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自主预习 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 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 、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 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 成长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 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 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 1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 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 ,笔名 、 、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 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 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 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 》《 》《 》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 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巒彩研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 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 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 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 2 -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 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 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 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自主预习 导语新课 、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和。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 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 要作品有_《》、《》、《》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 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 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灣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 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 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 乡 愁 自主预习2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 和 。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 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 要作品有《 》、《 》、《 》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 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 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 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 家。 三、 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 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 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 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 ”余光中的首 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 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 4 -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 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 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 乡愁是 ;乡愁是 ;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 ”余光中的首 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 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 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 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
- 5 -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 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 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