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 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 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 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 (4)不私于物 私 (5)今则不然 然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乙】文段中, 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用原文语句填空) 1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 的意思。 【答案】 13.(1)这里表示原因(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 14.(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②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15.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16.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解析】 【13题详解】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 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 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 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_________ (3)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__________ (4)不私.于物 私:__________ (5)今则不然. 然:__________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 【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 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16. 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 的意思。 【答案】 13. (1)这里表示原因 (2)感到痛心、遗憾 (3)希望 (4)用私情 (5)这样 14. (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15.汉室之隆 立身成败 16. 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解析】 【13 题详解】
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结合句子的含义理解词语即可。 【14题详解】 考査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1)悉:全。(2)亲爱:亲近重用。 【15题详解】 考查文本内容理解。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轻亵小人, 礼重君子。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16题详解】 考査词语的含义。“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善就是美德。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 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 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 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君子立身为人,成败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 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现在却恰恰相 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太近就看不到 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湖南省衡阳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古文阅读(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结合句子的含义理解词语即可。 【14 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1)悉:全。(2)亲爱:亲近重用。 【15 题详解】 考查文本内容理解。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轻亵小人, 礼重君子。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16 题详解】 考查词语的含义。“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善就是美德。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参考译文】[中国~@*教#育出&版网]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 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 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 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君子立身为人,成败 的 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 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现在却恰恰相 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太近就看不到 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湖南省衡阳市 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古文阅读(12 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战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 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 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11.D12.B 13.(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2)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战 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 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 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 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5.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11. D 12. B 13. (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2)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
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14.B 15.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 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参与/夹杂:B.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 D.所以/所以。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 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査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 (1)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 (2)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 【14题详解】 B.有误。“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 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 才能。 【15题详解】 考査对全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 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 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年连云港市语文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14. B 15.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 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参与/夹杂;B. 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 D.所以/所以。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 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 有: (1) 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 (2)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 【14 题详解】 B.有误。“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 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 才能。 【15 题详解】 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 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 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 年连云港市语文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属致也将军意枉驾顾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9.解释下面加点词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 见刘备? 9.(1)亲身、亲自(2)器重、看重(3)往、到、拜访、访问(4)衡量、估计、 推测、考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 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www.z&^zs#tep.c*o~m] 9. 解释下面加点 的 词。 (1)躬.耕于南阳______ (2)先主器.之______ (3)先主遂诣.亮_____ (4)孤不度.德量力______ 10.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 人 可 就 见 不 可 屈 致 也 将 军 宜 枉 驾 顾 之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 见刘备? 【答案】 9.(1)亲身、亲自 (2)器重、看重 (3)往、到、拜访、访问 (4)衡量、估计、 推测、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