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2015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5.3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泥淖(no)勖(x)勉亘(geng)古毋庸置喙(hui) B.蹙眉(ci)饮啜(chuo)关卡(qia)汗流浃(ja)背 C.豢(huan)养龋(q)齿秸(j1)秆沆(hing)瀣一气 D.米粥(zhou)鱼鳔(piao)撒手锏(sa)车载斗量(za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两千多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大地相互浸润、滋养,相克相生,共进 共荣,汇聚成中华文化的主体,铸就了人类文化交融史上的奇葩。 B.从发韧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 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C.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的冷气机都只能再循环卧房的空气,因此如果冷气机 整晚开着,会导致房内的二氧化碳量高出可接受量,令人患上病态建筑综合症 D.时间的重量往往凝聚在史诗的叙述中,它所启迪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无数代 人的心志,并且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叔原本已经答应女儿,这个周末带她去公园里玩。结果周末临时有事, 作为爸爸的他觉得自己失言,挺对不起女儿的。 B.当1215年约翰王在与贵族的冲突中失利并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以后,英 国从此便确立了“国王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既而开创了该国的自由传统。 C.三伏天火辣辣的阳光丝毫没有秋天的凉意,战士们借助这七月流火的天气, 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爆发力、耐力和作风纪律训练 D.如果说石虎早年画作还能看得到模仿的痕迹,现在他完全师心自用。特别是 近年佳作,创意迭出,灵心四射,妙趣横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 不要浪费。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B.大约两三年前,雾霾、PM2.5这些词语对老百姓还是新鲜词,而现在防霾、 抗霾已经成了年度热词,“雾霾改变生活,防霾不能放松”,已成为雾霾严重地 区人们的共识 C.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 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中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还可以 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D.乡镇公务员虽然在基层工作,和农民打交道,但是他们往往都选择在县城买 房、安家,调动工作回县城是许多乡镇公务员内心深处的“希冀”。 5.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包括病死猪、艾滋病拆迁队等事件,它们既反映了伦理的问题,也反映了制度、 法律不完善的问题。 ②要重建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信仰,要从制度入手。 ③政府层面不需要采取某种具体措施,而要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治社 会,社会才会滋生伦理道德
浙江省舟山市 2015 届高三 3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5.3 满分:150 分 -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泥淖(nào) 勖(xù)勉 亘(gèng)古 毋庸置喙(huì) B.蹙眉(cù) 饮啜(chuò) 关卡(qiǎ) 汗流浃(jiā)背 C.豢(huàn)养 龋(qǔ)齿 秸(jí)秆 沆(hàng)瀣一气 D.米粥(zhōu) 鱼鳔(piáo) 撒手锏(sā) 车载斗量(zài)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两千多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大地相互浸润、滋养,相克相生,共进 共荣,汇聚成中华文化的主体,铸就了人类文化交融史上的奇葩。 B.从发韧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 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C.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的冷气机都只能再循环卧房的空气,因此如果冷气机 一整晚开着,会导致房内的二氧化碳量高出可接受量,令人患上病态建筑综合症。 D.时间的重量往往凝聚在史诗的叙述中,它所启迪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无数代 人的心志,并且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叔叔原本已经答应女儿,这个周末带她去公园里玩。结果周末临时有事, 作为爸爸的他觉得自己失言,挺对不起女儿的。 B. 当 1215 年约翰王在与贵族的冲突中失利并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以后,英 国从此便确立了“国王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既而开创了该国的自由传统。 C. 三伏天火辣辣的阳光丝毫没有秋天的凉意,战士们借助这七月流火的天气, 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爆发力、耐力和作风纪律训练。 D. 如果说石虎早年画作还能看得到模仿的痕迹,现在他完全师心自用。特别是 近年佳作,创意迭出,灵心四射,妙趣横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最近,烟台大学 7 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 不要浪费。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B. 大约两三年前,雾霾、PM2.5 这些词语对老百姓还是新鲜词,而现在防霾、 抗霾已经成了年度热词,“雾霾改变生活,防霾不能放松”,已成为雾霾严重地 区人们的共识。 C. 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 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中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还可以 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D. 乡镇公务员虽然在基层工作,和农民打交道,但是他们往往都选择在县城买 房、安家,调动工作回县城是许多乡镇公务员内心深处的“希冀”。 5. 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包括病死猪、艾滋病拆迁队等事件,它们既反映了伦理的问题,也反映了制度、 法律不完善的问题。 ②要重建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信仰,要从制度入手。 ③政府层面不需要采取某种具体措施,而要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治社 会,社会才会滋生伦理道德
