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容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肝胆系 病证)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教学目 的与要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求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重点、 重点: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难点: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5分钟) 教学过 程设计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 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肝胆系 病证) 课时 1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重点、 难点 重点: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5 分钟)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 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
肺、心、肾等脏。(5分钟)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 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 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10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 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 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 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 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归饮 子加减。(20分钟) 1.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复习 2.肝胆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 思考题 3.如何理解肝胆病证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 4.肝胆病证的治疗原则、治法方药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月 参考文献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月 课后记
肺、心、肾等脏。(5 分钟)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 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 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10 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泄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 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 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 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 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归饮 子加减。(20 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肝胆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 3.如何理解肝胆病证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 4.肝胆病证的治疗原则、治法方药。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容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肾系病 证)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教学目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 的与要 求 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 重点、重点: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病理变化,本 虚标实证 难点难点: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5分钟)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 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 教学过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 程设计 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5分钟)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 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 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肾系病 证) 课时 1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 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 重点、 难点 重点: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病理变化,本 虚标实证。 难点: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5 分钟)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 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 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 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5 分钟)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 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 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
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 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10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 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 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 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 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 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 八正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20分钟) 1.肾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复习 2.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 思考题 如何理解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 4.如何理解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月 参考文献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课后记
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 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10 分钟)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 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 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 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 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 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 八正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20 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肾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 3.如何理解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 4.如何理解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 教学目 别。 的与要 求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重点、重点: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辨证要点。 难点 难点: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选方用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3.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重点、 难点 重点: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辨证要点。 难点: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选方用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