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根尖挺取根法 C根钳取根法 D翻瓣去骨取根法 E牙挺取根法 67牙拔除术后的医嘱除外是 A拔牙后纱布咬合30分钟取出 B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漱口刷牙 C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 D拔牙后应彻底刮爬创面去除残留牙、骨碎片及肉芽组织 E拔牙后当日宜进软、温食物 68.局麻药物加入血管收缩剂目的,除外是 A.延缓局麻药的吸收 B.缩短局麻药物显效时间 C.减少手术区域出血 D.减少毒性反应 E.延长麻醉时间 69.使用牙挺时除外的是: A.三种力学原理(杆杠、楔、转轴)应交替使用 B.左手应有保护动作 C.牙挺位置不能以邻牙作为支点 D.牙挺放置在近中颊、舌侧牙槽骨为支点 E.牙挺的用力必须有控制 77.男性,35岁,拔除左上第一磨牙5天后出现颊侧区肿胀明显,压痛。肿胀波及眶 下区及颊间隙。检查见拔牙创愈合良好,无炎性肉芽组织,无渗出,血常规wbc12.3×109/L, 中性88%,诊断为拔牙后感染,其最可能产生的原因是: A.拔牙创感染 B.干槽症 C.局部麻醉时感染 D.血运性感染 E.腺源性感染
B 根尖挺取根法 C 根钳取根法 D 翻瓣去骨取根法 E 牙挺取根法 67 牙拔除术后的医嘱除外是 A 拔牙后纱布咬合 30 分钟取出 B 拔牙后 24 小时内不宜漱口刷牙 C 拔牙后 2 小时内不宜进食 D 拔牙后应彻底刮爬创面去除残留牙、骨碎片及肉芽组织 E 拔牙后当日宜进软、温食物 68.局麻药物加入血管收缩剂目的,除外是 A. 延缓局麻药的吸收 B. 缩短局麻药物显效时间 C. 减少手术区域出血 D. 减少毒性反应 E. 延长麻醉时间 69.使用牙挺时除外的是: A. 三种力学原理(杆杠、楔、转轴)应交替使用 B. 左手应有保护动作 C. 牙挺位置不能以邻牙作为支点 D. 牙挺放置在近中颊、舌侧牙槽骨为支点 E. 牙挺的用力必须有控制 77. 男性,35 岁,拔除左上第一磨牙 5 天后出现颊侧区肿胀明显,压痛。肿胀波及眶 下区及颊间隙。检查见拔牙创愈合良好,无炎性肉芽组织,无渗出,血常规 wbc12.3×109/L, 中性 88%,诊断为拔牙后感染,其最可能产生的原因是: A. 拔牙创感染 B. 干槽症 C. 局部麻醉时感染 D. 血运性感染 E. 腺源性感染
78.男性,46岁,某日夜班后第二天即因左下第三磨牙疼痛而就诊,医师建议拔除该 牙。故行左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完毕患者即出现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等表现, 检查四肢厥冷无力,面弱,恶心,呼吸急促,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经放平椅位,松解衣领, 给予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上述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局麻后毒性反应 B.肾上腺素反应 C.过敏反应 D.晕厥反应 E.癔病 79.男性,7岁,因左下前乳牙而拔除,拔除后创面出血不止,缝合打包止血后,缝针 处又渗血不止,检查可见拔牙创表面广泛渗血,实验室检查,除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外,血色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正常,追问病史该患儿以往无出血史,其父母及姐姐均正常,仅 有一位舅舅有易出血史。该患儿出血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友病 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白血病 E.慢性肝炎 例2女性,43岁,因右上颌第二磨牙残根,要求拔除。临床检查引7残根,牙龈无充血, 全身情况无异常,故拟行引7拔除。采用的麻醉是右上牙槽后神经及右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完毕后即刻出现右颊部及右耳颢部的游散性肿胀,临床检查见颧弓上下的软组织明显的 肿胀,无压痛,质地较软,无波动感,张口轻度受限。 (88)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 A.注射区的组织水肿 B.注射区的感染 C.引起翼静脉丛血肿形成 D.注射麻醉药物的量过多 E.刺破腭前动静脉造成血肿 (89)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抗生素治疗