④好的制度会激发人心的善。但恶法不仅会抑制人性之善,反而会释放人性中的 幽暗。 ⑤我们不能孤立地讨论伦理问题,首先得检讨制度,看制度是否存有改进的空间。 ⑥因为人心具有神魔二元性,扬善抑恶或抑善扬恶,制度是关键所在 A.②③⑤④⑥①B.③⑤④⑥①②C.②④①⑤⑥③D.③②⑤①④⑥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以下待选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两个你熟悉的作品,分别 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要求能表现该作品的写作特色或揭示其主题。(2分) 示例:《边城》:一幅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画卷 待选:《水浒传》《红楼梦》《巴黎圣母院》 (1)《》 (2)《》 7.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15个。(3分) 手机屏幕看起来光鲜漂亮,实际暗藏各种病菌。不过,人们不用太过担心。康宁 公司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息电子产品博览会上展出了世界首块“抗 菌玻璃”,可以杀死99.9%的细菌。 大猩猩玻璃是康宁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机和电脑屏幕。这种 新型抗菌大猩猩玻璃的秘密在于银离子。银离子具有生物活性,可以杀死接触到 的绝大部分细菌。它对人类安全,毒性很低。与当前的抗菌喷雾不同,银离子于 玻璃结合后不会失效,即使反复擦拭也无法去除 8.现代社会中“拆字”成为一种有趣的游戏。它利用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 打乱字体结构进行重组,从而产生新意。更有趣的是,拆字还可以利用来写对联 请仿照例句,选出新的汉字,拟写一幅下联。(4分 例:上联:蚕为天下虫下联:鸿是江边鸟 上联:闲看门中木 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文辞表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注的主题。孔子的《论语》曾经指出:“修辞 立其诚”。文辞的修饰即属现今的文学形式问题。另一些时候,古代思想家使用 的概念是“文”,古代思想家反复阐述的一个强大主题即是,避免过于炫目的文 采扰乱人们的心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来,这种观念始终是否定文学形式的 思想资源。 不言而喻,这种观念与诗人热衷的语言推敲存在矛盾。诗来自语言的千锤百炼, 诗人以雕琢语言为生。然而,相当多的时候,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披上 副伪装。“极炼如不炼”是中国诗学的一个特殊观点。批评家不反对诗人沉湎 于语言炼丹术,他们强调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成熟的语言修饰必须抹 消一切斧凿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倡导的自然天成无疑更多地赢得 了推崇 当然,诗人不可能彻底放弃文采。文采遭遇的理论对手时常是“道”。文章诗赋 曾经被古人喻为“雕虫小技”,所谓“壮夫不为也”。许多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 采的强大诱惑,“作文害道”是道学家发出的严厉警告。另一种观点似乎缓和 些。一些批评家觉得,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琢磨文采,一个强大的主体可以轻而 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韩愈的“气盛言宜”包含了不容置疑的主体自信
④好的制度会激发人心的善。但恶法不仅会抑制人性之善,反而会释放人性中的 幽暗。 ⑤我们不能孤立地讨论伦理问题,首先得检讨制度,看制度是否存有改进的空间。 ⑥因为人心具有神魔二元性,扬善抑恶或抑善扬恶,制度是关键所在。 A.②③⑤④⑥① B.③⑤④⑥①② C.②④①⑤⑥③ D.③②⑤①④⑥ 6.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以下待选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两个你熟悉的作品,分别 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要求能表现该作品的写作特色或揭示其主题。(2 分) 示例:《边城》:一幅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画卷。 待选:《水浒传》《红楼梦》《巴黎圣母院》 ⑴《 》: ⑵《 》: 7.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 15 个。(3 分) 手机屏幕看起来光鲜漂亮,实际暗藏各种病菌。不过,人们不用太过担心。康宁 公司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息电子产品博览会上展出了世界首块“抗 菌玻璃”,可以杀死 99.9%的细菌。 大猩猩玻璃是康宁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机和电脑屏幕。这种 新型抗菌大猩猩玻璃的秘密在于银离子。银离子具有生物活性,可以杀死接触到 的绝大部分细菌。它对人类安全,毒性很低。与当前的抗菌喷雾不同,银离子于 玻璃结合后不会失效,即使反复擦拭也无法去除。 8.现代社会中“拆字”成为一种有趣的游戏。它利用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 打乱字体结构进行重组,从而产生新意。更有趣的是,拆字还可以利用来写对联。 请仿照例句,选出新的汉字,拟写一幅下联。(4 分) 例:上联:蚕为天下虫 下联:鸿是江边鸟 上联:闲看门中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9 分) 文辞表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注的主题。孔子的《论语》曾经指出:“修辞 立其诚”。文辞的修饰即属现今的文学形式问题。另一些时候,古代思想家使用 的概念是“文”,古代思想家反复阐述的一个强大主题即是,避免过于炫目的文 采扰乱人们的心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来,这种观念始终是否定文学形式的 思想资源。 