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教育手记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我折服的见解。我是长期在 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因而不具备宏观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但十多年 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我的教育历程使我对素质教育有着自己 独特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 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的这个理解,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而是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我的思想结晶 不知我这样说是否有拔高自己之嫌: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来自我少年时代所受的关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但更来 源于我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 记得当时就有同事对我调侃道:"你把胡耀邦该操的心都操了! 是的,现在想起来,那时我的"庄严"与"神圣"的确有些幼稚,但我那颗真诚的责任心(后来 成了我的事业心),至今未曾褪色! 但是,就理论素养而言,我当时堪称”一贫如洗",然而我仍然凭着一腔热情便"赤膊上阵"了 一天十几个小时和学生"泡"在一起,真正成了”娃娃头 开始对教育进行一些肤浅的理论思考,是在我出手”教训"欺负我班学生的学生之后的反思 关于那次打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另一本《教育手记》中己有详细记载。我这里想强调的是, 在那些被教育的日子里,我在反省自己错误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寻求理论帮助。 正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定价三毛六分钱的薄薄 的小册子,成了我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我也从此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教育生活中的出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我对打学生这种错误行为的 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对比当时的教育现实和我自己的教育状况,我第一次站在了"人 的高度来关注教育 从教育现实来说,当时的"应试教育"显然远不及现在,但也端倪渐显,并已引起有识之士及 社会各界的忧虑(当时对这一弊端的概括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教育已经明显开 始畸形发展-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学生的大脑就是装分数的容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思 想教育、能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从我的教育现状来看,虽然我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热情,但基本上是把学生仅仅当作被动接受 教育的客体,而未把他们看作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在我的眼中,学 生是作为共性存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人。另外,当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 进行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教育培养,但这些教育只是孤立的"德育”、"智育"、"体育"等等 而没有意识到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互相交融渗透的。 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 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 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李镇西教育手记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我折服的见解。 我是长期在 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因而不具备宏观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但十多年 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我的教育历程使我对素质教育有着自己 独特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 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的这个理解,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而是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我的思想结晶。 不知我这样说是否有拔高自己之嫌: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来自我少年时代所受的关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但更来 源于我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 记得当时就有同事对我调侃道:"你把胡耀邦该操的心都操了!" 是的,现在想起来,那时我的"庄严"与"神圣"的确有些幼稚,但我那颗真诚的责任心(后来 成了我的事业心),至今未曾褪色! 但是,就理论素养而言,我当时堪称"一贫如洗",然而我仍然凭着一腔热情便"赤膊上阵"了: 一天十几个小时和学生"泡"在一起,真正成了"娃娃头"! 开始对教育进行一些肤浅的理论思考,是在我出手"教训"欺负我班学生的学生之后的反思。 关于那次打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另一本《教育手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我这里想强调的是, 在那些被教育的日子里,我在反省自己错误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寻求理论帮助。 正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定价三毛六分钱的薄薄 的小册子,成了我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我也从此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教育生活中的出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我对打学生这种错误行为的 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对比当时的教育现实和我自己的教育状况,我第一次站在了"人" 的高度来关注教育。 从教育现实来说,当时的"应试教育"显然远不及现在,但也端倪渐显,并已引起有识之士及 社会各界的忧虑(当时对这一弊端的概括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教育已经明显开 始畸形发展--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学生的大脑就是装分数的容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思 想教育、能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从我的教育现状来看,虽然我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热情,但基本上是把学生仅仅当作被动接受 教育的客体,而未把他们看作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在我的眼中,学 生是作为共性存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人。另外,当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 进行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教育培养,但这些教育只是孤立的"德育"、"智育"、"体育"等等, 而没有意识到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互相交融渗透的。 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 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 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 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 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 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 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 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 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 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 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说实话,在这之前和之后,我也接触过一些轰动一时的教育理论,但那些高深概念、新潮术 语和什么什么"原则"、什么什么"效应”、什么什么"律"或什么什么"论",让我一看到就顿生 自卑之感,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具备进入教育理论殿堂的智力,于是,不看也罢。 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 《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 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值得顺便一题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5点中就起来写《教育日记》的精 神和做法,也深深影响了我。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 和《教育随笔》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是我第一次有意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其具体做法, 在另外一本书里详尽描述。在这里我只想强调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班的教育实 践是成功的,其标志固然是它符合了许多通常教育评价的"硬指标";但在我的心目中,得意 之点主要在于:我自觉地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 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 的积极因素参与教育… 更重要的是,未来班为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我的教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学生通过生机勃 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发展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他们拥有了自己充实 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通过学生的幸福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通过对未来班的创意、建设和 发展体会到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教育艺术的魅力所在。 