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 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6-2]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600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 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 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 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 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 第七讲工于记实善于写虚 知识要点: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 的能力。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 “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 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 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岀来。画一棵树就像一 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 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 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 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 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 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 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 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 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 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 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 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 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 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6—2] 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 600 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1、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 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 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 一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 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 第七讲 工于记实 善于写虚 知识要点: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 的能力。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 “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 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 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 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 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 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 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 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 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 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 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 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 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 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 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 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
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 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 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 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 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 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 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 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 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 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 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 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 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 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 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 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 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 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 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 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 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 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不仅使百草园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而且含蓄 地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少年鲁迅扩大了见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用好插叙对提高文 章的表现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谓“用好”,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顺叙转入插叙 再由插叙回到顺叙,要过渡自然,不能让人糊涂,也不能生硬;二是插叙的内容不宜多 文字也要力求简洁,不能喧宾夺主。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 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 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 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 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 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 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是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如前面所举课文《老山界》, 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二是以事件为线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即起因、 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
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 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 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 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 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 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 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 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 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 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 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 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 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 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 一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 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 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 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 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 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 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 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不仅使百草园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而且含蓄 地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少年鲁迅扩大了见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用好插叙对提高文 章的表现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谓“用好”,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顺叙转入插叙, 再由插叙回到顺叙,要过渡自然,不能让人糊涂,也不能生硬;二是插叙的内容不宜多, 文字也要力求简洁,不能喧宾夺主。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 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 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 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 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 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 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如前面所举课文《老山界》, 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二是以事件为线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即起因、 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
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 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 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 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客观事物进行说 明时,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加以说明。这种有层次包 括三方面: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是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 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 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记“实”的任 务 2、善于写虚 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 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人 事、物、景等,而是写作者主观的情、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 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虚”和“实”常相联系。即主观和客观是常常结合并贯通着的。我们知道,文章在展 示“外部世界”、再现客观事物的同时即流露岀或寄ˆ寓着作者对事物或浓或淡的感情和 或浅或深的认识。比如写景,写出的景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的,因此,人们才常说“一切 景语皆情语”。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而言,但它 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笔下,总是 把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则,纯客观 地描写景物,即使是亳发毕肖,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感 受到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 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写景是这样,写人写事也是这样,离不开作者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议论,是两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 的写作基本功。 (1)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①通过叙事抒情。用叙事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 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 叙述,便带了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精密、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 时,叙述只具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经够了,目的是达到抒情的效果 ②通过议论抒情。在记叙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 情涌上笔端,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主观的感情色彩所支配的,它与 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而只是一个判断。作为抒情 工具,这个判断已经够了,那周密的论证是不必要的。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 有这样一段:“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 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在小蜜蜂的身上,作者发现了生活的哲理,通
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 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 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一 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客观事物进行说 明时,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加以说明。这种有层次包 括三方面: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是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 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 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记“实”的任 务。 2、善于写虚 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 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人、 事、物、景等,而是写作者主观的情、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 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虚”和“实”常相联系。即主观和客观是常常结合并贯通着的。我们知道,文章在展 示“外部世界”、再现客观事物的同时即流露出或寄寓着作者对事物或浓或淡的感情和 或浅或深的认识。比如写景,写出的景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的,因此,人们才常说“一切 景语皆情语”。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而言,但它一 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笔下,总是 把自己的主观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则,纯客观 地描写景物,即使是毫发毕肖,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如读朱自清的《春》,我们感 受到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 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写景是这样,写人写事也是这样,离不开作者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议论,是两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 的写作基本功。 (1)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①通过叙事抒情。用叙事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 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 叙述,便带了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精密、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 时,叙述只具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经够了,目的是达到抒情的效果。 ②通过议论抒情。在记叙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 情涌上笔端,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主观的感情色彩所支配的,它与一 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而只是一个判断。作为抒情 工具,这个判断已经够了,那周密的论证是不必要的。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 有这样一段:“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 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在小蜜蜂的身上,作者发现了生活的哲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