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要求对接岗位能力,精品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针对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将区域行业企业的案例编入课程,将行业企业的 任务转化为任务驱动型的教学项目,优化、序化教学内容,并设计成一个贯穿教 学全过程的核心课程。以实践为主导,“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 型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了四大综合实训模块,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继 续深入展开“行动导向”教学,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行为,引导学生职业能力和 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14门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方式的一体化教学。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建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件2个, 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件3个,11门校级精品课程。 校企合作共编教材,精品教材成果丰硕 积极参与编写项目化教材,目前已主编完成教育部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 教材4本,分别是《嵌入式组态控制技术(第二版)》、《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 控制器及网络控制技术》和《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省级精品教材3 本,分别是《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组态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技术应用与仿 真》;行指委精品教材3本,校级精品教材8本等。 2011年以来的省级以上主要成果汇总表 序号类别 项目名称 成果数量 1教学成果奖 纺织行业协会教学成果奖 2/教学名师与 省“333”工程人才 教学团队 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 3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规划教材 4|精品教材 省级重点教材 省级实训基地 5实训基地 行业人才培养基地 6资源库建设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 教学改革 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7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二等/三等) 2/4/1 学生 8 技能竞赛 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二等/三等) 1/1/1 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 「9信息化大赛 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
11 二、课程要求对接岗位能力,精品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针对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将区域行业企业的案例编入课程,将行业企业的 任务转化为任务驱动型的教学项目,优化、序化教学内容,并设计成一个贯穿教 学全过程的核心课程。以实践为主导,“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 型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了四大综合实训模块,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继 续深入展开“行动导向”教学,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行为,引导学生职业能力和 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 14 门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方式的一体化教学。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建有国家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1 门,国家级精品课件 2 个, 省级精品课程 2 门,省级精品课件 3 个,11 门校级精品课程。 三、校企合作共编教材,精品教材成果丰硕 积极参与编写项目化教材,目前已主编完成教育部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 教材 4 本,分别是《嵌入式组态控制技术(第二版)》、《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 控制器及网络控制技术》和《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省级精品教材 3 本,分别是《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组态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技术应用与仿 真》;行指委精品教材 3 本,校级精品教材 8 本等。 2011 年以来的省级以上主要成果汇总表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成果数量 1 教学成果奖 纺织行业协会教学成果奖 4 2 教学名师与 教学团队 省“333”工程人才 2 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 2 3 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 省级精品课程 2 4 精品教材 国家级规划教材 4 省级重点教材 2 5 实训基地 省级实训基地 1 行业人才培养基地 1 6 资源库建设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 2 7 教学改革 项目 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1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1 8 学生 技能竞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二等/三等) 2/4/1 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二等/三等) 1/1/1 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 20 9 信息化大赛 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奖 4
3.3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等) 人才培养不断优化,留学生教育初见成效 1.2012年启动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和省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以教育部关于校 企合作的“四个结合”的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不断 优化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快“行动导向、项目引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在群内专业推广的进程,创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践为主导”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服务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专业团队结合教育部机电一体化专业规范与标准建设项目,重构了突出实用 高新技术培养的“能力模块+岗位任务、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双证融通+层次递 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机电技术+纺织工艺、实践为 主+学做一体、就业能力+创业精神”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工作过程+行动导向+ 项目引领”的“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形成了“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践 基地+园区共享资源”的实践基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由“教学名师+技术专家+ 能工巧匠”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结构教学团队,造就了“技术开发+社会服务+ 技术培训”综合服务能力,为“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为特征培养生 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专业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合作。 2012年9月,本专业宋黎菁教师赴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坦 中合资友谊纺织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支援1年 2013年9月份开始,坦桑尼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局(VETA)达累斯萨拉姆中心 派遣教师来我院作访问学者,为期近4个月培训,学习电工、PLC及CNC相关课 程,刘艳云、杨波等一批骨干老师担任了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班双语教学工作。 2014年2月开始,机电系首次接受并开办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专业”非洲 地区留学生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师资承担了三菱PLC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 、推行工学结合模式,严把专业教学质量 围绕国家振兴机械战略,依托江苏省纺织制造大省优势,面向长三角纺织制造 业,切实服务于苏南地域纺织机电行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发挥学院与行 业合作优势,依托行业企业,坚持差异化发展之路,利用专业现有资源条件与专
