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检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 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 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 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 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 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 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 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 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 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 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 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 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 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 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 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 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 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
舒城县 2017-2018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 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 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 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 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 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 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 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 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 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 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 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 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 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 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 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 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 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 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
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 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 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 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 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岀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 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 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 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 末年的刘向辑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 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 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 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 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 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 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 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 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 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 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1. 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 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 “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 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 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D. “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 末年的刘向辑录。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 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 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 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 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 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 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 这也并不为过。 B. 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 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 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 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答案】1.B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错误,楚辞有时使用四言体。文章第五段“屈原《九 章》中《菊颂》全用四言句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 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 项过于绝对,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这大约类似古希腊史诗的‘吟唱方式’并非古籍记载,而是今人推测 选项混淆范围 3.试题分析:“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错,原文最后一句“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 人屈原的创造。”选项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 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 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喷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 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C. 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 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 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 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错误,楚辞有时使用四言体。文章第五段“屈原《九 章》中《菊颂》全用四言句。”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 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 B 项过于绝对,混淆范围。 2. 试题分析:“这大约类似古希腊史诗的‘吟唱方式’并非古籍记载,而是今人推测。”, 选项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错,原文最后一句“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 人屈原的创造。”选项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 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 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 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 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 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 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 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 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 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 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 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 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 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 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 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昽,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 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 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 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 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 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 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 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 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 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 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 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 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 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 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 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 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 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 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 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 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 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 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 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 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
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 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 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 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 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 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 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 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D.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 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5.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4.C5.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 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 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6.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 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 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 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
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 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 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 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 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 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 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 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D.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 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5.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4. C 5. 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 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 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6. 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 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 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 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