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二O一二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五)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 分钟 注意事项: 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无答题卡可填在第Ⅱ卷的答题框内) 第Ⅰ卷不上交。 第Ⅱ卷答案写在试卷上,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的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箱箧(qie) 纳粹(Cui) 荒谬(mi) 传弯磨角 B、寒噤(jn) 地窖(jido) 拂(fo)晓 鞠躬尽瘁 C、瓦砾(1i) 门槛(kan) 尴尬( gan ga)长途跋涉 D、惶( huang)急疮( Chuang)疤诘(jie)问 五彩斑澜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荒谬杀戳鞠躬尽瘁诘问B、狼藉慰藉穷愁撩倒骷髅 C、蹒跚栅栏张皇失措震悚D、尴尬颠沛世外桃园伎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B、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 C、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D、记忆中,父亲关门的声音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5、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A、这篇文章让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B、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那一段接得天衣无缝 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采访的那户人家 D、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有用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泰安市二〇一二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五) (时间:120 分钟 分值:120 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无答题卡可填在第Ⅱ卷的答题框内)。 第Ⅰ卷不上交。 第Ⅱ卷答案写在试卷上,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16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的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箱箧(qiè) 纳粹(Cuì) 荒谬(miù) 转弯磨角 B、寒噤(jìn) 地窖(jiào) 拂(fó)晓 鞠躬尽瘁 C、瓦砾(lì) 门槛(kǎn) 尴尬(gān gà) 长途跋涉 D、惶(huáng) 急 疮(Chuāng)疤 诘(jié)问 五彩斑澜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荒谬 杀戳 鞠躬尽瘁 诘问 B、 狼藉 慰藉 穷愁撩倒 骷髅 C、蹒跚 栅栏 张皇失措 震悚 D、 尴尬 颠沛 世外桃园 伎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 B、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 C、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D、记忆中,父亲关门的声音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5、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这篇文章让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 ....的样子。 B、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那一段接得天衣无缝 ....。 C、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 ....,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采访的那户人家。 D、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有用心 ....,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青春意味着勇气多于怯懦,青春意味着冒险多于 (2)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 (3)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 A、安逸严谨 悔悟 B、安静 严谨 感悟 C、安逸 严格 感悟 D、安静 严格悔悟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 负!” B、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积点德吧!”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的说:“令尊经常告诚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8、下列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人们喜爱竹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品格:它用淡薄豁达的胸襟面对自身的平凡朴 实,它用感恩眷恋的情怀回报土地的宽厚无私, A、它顽强执著地对抗着漫天雪雨风霜的世界 、它对抗世间的雪雨风霜总是那么顽强执着 C、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对抗雪雨风霜的世界 D、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抗击世间的雪雨风霜 9、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原句:农业局、卫生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都有责任监管和查处瘦肉精 改句:农业局、卫生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谁没有监管和查处瘦肉精的责任呢? B、原句:日本福岛核电站已经好久没有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了 改句:日本福岛核电站给我们带来的一直是坏消息。 C、原句: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健儿把五块金牌全部收入囊中 改句: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五块金牌全部被中国健儿收入囊中 D、原句: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常常会把人看错。 改句:一个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是因为他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 10、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2分) (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青春意味着勇气多于怯懦,青春意味着冒险多于____________。 (2)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_____________。 (3)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____________。 A、安逸 严谨 悔悟 B、安静 严谨 感悟 C、安逸 严格 感悟 D、安静 严格 悔悟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 分)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 负!” B、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积点德吧!”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的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8、下列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人们喜爱竹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品格:它用淡薄豁达的胸襟面对自身的平凡朴 实,它用感恩眷恋的情怀回报土地的宽厚无私, 。 A、它顽强执著地对抗着漫天雪雨风霜的世界 B、它对抗世间的雪雨风霜总是那么顽强执着 C、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对抗雪雨风霜的世界 D、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抗击世间的雪雨风霜 9、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2 分) A、原句:农业局、卫生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都有责任监管和查处瘦肉精。 改句:农业局、卫生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谁没有监管和查处瘦肉精的责任呢? B、原句:日本福岛核电站已经好久没有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了。 改句:日本福岛核电站给我们带来的一直是坏消息。 C、原句: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健儿把五块金牌全部收入囊中。 改句: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五块金牌全部被中国健儿收入囊中。 D、原句: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常常会把人看错。 改句:一个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是因为他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 10、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 )(2 分) (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5)(6)(4)(1)(3)(2) B、(5)(1)(3)(6)(4)(2) C、(1)(3)(2)(5)(4)(6) (3)(2)(5)(1)(4)(6 、(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老王》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15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 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 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岀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 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 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 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送我们的 ③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④他只说:“我不吃。 ⑤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 要钱。” ⑥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⑦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⑧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 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 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 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 怎么回家的 11、本文的作者是( B、杨绛 C、朱自清 D、钱钟书 12、前三段着笔最多的描写手法是() A、神态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13、文中对于“我”的善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 B、担心他摔倒 C、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 D、对于他的病态观察非常认真 1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镶嵌在门框里”,用拟人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B、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C、“说得可笑些”和“强笑”一词,含蓄地透露出作者虽对病重的老王满含同情与悲 酸,但看到他的样子又觉得有些滑稽可笑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5)(6)(4)(1)(3)(2) B、(5)(1)(3)(6)(4)(2) C、(1)(3)(2)(5)(4)(6) D、(3)(2)(5)(1)(4)(6) 二、(10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老王》中的一段文字, 完成 11-15 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 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 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 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 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 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送我们的。 ③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④他只说:“我不吃。” ⑤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 要钱。” ⑥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⑦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⑧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 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 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 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 怎么回家的。 11、本文的作者是( ) A、冰心 B、杨绛 C、朱自清 D、钱钟书 12、前三段着笔最多的描写手法是( ) A、神态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13、文中对于“我”的善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 B、担心他摔倒 C、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 D、对于他的病态观察非常认真 1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镶嵌在门框里”,用拟人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B、 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C、 “说得可笑些”和“强笑”一词,含蓄地透露出作者虽对病重的老王满含同情与悲 酸,但看到他的样子又觉得有些滑稽可笑
D、这段文字主要写我看到面容枯槁的老王非常害怕 15、对“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他赶忙止住我”表明老王了解杨绛的为人,知道她要给钱。 B、“我不是要钱。”一句表明老王是在临终前来和一生中给他温暖最多的人告别,他 不愿意接受钱 C、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老王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D、作者在文末表达的“愧怍”之情,主要原因是这一次给了老王钱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完成16-19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 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 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騙,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6、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中国从古以来就不缺乏“脊梁”。 17、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 由是()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 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 18、下列有关"中国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三处加横线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而无法自信。 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说话 的人们。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 19、文中加点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宰相"是指的整个统治阶级 B、"地底下"指的是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思想。 C、“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 D、"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
D、 这段文字主要写我看到面容枯槁的老王非常害怕。 15、对“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赶忙止住我”表明老王了解杨绛的为人,知道她要给钱。 B、“我不是要钱。”一句表明老王是在临终前来和一生中给他温暖最多的人告别,他 不愿意接受钱。 C、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老王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D、作者在文末表达的“愧怍”之情,主要原因是这一次给了老王钱。 三、(8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完成 16-19 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 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 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 ....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16、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中国从古以来就不缺乏“脊梁”。 17、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 由是( ) A、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 B、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C、中国的脊梁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D、中国的脊梁有确信、不自欺,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战斗着。 18、下列有关"中国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选文中三处加横线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B、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自欺"的传统,因为"自欺"而无法自信。 C、评定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要看的不是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为民说话 的人们。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调中的"中国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激愤之情溢于言 表。 19、文中加点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宰相"是指的整个统治阶级。 B、"地底下"指的是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和思想。 C、“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 D、"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
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20-2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屋舍俨(yan)然整齐的样子 B、黄发垂髫(tido)小孩下垂的发髻 C、遂与外人间(jian)隔隔绝 D、便要(yo)还家邀请 21、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发生变化的是()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2、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好像)初极狭,才通人(仅)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B、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桃花源) 此中人语云(对……说) C、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欣然规往(计划) D、未果(实现) 寻病终(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过问) 24、下列对《桃花源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了渔人发现 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经过。 B、《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记叙了渔人的行踪。 C、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 向往 D、桃源中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宁、生活富足 25、对作者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 图理解错误的是() A、日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 B、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C、为了表现一种扑朔迷离的境界,表现一种浪漫主义文风。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12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 完成 20-25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屋舍俨.(yǎn)然 整齐的样子 B、黄发垂髫.(tiáo) 小孩下垂的发髻 C、遂与外人间.(jiān)隔 隔绝 D、便要.(yāo)还家 邀请 21、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发生变化的是( ) A、阡陌交通..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D、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22、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好像) 初极狭,才.通人(仅)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B、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桃花源) 此中人语.云(对……说) C、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欣然规.往(计划) D、未果.(实现) 寻.病终(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过问) 24、下列对《桃花源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了渔人发现 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经过。 B、《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记叙了渔人的行踪。 C、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 向往。 D、桃源中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宁、生活富足。 25、对作者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 图理解错误的是( ) A、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 B、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C、为了表现一种扑朔迷离的境界,表现一种浪漫主义文风。 D、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