12 3.3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等) 一、人才培养不断优化,留学生教育初见成效 1. 2012 年启动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和省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以教育部关于校 企合作的“四个结合”的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不断 优化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快“行动导向、项目引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在群内专业推广的进程,创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践为主导”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服务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专业团队结合教育部机电一体化专业规范与标准建设项目,重构了突出实用 高新技术培养的“能力模块+岗位任务、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双证融通+层次递 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机电技术+纺织工艺、实践为 主+学做一体、就业能力+创业精神”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工作过程+行动导向+ 项目引领”的“做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形成了“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践 基地+园区共享资源”的实践基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由“教学名师+技术专家+ 能工巧匠”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结构教学团队,造就了“技术开发+社会服务+ 技术培训”综合服务能力,为“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 为特征培养生 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专业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合作。 2012 年 9 月,本专业宋黎菁教师赴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坦 中合资友谊纺织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支援 1 年。 2013 年 9 月份开始,坦桑尼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局(VETA)达累斯萨拉姆中心 派遣教师来我院作访问学者,为期近 4 个月培训,学习电工、PLC 及 CNC 相关课 程,刘艳云、杨波等一批骨干老师担任了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班双语教学工作。 2014 年 2 月开始,机电系首次接受并开办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专业”非洲 地区留学生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师资承担了三菱 PLC 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 二、推行工学结合模式,严把专业教学质量 围绕国家振兴机械战略,依托江苏省纺织制造大省优势,面向长三角纺织制造 业,切实服务于苏南地域纺织机电行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发挥学院与行 业合作优势,依托行业企业,坚持差异化发展之路,利用专业现有资源条件与专
业优势,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 过程重构突出实用高新技术培养的“能力模块+岗位任务、工作过程+行动导向 双证融通+层次递进”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 系;与著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和形成一支由教学名师、技术专家领衔的双 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成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ε 具有行业特色专业。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推广订单培养、 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构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教学需要与企业实际条件,采用“集 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形式,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系统化、常态 化,确保学生有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实习。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 与企业携手创建工学结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1)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 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学院总体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校企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与保障。修订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的教学质量保证与教育过程监控制度,优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成学院全 员参与、校内校外全过程控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 (2)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办法,将专业核心课程逐步交由企业评价,以企业需求 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以就业对口率、薪酬 水平、企业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考评体系 (3)项目建设与实施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专业在师资培养和引进、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等方面将重点投入,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合作招 生和就业合作项目、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健全 专业规章制度,严格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4)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定可操作的柔性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使实训基 地管理呈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
13 业优势,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 过程重构突出实用高新技术培养的“能力模块+岗位任务、工作过程+行动导向、 双证融通+层次递进”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双证融通”的课程体 系;与著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和形成一支由教学名师、技术专家领衔的双 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成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 具有行业特色专业。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推广订单培养、 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构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教学需要与企业实际条件,采用“集 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形式,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系统化、常态 化,确保学生有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实习。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 与企业携手创建工学结合管理体系,建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1)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 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学院总体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 校企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与保障。修订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的教学质量保证与教育过程监控制度,优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成学院全 员参与、校内校外全过程控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 (2)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办法,将专业核心课程逐步交由企业评价,以企业需求 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以就业对口率、薪酬 水平、企业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考评体系。 (3)项目建设与实施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专业在师资培养和引进、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等方面将重点投入,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合作招 生和就业合作项目、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健全 专业规章制度,严格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4)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定可操作的柔性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使实训基 地管理呈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完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好 1.完善“行动导向,项目引领”实践教学条件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调整了原有实 验实训场地,重构复合型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底层共享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完 成部分高层互选的实践教学条件的共享,整合剑杄织机、浆染机、网络布线集成 设备,保障《剑杄织机安装与调试》、《浆染机控制与调试》、《新型纺机电气控制》、 《网络技术基础》等互选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 80%,可同时容纳500人实训,每年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的目标 2.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复合型人才技能培养条件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按照“底层 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采用与汇川技术、昆仑通态、三菱电机合 作,采用自建、共建多种方式,新建和扩建汇川技术实验实训室、三菱PLC实验 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实训室等,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组建常州纺院 汇川技术培训中心、三菱自动化技术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等,建设具有“教 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复合型人才社会评价好,技能大赛成绩佳 2013-2015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 化技术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名列前茅、就业竞争力 名列前茅、就业率96%以上、职业吻合度排名前三。 近五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大赛,成绩如下表所示 2012-2015年学生获奖一览表 序号 名称 项目名 时间等级 授予部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安 012国家级 教育部 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科技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械手与 教育部 2 智能视觉系统应用”赛项一等奖 2013国家级 科技部 3“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204国家级教有部 大赛一等奖 科技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安 教育部 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 2015国家级 科技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 教育部 5 术应用”赛项二等奖 2015国家级 科技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2015国家级 教育部 14
