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授课内 第一章导言 课时 容 教学目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的与要 求 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3.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重点: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难点 难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过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1学时 程设计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1学时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 复习思考 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4.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月 课后记
中医内科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一章 导言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2. 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3.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难点 重点: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难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课 型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1 学时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1 学时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复习思考 题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 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4.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教学目 的与要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求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重点、 重点: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难点难点: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 教学过 程设计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5分钟)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重点、 难点 重点: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难点: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 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5 分钟)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10分钟)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 则的具体应用。(10分钟)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10分钟)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10分 钟)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 制宜三方面。(10分钟)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 佳治疗效果。(10分钟)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 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10分 钟)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 不同要求。(5分钟) 复习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 治原则、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3.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4.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10 分钟)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 则的具体应用。(10 分钟)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10 分钟)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10 分 钟)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 制宜三方面。(10 分钟)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 佳治疗效果。(10 分钟)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 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10 分 钟)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 不同要求。(5 分钟) 复习思考 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 治原则、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参考文献 3.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教学目 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的与要 求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 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 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 药。 重点: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重点、 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 难点难点: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 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各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10分钟)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 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10 分钟)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 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 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 教学过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 程设计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 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 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20分钟) 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 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 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10 分钟)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 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 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 药。 重点、 难点 重点: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 难点: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 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各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10 分钟)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 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10 分钟)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 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 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 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 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 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 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20 分钟) 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 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 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10 分钟)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 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 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