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C》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 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髙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 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所 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试验、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 义、并能对它们进行定性分析,不要求学生进行定量的计算。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髙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其 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二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 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 括避免与中学物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统 地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得 活些,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CAI、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形象 化教学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某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髙课堂讲授效 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26 《大学物理 C》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C 总 学 时:48 讲授学时:48 学 分: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一) 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 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 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所 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试验、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 义、并能对它们进行定性分析,不要求学生进行定量的计算。 (三)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其 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二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 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 括避免与中学物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统 地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得 活些,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 CAI、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形象 化教学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某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效 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概念和原理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 示范、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作业以与物理概念和原理相关的客观题为主。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目的 5.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相 关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合计学时:8)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加深对位 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角动 量、转动惯量、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牛顿力学的连续性、因果 性、决定性……的深刻含义。本篇还要使学生注意区别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 其适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力学的重点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 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3.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 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参考系坐标系物理模型第2节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第3节平面曲线运动的描述 教学要求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理解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 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牛顿运动定律第2节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功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5节刚体的定轴转动 教学要求: 1.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2.理解功的概念。 3.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4.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 理
27 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概念和原理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 示范、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作业以与物理概念和原理相关的客观题为主。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目的。 5.为反映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特点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相 关现代工程技术的内容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选。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力学 (合计学时: 8) 力学是大学物理学中最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点在于使学生加深对位 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角动 量、转动惯量、保守力的功、力矩等概念的理解。明确牛顿力学的连续性、因果 性、决定性……的深刻含义。本篇还要使学生注意区别别质点和刚体两个模型及 其适用的定理、定律。 说明和建议: 1.力学的重点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2.力学中除角动量、刚体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 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 3.通过把研究对象抽象为质点、刚体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 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参考系 坐标系 物理模型 第 2 节 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第 3 节 平面曲线运动的描述 教学要求: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及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了解这些物理量的矢量性、瞬时性和相对性。 3.了解运动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理解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 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牛顿运动定律 第 2 节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 第3节 功 动能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4 节 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 5 节 刚体的定轴转动 教学要求: 1.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2.理解功的概念。 3.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4.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 理
5.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6.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7.了解角量与线量的关系。8.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9.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10.理解角动量概念 11.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 第二部分:热学 (合计学时:2) 说明和建议 1.对于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气体宏观规律,如气体的状态方程、热力学 第一定律等应注意展开适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温度是热学的重要概念,除了说明温度的统计意义外,还应讲述为其提供实 验基础的热力学第零定律。 3.注重讲授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以及热现象研 究中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要强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第三章气体动理论基础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平衡态温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2节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第3节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教学要求 1.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 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 2.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 第四章热力学基础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2节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第3节循环过程第4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第5节熵熵增加原理 教学要求 1.理解功和热量的概念。2.了解准静态过程。 3.理解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 4.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第三部分:电磁学 (合计学时:12)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 重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 遵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 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 场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说明和建议 1.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 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硏究方法