不言而喻,这种观念与诗人热衷的语言推敲存在矛盾。诗来自语言的千锤百炼, 诗人以雕琢语言为生。然而,相当多的时候,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披上 一副伪装。“极炼如不炼”是中国诗学的一个特殊观点。批评家不反对诗人沉湎 于语言炼丹术,他们强调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成熟的语言修饰必须抹 消一切斧凿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倡导的自然天成无疑更多地赢得 了推崇。 当然,诗人不可能彻底放弃文采。文采遭遇的理论对手时常是“道”。文章诗赋 曾经被古人喻为“雕虫小技”,所谓“壮夫不为也”。许多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 采的强大诱惑,“作文害道”是道学家发出的严厉警告。另一种观点似乎缓和一 些。一些批评家觉得,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琢磨文采,一个强大的主体可以轻而 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韩愈的“气盛言宜”包含了不容置疑的主体自信
“气盛言宜”的命题表明,一个充沛的内心不仅思如泉涌,而且雄辩滔滔一一语 言无疑是主体驱使的工具。 不论真理之源是“道”或者“气”,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犹如一副等 待内容的躯壳,自身无法产生意义。现今看来,“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犹如“气 盛言宜”命题的现代翻版,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最为适合充当这种语言观念的表演 舞台。 在浪漫主义诗人看来,当一个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的时候,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 学形式而苦恼。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远比浪漫主义走得更远。他提出 的命题具有惊世骇俗的风格:“艺术即直觉”。直觉是心灵赋予物质材料的形式 克罗齐承认直觉形式必须诉诸固定的符号,他形象地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外 射”。尽管如此,克罗齐对于各种固定符号不屑一顾。不管浪漫主义与克罗齐存 在多少差异,对于二者共享的主体信念和“表现论”的语言观念说来,文学形式 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论题之下力图用艺术的名义聚焦主体与语言之间 对接的领域。苏珊·朗格的结论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换言之, 艺术标志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理想的平衡和互证。不存在没有形式的情感,恰 如不存在没有情感的形式。 (摘自南帆《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见《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9.下列各项有关“气盛言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盛言宜”的命题是说没有必要勤奋地琢磨文辞(文学形式),一个强大 的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B.“气盛言宜”和“极炼如不炼”一样,都讲到了文辞(文学形式)问题,都 认为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C.“气盛言宜”中的“气”与“作文害道”中的“道”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 是相对于文辞(文学形式)的内容。 D.“气盛言宜”和“艺术即直觉”一样,对于它们来说,文辞(文学形式)自 身无法产生意义,或者说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思想家轻视文学形式,他们反复阐述过分的文采会扰乱人们的心智,这 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形式的看法 B.批评家对于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是不反对的,只要 字斟句酌造就的佳句没有雕琢痕迹,如自然天成。 C.“作文害道”和“气盛言宜”是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而发出的 严厉警告,只是前者比后者缓和 D.当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时,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学形式苦恼,这种文学主张 最为适合充当“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的表演舞台 11.“郊寒岛瘦”是文学评论家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诗风的评价,“寒”指语 言清寒枯槁,“瘦”指 语言孤峭瘦硬。结合文本观点,这种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 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吃得又少,又乖巧。”所以,一只 非得卖二十块钱不可
“气盛言宜”的命题表明,一个充沛的内心不仅思如泉涌,而且雄辩滔滔——语 言无疑是主体驱使的工具。 不论真理之源是“道”或者“气”,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犹如一副等 待内容的躯壳,自身无法产生意义。现今看来,“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犹如“气 盛言宜”命题的现代翻版,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最为适合充当这种语言观念的表演 舞台。 在浪漫主义诗人看来,当一个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的时候,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 学形式而苦恼。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远比浪漫主义走得更远。他提出 的命题具有惊世骇俗的风格:“艺术即直觉”。直觉是心灵赋予物质材料的形式。 克罗齐承认直觉形式必须诉诸固定的符号,他形象地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外 射”。尽管如此,克罗齐对于各种固定符号不屑一顾。不管浪漫主义与克罗齐存 在多少差异,对于二者共享的主体信念和“表现论”的语言观念说来,文学形式 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论题之下力图用艺术的名义聚焦主体与语言之间 对接的领域。