成晶状体,下边分化成发光腺体。发光体发光方式有二种:一种 是发光细菌与鱼共生发光。一种是发光腺体发光。 4.鳞片 大多数鱼类体表被有鳞片,少数鱼无鳞是次生现象。鳞分为三种: (1)盾鳞: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为软骨鱼特有。其结构包括埋在皮肤内 的菱形基板和露在皮肤外边的尖朝后的棘 盾鳞不随鱼体生长而增大,其数目可随鱼体生长而增加,老鳞不断脱落 由新鳞代替。 (2)硬鳞:由真皮形成,为软骨硬鳞鱼具有。呈斜方形骨板表面覆盖硬鳞质 层,有的骨板上有棘。硬鳞坚厚成行排列,鳞片间以凹凸关节面相嵌合,稍能伸 缩。不呈覆瓦状排列。 (3)骨鳞:来源于真皮,为硬骨鱼具有。一片骨鳞可分为:基区(在鳞囊中), 顶区(露出的扇区),上侧区,下侧区,鳞焦(最早形成的部分),鳞嵴(鳞表面 呈同心圆状隆起的线)。 圆鳞:顶区后缘平滑 栉鳞:顶区后缘有齿突
消失),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的小孔,侧线为感觉器官。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 鱼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起源于外胚层,有多层细胞构成(硬骨 鱼 10-30 层,软骨鱼 4-6 层),通常无角质层。表皮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生发 层位于基部,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是产生新细胞的 增殖层,新细胞在向表面推移的过程中发生形态和机能的改变。 腺层位于生发层上方,细胞层数不定,分裂能力不如生发层。腺层含有许 多单细胞腺: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多糖类,遇水变粘),颗粒细胞内含巨大嗜酸 性颗粒,棒状细胞分泌警戒物质等。粘液可减小运动阻力,保护鱼体不受微小生 物侵袭,凝结沉淀水中的悬浮物质,有助于调节渗透压。 珠星(追星):一些鱼在生殖季节,受生殖腺激素刺激,雄鱼表皮出现角质 化结构叫珠星。以刺激雌渔产卵。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起源于中胚层。由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微维 组成,细胞较少。 皮下层位于真皮下方,内含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有四种色素细胞:黑色 素细胞成星状多突起,含棕、黑、灰三色颗粒。红色素细胞内含红色素颗粒(脂 色素)。黄色素细胞内含细小的黄色素颗粒(脂色素)。虹彩细胞多边形或椭圆形, 内含鸟嘌呤颗粒,能反射出银白色。 2.毒腺 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来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 包结缔组织,特化成能分泌有毒物质的腺体。 牙基部毒腺:咬住动物后,毒液从牙基部腺囊中流出。 皮肤粘液腺具毒性:对人消化道有强刺激引起腹泻。 棘基部有毒腺:棘具沟或管,刺动物时腺囊受压毒液流出。如虎鲨、魟、 黑线银鮫、毒鲉。 3.发光器 表皮生发层的部分细胞向真皮内伸展,与发生层割断联系。细胞分化为两 部分:上边分化成晶状体,下边分化成发光腺体。发光体发光方式有二种:一种 是发光细菌与鱼共生发光。一种是发光腺体发光。 4.鳞片 大多数鱼类体表被有鳞片,少数鱼无鳞是次生现象。鳞分为三种: (1)盾鳞: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为软骨鱼特有。其结构包括埋在皮肤内 的菱形基板和露在皮肤外边的尖朝后的棘。 盾鳞不随鱼体生长而增大,其数目可随鱼体生长而增加,老鳞不断脱落, 由新鳞代替。 (2)硬鳞:由真皮形成,为软骨硬鳞鱼具有。呈斜方形骨板表面覆盖硬鳞质 层,有的骨板上有棘。硬鳞坚厚成行排列,鳞片间以凹凸关节面相嵌合,稍能伸 缩。不呈覆瓦状排列。 (3)骨鳞:来源于真皮,为硬骨鱼具有。一片骨鳞可分为:基区(在鳞囊中), 顶区(露出的扇区),上侧区,下侧区,鳞焦(最早形成的部分),鳞嵴(鳞表面 呈同心圆状隆起的线)。 圆鳞:顶区后缘平滑。 栉鳞:顶区后缘有齿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