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编号 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 申报书 学校名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木学院_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 560301 专业层次高起专区高起本口专升本口 办学形式_函授区业余区脱产口 专业负责人 王一凡 江苏省教育厅制
- 1 - 附件 3 编号 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 申报书 学 校 名 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 业 代 码 560301 专 业 层 次 高起专 高起本□ 专升本□ 办 学 形 式 函授 业余 脱产□ 专业负责人 王一凡 江苏省教育厅 制
填表说可 1本表限用A4纸双面打印。 2封面上层次、形式各只能选择一项并请在相应层次、形式方框中画 √。专业名称、代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 9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 2015)10号)填报。 3.本表统计范围仅限申报专业,填写内容应真实,统计数据应准确, 有关佐证材料应齐全。 4.申报学校应严格审核,并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5本表中填写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扩充;有关统计内容的截止时间 为2016年8月31日
- 2 - 填 表 说 明 1.本表限用 A4 纸双面打印。 2.封面上层次、形式各只能选择一项并请在相应层次、形式方框中画 √。专业名称、代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 9 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 ﹝2015﹞10 号)填报。 3. 本表统计范围仅限申报专业,填写内容应真实,统计数据应准确, 有关佐证材料应齐全。 4.申报学校应严格审核,并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5.本表中填写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扩充;有关统计内容的截止时间 为 2016 年 8 月 31 日
、专业基本情况 普教研究生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专业 设置本科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情况 专科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校生数 781 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开设 成教名称 时间 2004.9 专业 设置 层次高起专办学形式函授、业余学制 2.5 情况当年 累计 招生数 258 在校生数 1029 毕业生数 1208 姓名王一凡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72 成教 专业学历本科 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工程师 负责 人情 现任职务 (包括社会兼职) 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况 从事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性年龄 姓名别 毕业学校 学历 及专业 (学位)/职称|任教课程 燕山大学 刘艳云女37 电路与系统 研究生副教授电工电子 /硕士 宋黎菁男37南京理工大学本科/讲师组态软件 自动化 学士 成教杨波男|38 江苏理工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讲师|机械加工 师资 队伍张文明男49 南京师范大学 本科/ 教授工控系统 情况 自动化 学士 本科/ 肖海慧|女42 长安大学 计算机应用 硕士副教授工业网络 贺刚男53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 本科/讲师电工电子 学士 夏建春男|37 南京农业大学 控制工程 研究生副教授PC编程 /硕士 注:本表只填本专业在编专业教师,不含外聘、返聘教师
- 3 - 一、 专业基本情况 普教 专业 设置 情况 研究生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 本科专业名称 / 在校生数 / 专科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校生数 781 成教 专业 设置 情况 专业 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开设 时间 2004.9 层次 高起专 办学形式 函授、业余 学制 2.5 当年 招生数 258 在校生数 1029 累计 毕业生数 1208 成教 专业 负责 人情 况 姓名 王一凡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7.12 学历 本科 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工程师 现任职务 (包括社会兼职) 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从事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成教 师资 队伍 情况 姓名 性 别 年龄 毕业学校 及专业 学历 (学位) 职称 任教课程 刘艳云 女 37 燕山大学 电路与系统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电工电子 宋黎菁 男 37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 本科/ 学士 讲师 组态软件 杨波 男 38 江苏理工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 讲师 机械加工 张文明 男 49 南京师范大学 自动化 本科/ 学士 教授 工控系统 肖海慧 女 42 长安大学 计算机应用 本科/ 硕士 副教授 工业网络 贺刚 男 53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 本科/ 学士 讲师 电工电子 实训 夏建春 男 37 南京农业大学 控制工程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PLC 编程 注:本表只填本专业在编专业教师,不含外聘、返聘教师
二、建设目标 21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思路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2025行动计划》和2015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江苏省成 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 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 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到2020年,建成纺织行业领 先、省内一流的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 二、建设目标 面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和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意见,按照国家职业教 育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趋势,以纺织行业装备的智能制造为主线, 注重教学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依托纺机智慧工厂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平台, 通过3年的专业建设,建成纺织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机电一体化 技术品牌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国际化技 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支有国际视野、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接轨 国内领先的精品课程资源;依托纺织行业背景,建成以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的机电 体化工程技术协同中心;建成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的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培 训与认证中心;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为 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目 懂纺织工艺 会维护 注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 苏强富美高 常州智能制造 十 社会服务 创新意识的 纺织工业十三 江苏重点行业 常州产量第 国际化技术 五发展规划 纺织机械制造 技能人才 工业机器人 才培养模式 训认证中 工匠精神 创新实践中心 校企联盟纺机智能制造深度产教平台