苏珊•朗格的结论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换言之, 艺术标志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理想的平衡和互证。不存在没有形式的情感,恰 如不存在没有情感的形式。 (摘自南帆《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见《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9. 下列各项有关“气盛言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盛言宜”的命题是说没有必要勤奋地琢磨文辞(文学形式),一个强大 的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B. “气盛言宜”和“极炼如不炼”一样,都讲到了文辞(文学形式)问题,都 认为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C. “气盛言宜”中的“气”与“作文害道”中的“道”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 是相对于文辞(文学形式)的内容。 D. “气盛言宜”和“艺术即直觉”一样,对于它们来说,文辞(文学形式)自 身无法产生意义,或者说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思想家轻视文学形式,他们反复阐述过分的文采会扰乱人们的心智,这 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形式的看法。 B. 批评家对于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是不反对的,只要 字斟句酌造就的佳句没有雕琢痕迹,如自然天成。 C. “作文害道”和“气盛言宜”是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而发出的 严厉警告,只是前者比后者缓和一些。 D. 当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时,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学形式苦恼,这种文学主张 最为适合充当“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的表演舞台。 11.“郊寒岛瘦”是文学评论家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诗风的评价,“寒”指语 言清寒枯槁,“瘦”指 语言孤峭瘦硬。结合文本观点,这种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 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吃得又少,又乖巧。”所以,一只 非得卖二十块钱不可
结果,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到了好几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 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 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晩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 就吃什么,毫不含糊。到 居然连肉也吃,兔子还吃肉?真是没听说过兔子 还能吃囱……后来,果然证实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们才吃了一次肉,就给吃 只要我从乌鲁木齐回来,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的。乌鲁木齐那么大,什么东西 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但是买回家的东西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想想看,家里 人都需要些什么呢?妈妈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家里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头毛驴,进 山驮东西方便。可那个………我万一办不到 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里待 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 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被子太薄 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 丝不苟,还是冷。 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啊?”我说:“不需要,一切都 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 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她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洗了,烧旺炉子烘干 再用柳条儿抽打着弹松、扯匀,细细缝了纱布,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然后 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往乌鲁木齐。 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每次回家的前一天,总在超市里转啊,转啊。转到“中 老年专柜”,看到麦片,就买回去了。我回到家,说:“这是麦片。”她们都很 高兴的样子,因为只听说过,从没吃过。我也没吃过,但还是想当然地煮了一大 锅。先给外婆盛一碗,她笑眯眯喝了一口,然后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 然后,就死活也不肯喝第三口了 我还买过咸烧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颜色真好看,和童年记忆里的 模一样。外婆看了也很髙兴,我在厨房忙碌着热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台 边,兴致很高地说了好多话,大都是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还很勤快地早早就 把筷子摆到了桌子上,一人位置前放一双。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 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 不是过去喜爱过的那种,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更重要 的是,这意味着一些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再有了。外婆九十多岁 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间里 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 着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 “吃饱没有,饿不饿?”一一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 样。天色渐渐暗下来,又是一天过去了 我从乌鲁木齐回到家,总是拖着天大的一只编织袋。然后一件一件从里面往外面 掏东西一一这是给外婆的,那是给妈妈的,还有给叔叔的、妹妹的。灯光很暗 所有的眼睛很亮。我突然想起,当我还拖着这只编织袋走在乌鲁木齐积着冰雪的 街道上时,筋疲力尽,手指头被带子勒得生疼。迎面而来的人一个也不认识。 又想起我拖着编织袋,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 回家的路真是漫长。夜班车坏了又坏,凌晨时分停在戈壁滩上一家孤零零的
