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 课程目标 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 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 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 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砧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 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选文原则 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 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 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 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 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 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 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 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己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 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在篇目选择与讲授角度上,还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具体篇目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难易适中、便 于讲解为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 一、课程目标 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 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 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 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 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 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 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 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 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 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 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 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 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 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在篇目选择与讲授角度上,还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具体篇目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难易适中、便 于讲解为主
全书框架 全书整体框架设计用表格图示如下 对应单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专题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 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 《老子》《论语》 春秋战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 《孟子》《庄子》《墨子 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 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 《韩非子》《荀子》等 儒道互 的局面。 春秋战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 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 《尚书》《春秋》 至史学的基本精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左传》《史记》《汉书》 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 纪传体通史。 春秋笔 第四单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 《礼记》 也层出不穷 修齐治 第五单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 《百喻经》《坛经》 至的进程。 佛理禅
三、全书框架 全书整体框架设计用表格图示如下: 时期 文 化 背 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 元 专题 春秋战 国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 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 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 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 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 的局面。 《老子》《论语》 《孟子》《庄子》《墨子》 《韩非子》《荀子》等 第二单 元 儒道互 补 哲学 一 春秋战 国 至 两 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 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 史学的基本精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 纪传体通史。 《尚书》《春秋》 《左传》《史记》《汉书》 等 第三单 元 春秋笔 法 史学 西 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 也层出不穷。 《礼记》 第四单 元 修齐治 平 哲学 二 两 汉 至 隋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 的进程。 《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 元 佛理禅 趣 哲学 与宗教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 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 《史通》《文史通 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义》 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春秋笔 第六单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 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 《贞观政要》 世”,号称“贞观之治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 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 《朱子语类》 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 化的新动向。 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 《焚书》 天理人 的早期启蒙思潮。 先 第八单 《水经注》《齐民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 术》《九章算术》《伤 论》《营造法式》《农 科技 类著作。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 全书》《本草纲目》《徐 作 客游记》《天工开物》 科技之 第六单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 明清之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 政治 《明夷待访录》 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 用”成为学界思潮。 家国天
唐 唐 代 至 清 代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 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 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 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史通》《文史通 义》 第三单 元 春秋笔 法 史学 唐 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 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 世”,号称“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 第六单 元 家国天 下 政治 学 宋 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 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 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 化的新动向。 《朱子语类》 第七单 元 天理人 欲 哲学 三 明 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 的早期启蒙思潮。 《焚书》 先 秦 至 明 代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 类著作。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 著作。 《水经注》《齐民 要术》《九章算术》《伤 寒论》《营造法式》《农 政全书》《本草纲目》《徐 霞客游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 元 科技之 光 科技 明清之 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 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 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 用”成为学界思潮。 《明夷待访录》 第六单 元 家国天 下 政治 学
第九单 《日知录》《文史 通义》 经世致 第十单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 《人间词话》《红 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 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人境庐诗草》 人文心 思想 四、全书体例 1.题解 对本课所涉及的专题名目、代表论著及其作者、课文的基本情况等作简单的提示,起到提纲挈领的 作用。 2.经典原文 从有关论著中节选约一千字左右的章节,附以较详细的注释,供学生细读,藉以了解本专题最具代 表性的思想论著 3.相关读物 节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其他经典,字数在千字左右,加以简明的注释,供学生在课下扩展阅读。这 些文章,或者与“经典原文”形成对照,引导学生发现某一思想的发展流变:或者是对“经典原文”的有益补充 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
《日知录》《文史 通义》 第九单 元 经世致 用 学术 思想 近 代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 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 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 务。 《人间词话》《红 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 《人境庐诗草》 第十单 元 人文心 声 文学 思想 四、全书体例 1.题解 对本课所涉及的专题名目、代表论著及其作者、课文的基本情况等作简单的提示,起到提纲挈领的 作用。 2.经典原文 从有关论著中节选约一千字左右的章节,附以较详细的注释,供学生细读,藉以了解本专题最具代 表性的思想论著。 3.相关读物 节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其他经典,字数在千字左右,加以简明的注释,供学生在课下扩展阅读。这 些文章,或者与“经典原文”形成对照,引导学生发现某一思想的发展流变;或者是对“经典原文”的有益补充, 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
4.阅读指南 围绕单元专题和经典文章而设计,形式为问答式。或者介绍本专题的概貌,或者介绍所选文化经典 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领略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思想魅力。 5.思考讨论练习 练习的设计主要关照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课文所涉及的重大文化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题的设 计尽可能与必修课所学内容相关联,如在第六单元“思考·讨论练习”第三题: 古代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因进谏而受到贬谪等处分,如屈原、欧阳修、苏轼、韩愈等人都是如 此,请将以前所学过的他们的作品找出来,再温习一遍,也许对古代的君主政治和这些文人的心路历程会 有更深的体会 另一方面,围绕文言文的学习,设计一些文言词汇积累性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了与必修课相衔接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避免选修课与高考完全脱节而使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6.大视野 节选一到两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现当代文化论著,或者阐释经典的现代意义,或者与经典的文化精 神相对比,目的在于增强本教材的时代感,启发同学思考古代经典与当代精神文化的联系 7.知识链接 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及相关资料作扼要的补充说明,有时增加一些古人的轶 闻逸事,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
4.阅读指南 围绕单元专题和经典文章而设计,形式为问答式。或者介绍本专题的概貌,或者介绍所选文化经典 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领略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思想魅力。 5.思考·讨论·练习 练习的设计主要关照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课文所涉及的重大文化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题的设 计尽可能与必修课所学内容相关联,如在第六单元“思考·讨论·练习”第三题: 古代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因进谏而受到贬谪等处分,如屈原、欧阳修、苏轼、韩愈等人都是如 此,请将以前所学过的他们的作品找出来,再温习一遍,也许对古代的君主政治和这些文人的心路历程会 有更深的体会。 另一方面,围绕文言文的学习,设计一些文言词汇积累性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了与必修课相衔接,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避免选修课与高考完全脱节而使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6.大视野 节选一到两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现当代文化论著,或者阐释经典的现代意义,或者与经典的文化精 神相对比,目的在于增强本教材的时代感,启发同学思考古代经典与当代精神文化的联系。 7.知识链接 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及相关资料作扼要的补充说明,有时增加一些古人的轶 闻逸事,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