28 5.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6.理解描写刚体定轴转动的物理量。 7.了解角量与线量的关系。8.了解力矩和转动惯量概念。 9.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理。10.理解角动量概念。 11.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动能概念。 第二部分:热学 (合计学时: 2) 说明和建议: 1.对于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气体宏观规律,如气体的状态方程、热力学 第一定律等应注意展开适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温度是热学的重要概念,除了说明温度的统计意义外,还应讲述为其提供实 验基础的热力学第零定律。 3.注重讲授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以及热现象研 究中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要强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第三章 气体动理论基础 (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 平衡态 温度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2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第 3 节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 教学要求: 1.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 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 念。 2.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 第四章 热力学基础 (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 2 节 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第 3 节 循环过程 第 4 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 5 节 熵 熵增加原理 教学要求: 1.理解功和热量的概念。2.了解准静态过程。 3.理解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 4.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第三部分:电磁学 (合计学时: 12) 场这一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前还讨论得很少,本篇主要介绍电磁场这一 重要的场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静电场和稳恒磁场的描述、性质、所 遵循的基本规律,以及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稳恒磁场与磁介质的 相互作用等。通过这两种不随时间改变的电磁场的讨论,进一步讨论一般的电磁 场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电磁场普遍遵循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说明和建议: 1.对中学物理介绍得比较多的电力、磁力、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内容, 讲述中应注意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电磁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学习电磁场的概念以及场的研究方法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 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 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静电场(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场电场强度第2节电通量髙斯定理第3节电场力的功电势 第4节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第5节电容电容器第6节电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一一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髙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 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 体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5.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6.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8.理解电容的定义。 9.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10.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 第六章稳恒磁场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流电动势第2节磁场磁感应强度第3节安培环路定理 第4节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第5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第6节磁介 质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一一磁感强度的概念 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3.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 4.理解稳恒磁场的髙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 运动。7.了解磁矩的概念。8.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 安培环路定理。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七章电磁感应电磁场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电磁感应定律第2节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第3节自感应互感应第4节磁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3.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5.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29 3.突出介绍以点电荷的电场和电流元的磁场为基础的叠加法。强调电场强 度、电场力、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的矢量性。 4.重点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 本假设,并阐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统一电磁场的概念 以及认识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第五章 静电场(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场 电场强度 第 2 节 电通量 高斯定理 第 3 节电场力的功 电势 第 4 节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第 5 节 电容 电容器 第 6 节电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 3.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定理,它们表明静 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 4.理解静电场中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条件,并能从静电平衡条件来分析带电导 体在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 5.了解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6.了解电位移矢量的概念,以及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8.理解电容的定义。 9.了解静电场是电场能量的携带者。 10.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 第六章 稳恒磁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电流 电动势 第 2 节 磁场 磁感应强度 第 3 节 安培环路定理 第 4 节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第 5 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第 6 节磁介 质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磁场的物理量——磁感强度的概念。 2.理解它是矢量点函数。 3.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 4.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了解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公式,能分析电荷在均匀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和 运动。7.了解磁矩的概念。 8.了解磁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9.了解磁场强度的概念以及在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的关系.了解磁介质中的 安培环路定理。 10.了解铁磁质的特性. 第七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电磁感应定律 第 2 节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第 3 节 自感应 互感应 第 4 节 磁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本质。3.了解有旋电场的概念。 4.了解自感和互感的现象。5.了解磁场具有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
6.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波动与光学 (合计学时:12)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 动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作为光学一个部分的波动光学,则是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讨论光波的干 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通过对本篇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光 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要 能很好地掌握,并要求了解它们的应用。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 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 差的物理意义。 2.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磁波 (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尼 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 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 成、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 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八章机械振动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第2节简谐振动的运动学 第3节简谐振动的能量第4节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关 系 2.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的 讨论和分析。 3.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4.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第九章机械波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节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第2节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第3节波的能量第4节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和干涉 第5节驻波 教学要求
30 6.了解位移电流和麦克斯韦电场的基本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 式)的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波动与光学 (合计学时: 12) 振动和波动是物质的基本运动形态之一。本篇着重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周相、初周相及周相差等重要概念;振动方程、波 动方程等重要规律及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很好掌握。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作为光学一个部分的波动光学,则是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讨论光波的干 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通过对本篇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光 的波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要 能很好地掌握,并要求了解它们的应用。 说明和建议: 1.振动和波是自然界极为普遍的运动形式,简谐运动是研究一切复杂振动的 基础。应强调简谐运动以及平面简谐波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 差的物理意义。 2.要阐明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以及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突出相位传播的概念和相位差在波的叠加中的作用。讲述机械波要为讨论电磁波 (光波),以及物质波的概念提供基础。 3.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性运动叠加原理,并通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阻尼 摆的混沌现象分析对非线性问题的特征有所了解。 4.振动和波是应用演示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 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 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 成、李萨如图形、驻波、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 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第八章 机械振动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第 2 节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 第 3 节 简谐振动的能量 第 4 节 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 1.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各个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各量间的关 系。 2.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法和图线表示法,并会用于简谐运动规律的 讨论和分析。 3.掌握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运动的运动方 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4.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规律。 5.了解拍和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第九章 机械波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 2 节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第 3 节 波的能量 第 4 节 惠更斯原理 波的叠加和干涉 第 5 节 驻波 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