结果,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到了好几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 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 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 就吃什么,毫不含糊。到了后来居然连肉也吃,兔子还吃肉?真是没听说过兔子 还能吃肉……后来,果然证实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们才吃了一次肉,就给吃 死了。 只要我从乌鲁木齐回来,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的。乌鲁木齐那么大,什么东西 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但是买回家的东西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想想看,家里 人都需要些什么呢?妈妈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家里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头毛驴,进 山驮东西方便。可那个……我万一办不到。 我在乌鲁木齐打工,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那个城市里待 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 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被子太薄 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一 丝不苟,还是冷。 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啊?”我说:“不需要,一切都 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我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 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她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洗了,烧旺炉子烘干, 再用柳条儿抽打着弹松、扯匀,细细缝了纱布,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然后 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往乌鲁木齐。 我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每次回家的前一天,总在超市里转啊,转啊。转到“中 老年专柜”,看到麦片,就买回去了。我回到家,说:“这是麦片。”她们都很 高兴的样子,因为只听说过,从没吃过。我也没吃过,但还是想当然地煮了一大 锅。先给外婆盛一碗,她笑眯眯喝了一口,然后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 然后,就死活也不肯喝第三口了。 我还买过咸烧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颜色真好看,和童年记忆里的 一模一样。外婆看了也很高兴,我在厨房忙碌着热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台 边,兴致很高地说了好多话,大都是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还很勤快地早早就 把筷子摆到了桌子上,一人位置前放一双。等咸烧白蒸好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 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 不是过去喜爱过的那种,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更重要 的是,这意味着一些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再有了。外婆九十多岁了, 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间里 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 着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 “吃饱没有,饿不饿?”——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一 样。天色渐渐暗下来,又是一天过去了。 我从乌鲁木齐回到家,总是拖着天大的一只编织袋。然后一件一件从里面往外面 掏东西——这是给外婆的,那是给妈妈的,还有给叔叔的、妹妹的。灯光很暗, 所有的眼睛很亮。我突然想起,当我还拖着这只编织袋走在乌鲁木齐积着冰雪的 街道上时,筋疲力尽,手指头被带子勒得生疼。迎面而来的人一个也不认识。 又想起我拖着编织袋,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 回家的路真是漫长。夜班车坏了又坏,凌晨时分停在戈壁滩上一家孤零零的