- 4 - 二、 建设目标 2.1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思路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国制造 2025》、《江苏省 2025 行动计划》和 2015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江苏省成 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 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 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到 2020 年,建成纺织行业领 先、省内一流的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 二、建设目标 面向中国制造 2025、工业 4.0 和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意见,按照国家职业教 育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趋势,以纺织行业装备的智能制造为主线, 注重教学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依托纺机智慧工厂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平台, 通过 3 年的专业建设,建成纺织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机电一体化 技术品牌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国际化技 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支有国际视野、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接轨、 国内领先的精品课程资源;依托纺织行业背景,建成以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的机电 一体化工程技术协同中心;建成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的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培 训与认证中心;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为 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规格 江苏强富美高 常州智能制造 纺织工业十三 五发展规划 江苏重点行业 纺织机械制造 常州产量第一 纺机器材经编 懂工艺 精安装 会维护 能调试 + 工业机器人 物联网技术 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 师资队伍 懂纺织工艺 会智能制造 注工匠精神 实训基地 社会服务 技术协同中心 培训认证中心 智能工厂中心 虚拟仿真中心 创新实践中心 校企联盟纺机智能制造深度产教平台 具有良好的 职业素质、 工匠精神和 创新意识的 国际化技术 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 行动 导向、项目 引领 的现 代学徒制人 才培养模 式,校企混 合制办学人 才培养模式
22具体实施方案 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懂纺织工艺、会智能制造、注工匠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 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实行校内专业带头人、国内企业专业带头人、国外专 业带头人的“三带头人制”,聘请企业专家、博士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通过国 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提升教学团队综合能力。 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引入国内外纺织或制造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建 成国内先进、富有纺织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 实现共享;建设一批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 材,积极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 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 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与纺机智慧工厂最新技术应用同步升级,搭建深度产教融合平台,与五洋纺 机有限公司、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 (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技术协同中心、项目培训与认证中心以及智慧 工厂等;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本着“创新、创业、创优、创效”四创人才培养思路,以纺机智能制造为背 景,形成以工程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工作室为主,自动化创新 社团、电子创新社团、互联网+创新社团等创客空间为辅的创新创业体系;创立创 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成果显著,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 国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 五、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 专业聘请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海外专业带头人,加强与欧美国家职业院 校和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借鉴AK培养模式,制定国际化人才培 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世界知名企业罗克韦尔、三菱等公司合作,共建项目 培训与认证中心,力争建立海外实训基地;与政府以及知名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实施共建技术协同中心和培训与认证中心 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总结成人教育、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现代职教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形成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典型案例;以服务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为目标,成立技 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创新创业创优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化分类培养教学;探索行业、 企业、院校协作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和基于 德国AK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 组织,利用好网络资源将有效的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 5
- 5 - 2.2 具体实施方案 一、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懂纺织工艺、会智能制造、注工匠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一 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实行校内专业带头人、国内企业专业带头人、国外专 业带头人的“三带头人制”,聘请企业专家、博士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通过国 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提升教学团队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材资源开发 引入国内外纺织或制造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建 成国内先进、富有纺织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 实现共享;建设一批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 材,积极引进具有重要学术、应用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国际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 教材或省级重点教材;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 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与纺机智慧工厂最新技术应用同步升级,搭建深度产教融合平台,与五洋纺 机有限公司、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 (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技术协同中心、项目培训与认证中心以及智慧 工厂等;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本着“创新、创业、创优、创效”四创人才培养思路,以纺机智能制造为背 景,形成以工程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工作室为主,自动化创新 社团、电子创新社团、互联网+创新社团等创客空间为辅的创新创业体系;创立创 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成果显著,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 国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 五、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 专业聘请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海外专业带头人,加强与欧美国家职业院 校和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借鉴 AHK 培养模式,制定国际化人才培 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世界知名企业罗克韦尔、三菱等公司合作,共建项目 培训与认证中心,力争建立海外实训基地;与政府以及知名企业开展交流合作, 实施共建技术协同中心和培训与认证中心。 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总结成人教育、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现代职教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形成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典型案例;以服务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为目标,成立技 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创新创业创优技术技能型人才优化分类培养教学;探索行业、 企业、院校协作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和基于 德国 AHK 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 组织,利用好网络资源将有效的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