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 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 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喜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 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一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 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 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方》《向太阻》《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 长诗《光的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 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士地/爱得深沉 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 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ˆ 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 些象征意蕴?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0 -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 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 ——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 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 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 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 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 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 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 “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 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 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 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 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 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小结 《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一一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 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六、作业 1、背诵《我爱这土地》 预习《乡愁》 板书设计: 鸟一一诗人自己 土地一一祖国大地 意象朴实 第一节河流、风一抗争精神丿象征深远热爱祖国 我爱这土地 黎明一一解放区 至死不渝 第二节〔常含泪水)直抒胸臆 深爱土地>激情澎湃 课后反思: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 -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 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 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 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 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小结 《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 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六、作业 1、背诵《我爱这土地》。 2、预习《乡愁》。 板书设计: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意象朴实 第一节 河流、风——抗争精神 象征深远 热爱祖国 我爱这土地 黎明——解放区 至死不渝 第二节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深爱土地 激情澎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乡愁 、导语新课 提问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 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 白玉菁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 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 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 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 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 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 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 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 什么表达效果? “—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 以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怡恰反衬岀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 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2 - 第二课时 乡 愁 一、导语新课 提问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 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 《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 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 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 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 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 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 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 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 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 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 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 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
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岀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 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 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 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貝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 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 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艇 是地上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 “且葺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 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小结 诗歌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描 述了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别情绪。表达了诗人和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 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乡愁》 2、模仿《乡愁》的诗歌形式,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 时1小时候(少年) 邮票(小)一—母子情深 间长大后(青年) 船票(窄)一一夫妻恩爱 顺后来(中年) 坟墓(矮)—一生死别离 序现在(老年) 海峡(浅)——思乡哀愁 借物抒情 数学反思: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3 - 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 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 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 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 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 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 乡愁是 ;乡愁是 ;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 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小结 诗歌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描 述了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别情绪。表达了诗人和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 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乡愁》 2、模仿《乡愁》的诗歌形式,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 时 小时候(少年) 邮票(小)——母子情深 间 长大后(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爱 顺 后 来(中年) 坟墓(矮)——生死别离 序 现 在(老年) 海峡(浅)——思乡哀愁 借物抒情 教学反思: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硏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 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 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 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 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 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且,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锦幛( zhang)荇藻( (xing zao)蓬萵( Peng hao) 憔悴( qiao cu):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ouy:“"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四、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 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4 -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 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 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 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 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 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四、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 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