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 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 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 教学过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燥:①温燥, 程设计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 燥,方用杏苏散加减。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0分钟)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5分钟)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 1.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 复习思考 2.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 3.各有其不同4.的发病特点。 5.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月 课后记
教学过 程设计 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 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 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 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燥:①温燥, 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 燥,方用杏苏散加减。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0 分钟)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5 分钟)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 分钟) 复习思考 题 1. 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 2.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 3. 各有其不同 4. 的发病特点。 5. 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 的异同点。 教学目 的与要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 求 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重点 重点: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 难点 难点: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发病机理、其临床特征、相互关系 治法、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 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 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重点、 难点 重点: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 难点: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发病机理、其临床特征、相互关系、 治法、方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 邪致病的病理现象。(15分钟)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 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15分 钟)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 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 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 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 教学过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 程设计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 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汘,颧 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20分钟)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 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 内寒:①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 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加减。 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 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 减。②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 教学过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20分 程设计 钟)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5分钟)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 邪致病的病理现象。(15 分钟)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 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15 分 钟)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 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 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 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 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 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 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 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20 分钟)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 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 减。 内寒:①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 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加减。 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 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教学过 程设计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 减。②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 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20 分 钟)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5 分钟)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 分钟)
1.内生五气的概念。 复习 2.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思考题 3.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 4.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月 参考文献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 月 课后记
复习 思考题 1.内生五气的概念。 2.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3.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 4.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容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肺系病 证)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 特点。 教学目 的与要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求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重点、 重点: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难点难点: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辨治原则和具体证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肺系病 证) 课时 1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 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重点、 难点 重点: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难点: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辨治原则和具体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