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重力浓缩池 2.重力浓缩池的构造与形式 ①连续式重力浓缩池构造 图8-12有刮泥机及搅动的连续式重力浓缩池 1一中心选泥管:2 中心管进泥管:连续进泥 刮泥机:浓缩污泥用刮泥机缓缓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 垂直搅拌枥:刮泥机上装有垂直搅拌栅,搅拌栅可促进浓缩作用,提高浓 缩效果随着刮泥机转动:周边线速度为1-2mmin, 传动装置:周边传动和中心传动式两种,周边传动(剩余污泥+初沉污泥〉 中心传动(工业废水)。 浓缩池池体:溢流堰:上清液由溢流堰出水 污泥斗:浓缩池的底坡,一般用1/20 ②连续式重力浓缩池的其它形式 多层辐射式浓缩池(适用于土地紧缺的地区): 多斗连续式浓缩池。 ③连续式重力浓缩池的其它形式 3.重力浓缩池的设计与计算 ①浓缩池面积计算 可由柯伊-克里维什理论推导得到的断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8-27) G. v:C:C. ②污泥层高度 H,-O.Ca(p-ps) Ps(P-p.)A ③浓缩池深度
污泥层高度+上清液厚度+超高+池底坡降 4.间歇式重力浓缩池 间歇式重力浓缩池的设计原理同连续式。运行时,应先排除浓缩池中的上 清液,腾出池容,再投入待浓缩的污泥。为此应在浓缩池深度方向的不同高度设上 清液排除管。浓缩时间一般不小于12h。 17.2.3污泥气浮浓缩 1.原理: 在加压情况下,将空气溶解在澄清水中,在浓缩池中降至常压后,所溶解空 气即可变成微小气泡,从汇体中释放出米,大量微小气泡附着在污泥颗粒周围 审污泥颜节比重减小而被猫制上浮,大到浓缩目的。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污泥颗粒比重接近于1的活性污泥 3.工艺流程 根据有无回流水,分为两种类型(图8-16): 无回流水:全部污泥加压气浮: 有回流水:回流水加压气浮 4.设计计算(自己看)》 5.气浮浓缩药剂: 在水中形成易于吸附或俘获空气泡的表面或结构,改变气一液或固一液界面 性质,使其易于相互吸附。 混凝剂:铝盐(改错P351)、铁盐、活性二氧化硅、聚丙烯酰胺(PAM) 表面活性剂: 17.2.4污泥的其它浓缩法 1.离心浓缩法 2.离心筛网浓缩器 3.微孔滤机浓缩法 17.3污泥的厌氧消化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是在有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 物,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污泥中的有机物一般采用厌氧消化法,即在无氧 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气 (或称污泥气、消化气),使污泥得到稳定。所以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也称为污泥生 物稳定过程
17.3.1污泥厌氧消化机理 1.污泥厌氧消化过程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各步骤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影响,每 一个步骤又有不同种类的生物休。其机理有传统的二阶段理论,厌氧消化三阶段 理论是当前较为公认的理论模式。 二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是酸性发酵阶段,有机物在产酸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脂防酸及 其他产物,并合成新细胞: 第二阶段:是甲烷发酵阶段,脂肪酸在专性厌氧菌一产甲烧菌的作用下转化 成CH,和C02。 厌氧消化三阶段理论 三阶段消化理论突出了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并把其独立地划分为一个阶 段。 第一阶段(水解阶段),是在水解与发酵细菌作用下,使溶解性大分子有机 物和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水解 与发酵转化成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及二氧化碳、氢等): 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是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把第一阶段的 产物转化成氢、二氧化碳和乙酸: 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是通过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烧菌的作用,一组把氢和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对乙酸脱羧产生甲烧。 3.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式 ①含氮有机物的厌氧消化反应 CHoN+[n号2+4]o[2+g--君d]cH+4N4 +[登-号+冬+名d]00+能量 ②不含氮有机物的厌氧消化反应通式(即伯兹伟尔一莫拉通式) CH0,+[n-号-多]60一[受+骨]aH+[受8+]o0+能量 17.3.2厌氧消化动力学(根据课本讲解) 17.3.3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因甲烧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反应的控制因索,因此厌氧反应的各项影响因索 也以对甲烧菌的感响因素为准。 1.温度影响 根据甲烷菌对温度影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