1985年除夕,我怀着教育的激情,一气呵成写就我的第一篇教育随笔(不敢妄称"论文")《教 育漫笔》,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北京《班主任》杂志,也算是我的"处女作吧 我当然不能"事后诸葛亮"似的夸耀自己如何如何在十几年前就在搞"素质教育”了,但是,我 最初教育探索的目的,就在于试图纠正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的某些弊端,而且也部分 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确实是事实。 然而,未来班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虽然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继续向前推进 的教育探索,便逐步向我展示了"未来班教育"的缺陷,这就是:重继承,轻创新 我是在对"宁小燕自杀事件的剖析(参见本书《沉重的思考》)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 教育缺陷的:革命传统教育永远是需要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社会主义 德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 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 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 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 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 ……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 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 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 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 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说实话,在这之前和之后,我也接触过一些轰动一时的教育理论,但那些高深概念、新潮术 语和什么什么"原则"、什么什么"效应"、什么什么"律"或什么什么"论",让我一看到就顿生 自卑之感,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具备进入教育理论殿堂的智力,于是,不看也罢。 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 《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 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值得顺便一题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 5 点中就起来写《教育日记》的精 神和做法,也深深影响了我。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 和《教育随笔》。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是我第一次有意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其具体做法, 在另外一本书里详尽描述。在这里我只想强调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班的教育实 践是成功的,其标志固然是它符合了许多通常教育评价的"硬指标";但在我的心目中,得意 之点主要在于:我自觉地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 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 的积极因素参与教育…… 更重要的是,未来班为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我的教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学生通过生机勃 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发展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他们拥有了自己充实 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通过学生的幸福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通过对未来班的创意、建设和 发展体会到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教育艺术的魅力所在。 1985 年除夕,我怀着教育的激情,一气呵成写就我的第一篇教育随笔(不敢妄称"论文")《教 育漫笔》,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北京《班主任》杂志,也算是我的"处女作"吧。 我当然不能"事后诸葛亮"似的夸耀自己如何如何在十几年前就在搞"素质教育"了,但是,我 最初教育探索的目的,就在于试图纠正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的某些弊端,而且也部分 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确实是事实。 然而,未来班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虽然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继续向前推进 的教育探索,便逐步向我展示了"未来班教育"的缺陷,这就是:重继承,轻创新。 我是在对"宁小燕"自杀事件的剖析(参见本书《沉重的思考》)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 教育缺陷的:革命传统教育永远是需要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社会主义 德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
更新内容,那就必然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教育",那么, 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必然碰壁。 我写的长篇通讯《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在1988年7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以 显要位置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更强烈的反响,则是在我内心深处对我自身教育的 犀利剖析 未来班是我至今也最珍爱的教育诗篇,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手段和技巧上,无疑有许多创新 但其教育内容或者说贯穿其中的教育灵魂,却仅仅是力图继承恢复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道德风 尚。在未来班,我和我的学生也的确营造出了《青春万岁》中的那样一种纯真温馨的集体舆 论和班级氛围:但是,我所培养的"郑波"们、"杨蔷云"们(注:郑波、杨蔷云均系《青舂万 岁》的主人公),从我这儿出去后,面对迥异于五六十年代风气的社会现实,肯定会产生” 宁小燕"式的迷茫。这对我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尴尬! 而当时日益汹涌的改革大潮,无疑呼唤着一种既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一方 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也渐渐增多,需要 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 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则应该成 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 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愈挫愈 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等,这 些都是我们传统德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第一声春雷,万里同志在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给我以强烈的心灵撞击:"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 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 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 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 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和人民的公仆。这 样的人才,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 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 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样在这篇讲话中,万里同志尖锐地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 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 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 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 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 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 果 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 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这一时期,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 初探》、《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 学生关心的问题》、《德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以现在的眼光看,发表于1987年到1990年期间的这一系列的文章,观点也许偏激,认识也 许片面,论述也许肤浅,但是,其中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是真诚的,对教育弊端的思考是严肃 的,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热切的。 当然不仅仅是忧虑、思考和期待,我也在实践中改进我的教育方法并更新教育内容