14 三、完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好 1.完善“行动导向,项目引领”实践教学条件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各自优势,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调整了原有实 验实训场地,重构复合型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底层共享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完 成部分高层互选的实践教学条件的共享,整合剑杆织机、浆染机、网络布线集成 设备,保障《剑杆织机安装与调试》、《浆染机控制与调试》、《新型纺机电气控制》、 《网络技术基础》等互选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 80%,可同时容纳 500 人实训,每年培训人数 1000 人以上的目标。 2.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复合型人才技能培养条件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纺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按照“底层 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采用与汇川技术、昆仑通态、三菱电机合 作,采用自建、共建多种方式,新建和扩建汇川技术实验实训室、三菱 PLC 实验 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实训室等,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组建常州纺院 汇川技术培训中心、三菱自动化技术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等,建设具有 “教 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复合型人才社会评价好,技能大赛成绩佳 2013—2015 年《常州纺院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机电一体 化技术专业在工科类专业中,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水平名列前茅、就业竞争力 名列前茅、就业率 96%以上、职业吻合度排名前三。 近五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大赛,成绩如下表所示。 2012-2015 年学生获奖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安 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2012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2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械手与 智能视觉系统应用”赛项一等奖 2013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3 “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 大赛一等奖 2014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安 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 2015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技 术应用”赛项二等奖 2015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6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制 2015 国家级 教育部
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 科技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电梯装调 2013国家级 教育部 与维护”赛项三等奖 科技部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 8 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2012 省级 教育厅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 9 2015 省级 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教育厅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 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2016 省级 教育厅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 2016 安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 省级 教育厅 “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 2016国家级 教育部 大赛二等奖 科技部 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 2016国家级 教育部 13 大赛三等奖 科技部 四、校企合作紧密,社会培训影响广泛 与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苏州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润源经编 机械有限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有限公司、江苏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昆山佰 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在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建师资 团队、技术支持、企业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达成协议。 紧密合作企业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合作内容 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指导、共编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 2 苏州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汇川技术工程师认证中 常州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三菱电机自动化有限公司 专业指导、共编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 共建虛拟仿真平台、技术交流 江苏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成立奖学金、校外实训基地 6昆山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 与常州快克有限公司合作培训员工12人,培训30天;为常州国光信息产业 有限公司培训员工25人,培训时间30天;与鼎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合作培训钳工、无线电装接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各一批,共计约150人,培 训时间3个月;与丁山及宜兴监狱合作培训狱警10人;与明锐企业管理服务中 心合作培训农民工6批,约300人,培训时间3个月,培训共计约600人次。 15
15 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 科技部 7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电梯装调 与维护”赛项三等奖 2013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8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 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2012 省级 教育厅 9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 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2015 省级 教育厅 10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电气控 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 2016 省级 教育厅 11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生产线 安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 2016 省级 教育厅 12 “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 大赛二等奖 2016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13 “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 大赛三等奖 2016 国家级 教育部 科技部 四、校企合作紧密,社会培训影响广泛 与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苏州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润源经编 机械有限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有限公司、江苏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昆山佰 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在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建师资 团队、技术支持、企业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达成协议。 紧密合作企业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合作内容 1 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2 苏州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专业指导、共编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 成立汇川技术工程师认证中心 3 常州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项目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4 三菱电机自动化有限公司 专业指导、共编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 共建虚拟仿真平台、技术交流 5 江苏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成立奖学金、校外实训基地 6 昆山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 与常州快克有限公司合作培训员工 12 人,培训 30 天;为常州国光信息产业 有限公司培训员工 25 人,培训时间 30 天;与鼎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 合作培训钳工、无线电装接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各一批,共计约 150 人,培 训时间 3 个月;与丁山及宜兴监狱合作培训狱警 100 人;与明锐企业管理服务中 心合作培训农民工 6 批,约 300 人,培训时间 3 个月,培训共计约 600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