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缺点,并总结朗读本诗歌的要领如 语气、语调等。 3、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指导:本诗歌的基本情感是低沉幽怨,朗读时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 四、深入朗读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采取形式丰富的朗读方式,读出诗韵 诗情 五、品读意象解真谛: 1、提问:作者为了能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意境? 明确: 油纸伞。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 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 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 象 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 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易落。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浣溪纱》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也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 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2、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提问: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 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 什
2、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缺点,并总结朗读本诗歌的要领如 语气、语调等。 3、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指导:本诗歌的基本情感是低沉幽怨,朗读时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 沉。 四、深入朗读: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采取形式丰富的朗读方式,读出诗韵 诗情。 五、品读意象解真谛: 1、提问:作者为了能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意境? 明确: 油纸伞。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 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 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 象。 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 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易落。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浣溪纱》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也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 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2、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提问: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 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 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 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 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 “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 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 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 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 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六、重读诗歌,了解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 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 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 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 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歌 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 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音节特色:运用复沓句式、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灵动、变 化而富有生命力。 3、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 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 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附:李璟《浣溪纱》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 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 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 “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 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 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 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 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六、重读诗歌,了解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雨巷》令人叹为 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 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 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 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歌 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 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音节特色:运用复沓句式、词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灵动、变 化而富有生命力。 3、押韵:《雨巷》共 7 节,每节 6 行,每行押“ang”2 到 3 次,如雨巷,悠长, 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 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附:李璟《浣溪纱》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建 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四、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 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 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 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 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 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 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 术魅力。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淅 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年11 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1.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建 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四、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 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 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 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 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 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 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 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 江海宁人。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 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 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 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小结:表现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青荇(xing)斑斓(lan)河畔(pan)长篙(gao)漫溯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一一读懂诗人 细化问题: (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 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 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 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 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 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 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小结:表现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青荇(xìng) 斑斓(lán) 河畔(pàn) 长篙(gāo) 漫溯 (sù)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 细化问题: (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 :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 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 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 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 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 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2)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 物 “金柳”示例: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 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 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 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 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 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 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 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 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 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 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 示例:“不带走一片云彩”一一洒脱。 四、课堂作业:对比赏析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感伤,也充满了 依恋,更让许多东西变得美好。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 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再别康桥》跟它们相比,有哪 些不同? 相关离别诗名句: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 “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 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 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2)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 物。 “金柳”示例: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 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 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 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 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 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 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 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3、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 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 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 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 示例:“不带走一片云彩”——洒脱。 四、课堂作业:对比赏析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感伤,也充满了 依恋,更让许多东西变得美好。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 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再别康桥》跟它们相比,有哪 些不同? 相关离别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