更新内容,那就必然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教育",那么, 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必然碰壁。 我写的长篇通讯《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在 1988 年 7 月 8 日的《中国青年报》以 显要位置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更强烈的反响,则是在我内心深处对我自身教育的 犀利剖析-- 未来班是我至今也最珍爱的教育诗篇,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手段和技巧上,无疑有许多创新, 但其教育内容或者说贯穿其中的教育灵魂,却仅仅是力图继承恢复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道德风 尚。在未来班,我和我的学生也的确营造出了《青春万岁》中的那样一种纯真温馨的集体舆 论和班级氛围;但是,我所培养的"郑波"们、"杨蔷云"们(注:郑波、杨蔷云均系《青春万 岁》的主人公),从我这儿出去后,面对迥异于五六十年代风气的社会现实,肯定会产生" 宁小燕"式的迷茫。这对我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尴尬! 而当时日益汹涌的改革大潮,无疑呼唤着一种既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一方 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也渐渐增多,需要 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 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则应该成 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 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愈挫愈 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等,这 些都是我们传统德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第一声春雷,万里同志在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给我以强烈的心灵撞击:"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 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 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 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 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和人民的公仆。这 样的人才,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 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 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样在这篇讲话中,万里同志尖锐地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 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 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 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 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 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 果 。……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 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这一时期,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 初探》、《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 学生关心的问题》、《德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以现在的眼光看,发表于 1987 年到 1990 年期间的这一系列的文章,观点也许偏激,认识也 许片面,论述也许肤浅,但是,其中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是真诚的,对教育弊端的思考是严肃 的,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热切的。 当然不仅仅是忧虑、思考和期待,我也在实践中改进我的教育方法并更新教育内容--
我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 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我写 下了近20万字的学生心理咨询通信和青春期教育论文,是我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 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过去不同的是,我在注重发挥"集体"对 个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更注重集体中个性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 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我还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 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了研究和剖析。1990年全年的《河南教育》特意为我开辟 了"集体主义教育漫话"专栏,发表了我一系列的相关论文 在班级管理上,我进行了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我大胆破除传统班级管理中的"人治 思想,采用体现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班级"法规″》对班级实行"法治"管理。我的这一探 索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披露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天津教育》为此还专门 展开了讨论和争鸣。即使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我的这一探索是完美无缺的,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都还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是,我所遵循的基本精神-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 更加民主,则已成为我坚定不移的信念。 另外,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在语文教学民主化的摸索方面,在教育个性化 的尝试方面,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我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开始被邀请到省内各地各学校讲学,后来又应邀到天津、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市 汇报交流我的教育改革体会。我在宣传自己教育主张的同时,又得到了许多教育同行及专家 的指导 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 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 1991年初,我从乐山一种调到成都玉林中学,虽然仍然是当班主任和从事语文教学, 但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次调动是我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 由于正式调动不很顺利,我在成都过了两年"单身汉"的日子,然而,我却因此而有更多的业 余时间读书、思考和写作 我重新读了我书架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同时,第一次完整地通读了《论语》、《孟 子》和《庄子》;读了《外国教育史》、《人格心理学导论》:还读了一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 的书,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思想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我试图从更 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思考教育,同时,从更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 教育养料。在这一时期所读的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和叶圣陶的著作。我以前只 是"语录"式地接触过这两位教育家的一些观点;而现在,我相对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 文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说实话,我的阅读远远谈不上是精读,而还只是浮光掠 影地浏览,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两位教育家博大精深而又富于中国气派的教育思想所震撼 了。联系我以前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不禁感叹:这几位教育大师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教 育现实实在是太贴近了!他们所言所论,就仿佛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发出的。换句 话说,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一些教改新"观念",早在几十年前或更早,就被这几位教育家提 出来了! 我以这些理论思考、总结我的教育实践,完成了两本专著的写作:一本是《青春期悄悄话- 致中学生朋友的100封信》(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本是与人合写的《班主任工作指导》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十几家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教育文章 在教育实践方面,我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研究和尝试 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我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 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我写 下了近 20 万字的学生心理咨询通信和青春期教育论文,是我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 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过去不同的是,我在注重发挥"集体"对 个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更注重集体中个性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 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我还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 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了研究和剖析。1990 年全年的《河南教育》特意为我开辟 了"集体主义教育漫话"专栏,发表了我一系列的相关论文。 在班级管理上,我进行了"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我大胆破除传统班级管理中的"人治" 思想,采用体现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班级"法规"》对班级实行"法治"管理。我的这一探 索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披露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天津教育》为此还专门 展开了讨论和争鸣。即使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我的这一探索是完美无缺的,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都还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是,我所遵循的基本精神--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 更加民主,则已成为我坚定不移的信念。 另外,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在语文教学民主化的摸索方面,在教育个性化 的尝试方面,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我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开始被邀请到省内各地各学校讲学,后来又应邀到天津、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市 汇报交流我的教育改革体会。我在宣传自己教育主张的同时,又得到了许多教育同行及专家 的指导。 