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基础篇 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要求。 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 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 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 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 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高考现代文语段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有时不直接从这方面去设题,但是无论解 答什么问题之前,有了对文章这一“竹”的内在依据的了解,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 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 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 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 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 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见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 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髙考现代文阅 读大致考査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 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 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 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 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 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 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一、基础篇 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要求。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 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 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 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 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 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高考现代文语段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有时不直接从这方面去设题,但是无论解 答什么问题之前,有了对文章这一“竹”的内在依据的了解,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 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 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 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 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 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 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 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 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 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 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 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 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 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 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 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技巧篇 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于快速解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作品的语 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二)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身又常常 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自己去査书、去问 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 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 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 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 的有关之“事”,从而读解出文句的丰富信息。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 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的文字中 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髙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 题 (四)由情及旨地体味 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 感,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把握文章的主旨 也就不容人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得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 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 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 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 考査。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 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三、点拨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 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 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 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 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技巧篇 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于快速解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作品的语 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二)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身又常常 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自己去查书、去问 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 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 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 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 的有关之“事”,从而读解出文句的丰富信息。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 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的文字中; 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 题。 (四)由情及旨地体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 感,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把握文章的主旨 也就不容人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得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 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 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 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 考查。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 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三、点拨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 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 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
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 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髙,征服的冲动较髙。一颗神性的灵 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 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 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 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 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 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 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 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 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 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髙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 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 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 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 要登髙,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 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 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 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 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 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 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 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参考答案 “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 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 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 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 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 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 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 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 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 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 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 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 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 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 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 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 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 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 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 20 个字) 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 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 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 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 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参考答案: “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 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 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参考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 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 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 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晢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 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竺 解析:A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 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D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 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 不当。 参考答案:AD 四、实战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一一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 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 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 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 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 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 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 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 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 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 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 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 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参考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 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 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 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 “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 表 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 ] 解析:A 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 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D 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 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 不当。 参考答案:A D 四、实战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 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 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 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 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 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 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 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 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 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 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 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
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 die()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 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 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 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一一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 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一一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 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 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 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 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一一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 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 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一一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 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 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 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 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 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 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 xiangqian()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 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 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 卷 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 die( )(2) xiangqian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话表述 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5.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 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 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 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 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 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 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 年 7 月 28 日, 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 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 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 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 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 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 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 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 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 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 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 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 xiāngqiàn(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 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 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 卷。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 dié( ) (2) xiāngqiàn ( )( )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 自己的话表述。 3.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5.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