78.男性,46 岁,某日夜班后第二天即因左下第三磨牙疼痛而就诊,医师建议拔除该 牙。故行左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完毕患者即出现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等表现, 检查四肢厥冷无力,面弱,恶心,呼吸急促,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经放平椅位,松解衣领, 给予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上述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 A. 局麻后毒性反应 B. 肾上腺素反应 C. 过敏反应 D. 晕厥反应 E. 癔病 79.男性,7 岁,因左下前乳牙而拔除,拔除后创面出血不止,缝合打包止血后,缝针 处又渗血不止,检查可见拔牙创表面广泛渗血,实验室检查,除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外,血色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正常,追问病史该患儿以往无出血史,其父母及姐姐均正常,仅 有一位舅舅有易出血史。该患儿出血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血友病 C.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白血病 E. 慢性肝炎 例 2 女性,43 岁,因右上颌第二磨牙残根,要求拔除。临床检查|7 残根,牙龈无充血, 全身情况无异常,故拟行|7 拔除。采用的麻醉是右上牙槽后神经及右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完毕后即刻出现右颊部及右耳颞部的游散性肿胀,临床检查见颧弓上下的软组织明显的 肿胀,无压痛,质地较软,无波动感,张口轻度受限。 (88)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注射区的组织水肿 B. 注射区的感染 C. 引起翼静脉丛血肿形成 D. 注射麻醉药物的量过多 E. 刺破腭前动静脉造成血肿 (89)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抗生素治疗
B.局部热敷 C.局部加压包扎 D.不作特殊处理 E.以上都不是 (90).进一步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局部切开引流术 B.局部冷敷,24h,适当用抗生素及止血剂 C.局部热敷,24h,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D.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 E.局部穿刺抽吸术 第五章口腔颌面部炎症 18.眶下间隙感染疼痛的原因是: A.毒素刺激骨膜D.压迫眶下神经 B.局部肌肉活动多E.面部尤为敏感 C.距离中枢神经近 19.嚼肌间隙感染,若未及时引流,最常引起的并发症是: A.败血症D.下颌骨中央型骨髓炎 B.脓毒血症E.下颌骨边缘型骨髓炎 C.下颌升支边缘型骨髓炎 20.急性冠周炎时应主要以: A.全身药物治疗为主D.全身药物结合局部处理为主 B.保持口腔清洁为主E.拔除病灶牙为主 C.局部冲洗上药为主 21.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范围是: A.由双测眼外眦部与颊部正中连线构成 B.由双测眼外眦部到上唇中点连线构成 C.由双测瞳孔到颏部正中连线构成 D.由双测瞳孔连线的中点到双侧口角连线构成 E.由颊部正中到双侧口角的连线构成
B. 局部热敷 C. 局部加压包扎 D. 不作特殊处理 E. 以上都不是 (90).进一步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 局部切开引流术 B. 局部冷敷,24h,适当用抗生素及止血剂 C. 局部热敷,24h,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D. 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 E. 局部穿刺抽吸术 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炎症 18. 眶下间隙感染疼痛的原因是: A.毒素刺激骨膜 D.压迫眶下神经 B.局部肌肉活动多 E.面部尤为敏感 C.距离中枢神经近 19. 嚼肌间隙感染,若未及时引流,最常引起的并发症是: A.败血症 D.下颌骨中央型骨髓炎 B.脓毒血症 E.下颌骨边缘型骨髓炎 C.下颌升支边缘型骨髓炎 20. 急性冠周炎时应主要以: A.全身药物治疗为主 D.全身药物结合局部处理为主 B.保持口腔清洁为主 E.拔除病灶牙为主 C.局部冲洗上药为主 21.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范围是: A.由双测眼外眦部与颊部正中连线构成 B.由双测眼外眦部到上唇中点连线构成 C.由双测瞳孔到颏部正中连线构成 D.由双测瞳孔连线的中点到双侧口角连线构成 E.由颊部正中到双侧口角的连线构成
