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5分钟)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 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 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 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5分钟)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一一咳嗽 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 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 教学过 别。(10分钟) 程设计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宣疏邪祛痰利气:肺虚, 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 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諴。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 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 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 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 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15分钟)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 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5分钟) 1.如何理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复习 2.肺系病证的辨证原则治疗原则。 思考题 3.如何对肺系病证进行寒热虚实的辨证。 4.如何理解肺系病证外感、内伤的互相影响。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月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5 分钟)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 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 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 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5 分钟)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 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 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10 分钟)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 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 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 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 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 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 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15 分钟)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 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5 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2.肺系病证的辨证原则治疗原则。 3.如何对肺系病证进行寒热虚实的辨证。 4.如何理解肺系病证外感、内伤的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容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心系病 证)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教学目 的与要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求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重点、 重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 难点难点:虚实转化错杂、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辨治原则及各 类证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心系病 证) 课时 1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重点、 难点 重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 难点:虚实转化错杂、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辨治原则及各 类证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5分钟)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 与脾、肾、肺互有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 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5分 钟)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 阳亏虚,实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 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 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 教学过凌心、热人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程设计 (5分钟)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 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 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 安神之品。(5分钟)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 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 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 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 ⑧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 加味。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20分钟) 1.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2.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 复习 .心系病证如何辨证。 思考题 4.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 5.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月 参考文献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 月 课后记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5 分钟)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 与脾、肾、肺互有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 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5 分 钟)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 阳亏虚,实证有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 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 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 凌心、热人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5 分钟)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 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 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 安神之品。(5 分钟)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 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 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 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 ⑧通阳泄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 加味。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20 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2.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表现。 3.心系病证如何辨证。 4.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 5.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脾胃病 证)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 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教学目 的与要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 求 肠的病理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重点 重点:脾胃病的主要原因、病理因素、脏腑病机。 难点 难点:辨治原则、虚实标本,脾、胃、肠的病理特点、脾胃病常用 证治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脾胃病 证) 课时 1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 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 肠的病理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 重点、 难点 重点:脾胃病的主要原因、病理因素、脏腑病机。 难点:辨治原则、虚实标本,脾、胃、肠的病理特点、脾胃病常用 证治方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5 分钟)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 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 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5分钟)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 素,列述脾、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一脘腹痛、呕吐、泻利、便 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10分钟) 教学过 程设计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 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 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 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 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阳法,附子 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 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加减。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 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 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⑩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⑩ 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20分钟) 1.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复习 脾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因素、病理表现 思考题 3.脾胃疾病的辨证要点、证候特点、治疗原则及方药。 3.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月 参考文献 4.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月 课后记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5 分钟)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 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 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5 分钟)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 素,列述脾、胃、肠病证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 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10 分钟)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 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 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 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 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阳法,附子 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 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加减。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 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 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⑩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⑩ 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20 分钟) 复习 思考题 1.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 2.脾胃系病证的病因、病理因素、病理表现。 3.脾胃疾病的辨证要点、证候特点、治疗原则及方药。 参考文献 3.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