小饭馆门口。我坐在冰冷的车厢里(那时候卧铺车不多)冻醒了好几次,最后 次终于决定下车。我抱着笼子,走进饭店烤火。一个客人也没有,条桌和长凳都 空空荡荡,天线锅信号不稳定,电视机播放着遥远模糊的内容。胖胖的维族老板 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一块白菜帮子。同样胖胖的 老板也出来了,大家坐在一起边烤火边看兔子,看它慢条斯理地啃啊啃啊。我说: “这是袖珍兔,永远长不大的,只能长这么大。”胖老板就说:“啊呀,真的这 么一点点?那太亏了嘛,养几年还不够一盘子菜。”看我们都笑了起来,他便又 夸张地重复一遍:“你们看啊,这么一点点,真的不够一盘子菜。”那时我远在 回家的路上,却已经感觉到家才有的温暖 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晕车,便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上,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脊 背坐着。又怕它会突然死去,便不时地伸手进去抚摸它。路边的树木在车灯的照 耀下,向路心整齐地弯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 像一个洞穴。后来东方的天渐渐有些亮了,我想着到家时会有的情景,终于歪倒 在引擎盖子上睡着了。如此漫长的归途。 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 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 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本文有删改) 12.分析文章第2段画线句的语言风格。(2分) 13.简析下列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外婆九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2)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像一个洞穴。 14.文章后半段为什么要写“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4分) 15.文中多次提到作者在乌鲁木齐的生活,有什么作用?(6分 16.概括文章的主题。(4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蚕说 (宋)宋庠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泉 是司,惟服勤组紉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 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恩,余 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 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 鸣机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 谓殚其力矣 “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 将尔忘力于我耶?” 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 食肉;未知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 之俦,相忘于生生之域;蠢然无见豢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 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蕃我以术,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幼者不寒,老者 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
小饭馆门口。我坐在冰冷的车厢里(那时候卧铺车不多)冻醒了好几次,最后一 次终于决定下车。我抱着笼子,走进饭店烤火。一个客人也没有,条桌和长凳都 空空荡荡,天线锅信号不稳定,电视机播放着遥远模糊的内容。胖胖的维族老板 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一块白菜帮子。同样胖胖的 老板也出来了,大家坐在一起边烤火边看兔子,看它慢条斯理地啃啊啃啊。我说: “这是袖珍兔,永远长不大的,只能长这么大。”胖老板就说:“啊呀,真的这 么一点点?那太亏了嘛,养几年还不够一盘子菜。”看我们都笑了起来,他便又 夸张地重复一遍:“你们看啊,这么一点点,真的不够一盘子菜。”那时我远在 回家的路上,却已经感觉到家才有的温暖。 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晕车,便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上,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脊 背坐着。又怕它会突然死去,便不时地伸手进去抚摸它。路边的树木在车灯的照 耀下,向路心整齐地弯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 像一个洞穴。后来东方的天渐渐有些亮了,我想着到家时会有的情景,终于歪倒 在引擎盖子上睡着了。如此漫长的归途。 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 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 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本文有删改) 12.分析文章第 2 段画线句的语言风格。(2 分) 13.简析下列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 分) (1)外婆九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 (2)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深沉,像一个洞穴。 14.文章后半段为什么要写“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4 分) 15.文中多次提到作者在乌鲁木齐的生活,有什么作用?(6 分) 16.概括文章的主题。(4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9 分) 蚕说 (宋)宋庠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枲① 是司,惟服勤组紃②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 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慁③,余 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 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 鸣机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 谓殚其力矣!” “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 将尔忘力于我耶?” 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 食肉;未知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 之俦,相忘于生生之域;蠢然无见豢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 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蕃我以术,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幼者不寒,老者 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