22.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感染源最多发生于: A.损伤性感染D.腺源性感染 B.血源性感染E.上呼吸道感染 C.牙源性感染 23.颜面部疖痈的病源菌是: A.大肠杆菌D念珠状球菌 B.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E肺炎球菌 C.链球菌 24.位于深层组织的腐败性感染,主要有以下特征,其中哪易向最为关键: A.高热寒战,烦躁不安D面颈部副性水肿及吞咽困难 B.皮下波动感及捻发音E呼吸道梗阻及全身中毒 C.肌肉腐败坏死,皮下组织软化 25.口腔颌面部脓肿形成后治疗的主要措施是: A.大剂量抗生素D.脓肿切开引流和抗生素应用 B.对症治疗E.局部外敷中药 C.激素 4.最易出现腺源性感染的间隙是 A咽旁间隙 B嚼肌间隙 C眶下间隙 D颌下间隙 E舌下间隙 5.舌下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时,应在 A脓肿表面压痛点作切口 B舌下皱襞的外侧作切口 C沿舌下皱襞上作切口 D舌下皱襞的内侧作切口 E颌下离下颌骨边缘2CM处作平行切口 6.引起领面部炎症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 A抗菌素用量不够
22.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感染源最多发生于: A.损伤性感染 D.腺源性感染 B.血源性感染 E.上呼吸道感染 C.牙源性感染 23. 颜面部疖痈的病源菌是: A.大肠杆菌 D 念珠状球菌 B.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 E 肺炎球菌 C.链球菌 24. 位于深层组织的腐败性感染,主要有以下特征,其中哪易向最为关键: A.高热寒战,烦躁不安 D 面颈部副性水肿及吞咽困难 B.皮下波动感及捻发音 E 呼吸道梗阻及全身中毒 C.肌肉腐败坏死,皮下组织软化 25. 口腔颌面部脓肿形成后治疗的主要措施是: A.大剂量抗生素 D.脓肿切开引流和抗生素应用 B.对症治疗 E.局部外敷中药 C.激素 4.最易出现腺源性感染的间隙是 A 咽旁间隙 B 嚼肌间隙 C 眶下间隙 D 颌下间隙 E 舌下间隙 5.舌下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时,应在 A 脓肿表面压痛点作切口 B 舌下皱襞的外侧作切口 C 沿舌下皱襞上作切口 D 舌下皱襞的内侧作切口 E 颌下离下颌骨边缘 2CM 处作平行切口 6.引起颌面部炎症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 A 抗菌素用量不够
B引流不畅 C患者全身抵抗力差 D未清除病灶 E以上都不是 24.男,66岁,下颌角区肿块4cm大小,质中偏软可活动,时有肿大病史,抗炎可好 转,诊断为: A腺淋巴瘤 B混合瘤 C血管瘤继发炎症 D恶性肿瘤 E淋巴结炎 25.一患者右上尖牙疼痛三天,叩诊呈(+),未作抗菌处理,二天后出现眶下区肿胀, 疼痛,鼻唇沟消失。应考虑哪个间隙感染 A颢间隙 B眶下间隙 C颊间隙 D翼颌间隙 E以上都不是 53.冠周炎症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扩散,可在相当于什么部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破溃 成瘘 A第三磨牙颊侧 B第二磨牙颊侧 C第一磨牙颊侧 D尖牙唇侧 E双尖牙颊侧 54.慢性第三磨牙冠周炎出现颊部皮瘘,其瘘管部位应在 A嚼肌后份 B颊部中份 C嚼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 D嚼肌前缘与下颌角下缘以下
B 引流不畅 C 患者全身抵抗力差 D 未清除病灶 E 以上都不是 24.男,66 岁,下颌角区肿块 4cm 大小,质中偏软可活动,时有肿大病史,抗炎可好 转,诊断为: A 腺淋巴瘤 B 混合瘤 C 血管瘤继发炎症 D 恶性肿瘤 E 淋巴结炎 25.一患者右上尖牙疼痛三天,叩诊呈(+〕,未作抗菌处理,二天后出现眶下区肿胀, 疼痛,鼻唇沟消失。应考虑哪个间隙感染 A 颞间隙 B 眶下间隙 C 颊间隙 D 翼颌间隙 E 以上都不是 53.冠周炎症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扩散,可在相当于什么部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破 溃 成瘘 A 第三磨牙颊侧 B 第二磨牙颊侧 C 第一磨牙颊侧 D 尖牙唇侧 E 双尖牙颊侧 54.慢性第三磨牙冠周炎出现颊部皮瘘,其瘘管部位应在 A 嚼肌后份 B 颊部中份 C 嚼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 D 嚼肌前缘与下颌角下缘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