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 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 1991 年初,我从乐山一种调到成都玉林中学,虽然仍然是当班主任和从事语文教学, 但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次调动是我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 由于正式调动不很顺利,我在成都过了两年"单身汉"的日子,然而,我却因此而有更多的业 余时间读书、思考和写作。 我重新读了我书架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同时,第一次完整地通读了《论语》、《孟 子》和《庄子》;读了《外国教育史》、《人格心理学导论》;还读了一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 的书,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思想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我试图从更 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思考教育,同时,从更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 教育养料。在这一时期所读的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和叶圣陶的著作。我以前只 是"语录"式地接触过这两位教育家的一些观点;而现在,我相对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 文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说实话,我的阅读远远谈不上是精读,而还只是浮光掠 影地浏览,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两位教育家博大精深而又富于中国气派的教育思想所震撼 了。联系我以前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不禁感叹:这几位教育大师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教 育现实实在是太贴近了!他们所言所论,就仿佛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发出的。换句 话说,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一些教改新"观念",早在几十年前或更早,就被这几位教育家提 出来了! 我以这些理论思考、总结我的教育实践,完成了两本专著的写作:一本是《青春期悄悄话-- 致中学生朋友的 100 封信》(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本是与人合写的《班主任工作指导》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十几家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教育文章。 在教育实践方面,我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研究和尝试。 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法治(注意:包括"法制”,但不仅仅是” 法制")精神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 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天地。 我在进行这些探索的时候,脑子里当然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 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理论学习和我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的回顾,使我形成了一个质朴的认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 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也正是有这样一种很质朴的认识,我开始对愈演愈烈的"升学教育”(这是我当时的概括)进 行无情的抨击。在一篇题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学生读写》 1996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 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 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 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 舆论"弹雨",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 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 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 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 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 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 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 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 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 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 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 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竞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 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 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 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 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 马克思常用”人的解放”来说明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这样 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的解放",就谈不上”人的解放”!-正在告别20世纪走 向新世纪、渴望现代化、渴望在世界上彻底扬眉吐气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呼唤这种"解放"! 正是因为我(其实,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多年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热切的呼唤,所以,当我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 轨道上开"时,当我听到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时,是 么的欣喜、多么的激动!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质疑,甚至还有人对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 三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嗤之以鼻
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法治(注意:包括"法制",但不仅仅是" 法制")精神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 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天地。 我在进行这些探索的时候,脑子里当然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 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理论学习和我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的回顾,使我形成了一个质朴的认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 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也正是有这样一种很质朴的认识,我开始对愈演愈烈的"升学教育"(这是我当时的概括)进 行无情的抨击。在一篇题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学生读写》 1996 年第 4 期发表)的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 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 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 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 舆论"弹雨",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 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 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 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 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 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 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 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 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 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 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 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 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 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 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 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 马克思常用"人的解放"来说明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这样 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的解放",就谈不上"人的解放"! --正在告别 20 世纪走 向新世纪、渴望现代化、渴望在世界上彻底扬眉吐气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呼唤这种"解放"! 正是因为我(其实,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多年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热切的呼唤,所以,当我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 轨道上开"时,当我听到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时,是多 么的欣喜、多么的激动!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质疑,甚至还有人对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 三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