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要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学习目标: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成果。授课建议:建议4学时,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务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的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2)知识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课程应知学习目标: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实质内涵。应会具体授课建议:建议14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内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任务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的内容(支撑课程目标2、3)知识要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学习目标: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坚持”内涵及主要内容。授课建议:建议14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务一:课程实践(支撑课程目标2)知识要点:结合课程内容,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商议自拟题目,学生分组课程应知进行社会调查或社会服务。应会具体学习目标:提升大学生学思践悟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要求授课建议:建议16学时,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实验部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考察或社会服务。任课教师负责选题和内容指导、思想引导把关、组织成果汇报展示和成果评阅等。授课教师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师资标准政策;具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知晓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8
8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支撑课程目标 1) 知识要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时代背景及其理 论成果。 授课建议:建议 4 学时,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 任务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的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 1、2) 知识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全面从严治党。 学习目标: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实质内涵。 授课建议:建议 14 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 任务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的内容(支撑课 程目标 2、3) 知识要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 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学习目标: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坚持”内涵及主要 内容。 授课建议:建议 14 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实验部分) 任务一:课程实践(支撑课程目标 2) 知识要点:结合课程内容,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商议自拟题目,学生分组 进行社会调查或社会服务。 学习目标:提升大学生学思践悟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授课建议:建议 16 学时,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考察或社会服务。任课教师负责选题和内容指导、思想 引导把关、组织成果汇报展示和成果评阅等。 师资标准 授课教师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知晓教育规 律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
本课程目前暂没有统编教材。本课程使用教育部2023年统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件。参考书:(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教材选用(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标准(3)《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6)《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本课程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作业(20%)、考勤(20%)、实践(60%)。其中,作业(20%)采用作业评分的方评价与式:考勤(20%)通过考勤、课堂听讲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分组讨论时考核标准的表现等评分:实践(60%)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主要采用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采取闭卷形式。撰写人:崔三常系(教研室)主任:崔三常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时间:2025年5月26日9
9 教材选用 标准 本课程目前暂没有统编教材。本课程使用教育部 2023 年统编《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件。 参考书: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 卷)。 (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3)《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6)《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 评价与 考核标准 本课程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包括作 业(20%)、考勤(20%)、实践(60%)。其中,作业(20%)采用作业评分的方 式;考勤(20%)通过考勤、课堂听讲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分组讨论时 的表现等评分;实践(60%)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主要采用学生分组进行社 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50%,采取闭卷形式。 撰写人:崔三常 系(教研室)主任:崔三常 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 时间:2025 年 5 月 26 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3课程编号030107D开课学期课程性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课程属性3课程学分适用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课程学时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实践学时:8上机学时:0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课程名称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真理观与实践观)。原理3.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一先修课程般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的经济结构。1.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思想道德与法治3.社会主义法治观,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后续课程想概论毕业要求课程目标7801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般知识(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领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课程目标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与毕业102.提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认要求的对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对历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认应关系识能力;提升从历史哲学高度对所学专业价值进行理解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观念,具备社会责任01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正确,思想稳定。10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编号 030107D 开课学期 3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课程学分 3 适用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课程学时 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实践学时:8 上机学时:0 开课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先修课程 课程名称 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真理观与实践观)。 3.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一 般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的经济结构。 思想道德与法治 1.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 3.社会主义法治观,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 后续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概论 课程目标 及与毕业 要求的对 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7 8 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掌握中国近现 代史的一般知识(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领会近代以 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 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0 1 2.提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认 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对历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认 识能力;提升从历史哲学高度对所学专业价值进行理解的 能力。 1 0 3.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观念,具备社会责任 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正确,思想稳定。 0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课程概述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任务一中国近代史部分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1、2、3)知识要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和两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授课建议: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互动沟通,注意不同专业的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课程应知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应会具体内容要求任务二中国现代史部分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1、2、3)知识要点:1.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和深远历史意义。授课建议: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的互动沟通,注意不同专业的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任务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支撑课程目标2、3)知识要点: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热点话题讨论,历史旧址、遗迹、纪念馆等场所的实地考察。也可以通过开展与课程有关的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微电影或微视频大赛、社会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课程相关课程应知的经典著作阅读活动。应会具体学习目标: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内容要求会中去,通过看、听、行、读等去直接感受现实,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中国近现(实验部分)代史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授课建议:5学时,依据教学大纲认真设计和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密切与校内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联系,可联合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任务二:撰写实践教学报告(支撑课程目标3)知识要点:采取PPT、微视频、纸质作业等多种方式撰写实践教学报告:要求11
11 课程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 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 流、本质,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一 中国近代史部分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1、2、3) 知识要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 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和两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推翻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 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授课建议: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 的互动沟通,注意不同专业的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 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任务二 中国现代史部分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1、2、3) 知识要点:1.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和深远历史意义。 授课建议: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实现文本、影像、图片等多种手段 的互动沟通,注意不同专业的区别,因材施教,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教学法、多 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理论思维的训练。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实验部分) 任务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支撑课程目标 2、3) 知识要点: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热点话题讨论,历史旧 址、遗迹、纪念馆等场所的实地考察。也可以通过开展与课程有关的主题演讲、知 识竞赛、微电影或微视频大赛、社会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课程相关 的经典著作阅读活动。 学习目标: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 会中去,通过看、听、行、读等去直接感受现实,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中国近现 代史的发展规律的认识。 授课建议:5 学时,依据教学大纲认真设计和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保证 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密切与校内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联系,可联合开展相应的实践 活动。 任务二:撰写实践教学报告(支撑课程目标 3) 知识要点:采取 PPT、微视频、纸质作业等多种方式撰写实践教学报告;要求
内容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立场观点积极正面: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体现学生个人情况,与国家、社会、行业重大事项和热点相结合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收集、处理调研信息和写作表达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授课建议:3学时。要求学生的实践教学报告主题鲜明,内容正确,意义深刻,积极向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知晓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2.具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师资标准上学历,或上述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4.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课程,教材选用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国家统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标准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ISBN978-7-04-059901-5评分方式考核项目出勤情况(20%)通过考勤评分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通过课堂听讲、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评平时考核评价与(30%)分组讨论时的表现及作业评分成绩(50%)考核标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100通过实践报告评分(50%))期末考核知识应用性试卷(100%)试卷评分(50%)撰写人:魏范京、孙书娟、黄燕玲系(教研室)主任:张宝运时间:2025年5月26日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12
12 内容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立场观点积极正面;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体现学生个人 情况,与国家、社会、行业重大事项和热点相结合 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收集、处理调研信息和写作表达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授课建议:3 学时。要求学生的实践教学报告主题鲜明,内容正确,意义深刻, 积极向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师资标准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知晓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2.具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 上学历,或上述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4.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课程。 教材选用 标准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国家统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年版,ISBN 978-7-04-059901-5 评价与 考核标准 考核项目 评分方式 总 评 成 绩 ( 100 ) 平时考核 (50%) 出勤情况(20%) 通过考勤评分 课 堂 表 现 及 平 时 作 业 (30%) 通过课堂听讲、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分组讨论时的表现及作业评分 第 二 课 堂 实 践 活 动 (50%) 通过实践报告评分 期末考核 (50%) 知识应用性试卷(100%) 试卷评分 撰写人:魏范京、孙书娟、黄燕玲 系(教研室)主任:张宝运 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 时间:2025 年 5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