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 [CAI教案] 计理念: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 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 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 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 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
1、 诗两首 [CAI 教案] 设计理念: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 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 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 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 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 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 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1)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 的鸟”句式说话。 (2)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3)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 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 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 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一一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第二方案]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1)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 的鸟”句式说话。 (2)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 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 (3)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 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 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 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 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 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 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 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 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 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嘠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 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 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2、我用残损的手掌 [CAI教案] 设计理念: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 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一—“多角评析” “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 升 教学步骤:
设计理念: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 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 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 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 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 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 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 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 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2、我用残损的手掌 [CAI 教案] 设计理念: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 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 ——“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 升。 教学步骤:
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 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 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 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 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 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 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 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 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一、充分朗读 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难,倾 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 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 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 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 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 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 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 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
3.学生交流 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 ”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 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 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 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 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 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 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 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題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 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 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1.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文章。用“我发现 ”说话。学生的发言可能有: 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 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 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 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 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 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 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 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 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 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 1.自主发现 (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