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哥伦布、印第安人和人类的进步19 们大约有近两千种不同的语言,当地居民有着高超的农业 种植技术,他们会种玉米,而这些作物不经人工种植培育, 收割去皮,是不会自然生长出来并供人们食用的。他们聪 颖的才智使他们学会了栽培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莱的技 术,例如:花生、可可、烟草、橡胶等等。 正是依靠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 农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印第安人的衣业生产也在不断地发 展着进步着。 在许多印第安人部落还保持着在野外采集食物和游猎 的原始公社生活的同时,另外一些部落的人已经开始择地 而居了。在他们定居的地方,有充足的食物,人口稠密,男 女分工日益细致,还要把剩余的食物进贡给首领或用来祭 祀。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来从事艺术、社会活动和修建房 屋。 从阿迪朗达克到大湖,即今天的宾夕法尼业和上纽约 之间的地区,居住着势力最为强大的来自东北力的部 落一易洛魁人。在易洛魁人的村庄里,土地归部落公有,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狩猎,收获的东西大伙儿平分。 妇女在易洛魁人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她们普遍 受到尊敬,因为男子常出猎在外,她们掌管着收获庄稼以及 村庄的公共事务。 正如加利·B·纳什在他对美国早期人民进行深入研究 的成果《红白黑》一书中提到的那样:“这里的权力是男女共 享,而欧洲社会那种男尊女卑、男性统治社会的思想在这里 被嗤之以鼻。” 易洛魁人的儿童在接受本部落的文化照陶,逐步养成 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他们也被教导要具有独立精
20美国人民的历史 神,不屈服于权势。 所有这些,都同山第一批殖民者带来的欧洲人的价值 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那是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一 个受到神权统治、政府统治、男性统治的世界。加利·B·纳 什对易洛魁人的文化作了这样的描述: 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在伍得兰的东北部地区一一 易洛魁人的居住地上,看不到什么法律规则,这里没有 警察,没有法官,没有陪审团,更没有什么法庭和监狱。 而在欧洲,这一整套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这 里,人们的行为确实是受到严格的约束,遵守一些约定 俗成的习俗。尽管他们以享有高度的个人自治为荣,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孰是孰非作出严格的评判…如 果有谁偷了别人的食物,或是在战争中临阵退缩的话, 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为他深感羞耻,他会被从公共生活 中驱逐出去,直到他以行动来赎清自己的罪贵,直到人 们都认可他确已改邪归正为止。 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易洛魁人独有的,其他许多印第安 部落也是如此。 因此,哥伦布及其后继者们所来到的并不是什么蛮荒 之地,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这里有些地方人口虽同欧洲 -样众多,但其文化构成却更纷繁复杂。人们以比欧洲人 更平等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在这里,男人、女人、儿童和大 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或许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更显得和 谐。 他们虽不懂得使用语言文字,但他们却将他们的法律、 文化和历史铭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以一种比欧洲人更加 复杂的语言将其代代传承下去,而与这些复杂的口头语言
第…章哥伦布、印第安人和人类的进步21 相伴随的是载歌载舞以及各种庆典活动,他们更关注人性 的进步、意志的磨练,更强调独立自主与灵活应变,既热情 奔放又克制有节,更看中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人与白 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美国的一位学者约 瀚·科利尔,曾在美国的西南部地区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 他谈到了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他说:“如果我们也能过 上这样的生活,那这个世界就将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衰竭的 世外桃源,就会出现一个求恒持久的太平盛世。” 这样说虽然未免有些神话或浪漫的色彩,但即使把这 个神话的种种不完美性都考虑进去,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 扪心自问:在那个时代里,人类的进步为什么要以种族的灭 绝为代价?在陈述历史时,又为什么总要站在西方文明统 治者和征服者的思想立场上?
第二章 划清肤色界限 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种族 问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显得如此突出和重要。正如W. E.B.杜波依斯指出的那样,“肤色界限”问题至今仍然困忧 着我们,因此,我们所要回答的远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种 族盾是怎样开始的?我们甚至要对更迫切的问题作出回 答:它会以什么样的结果收场?或若,换一种问法:“黑人和 白人能不能摒弃前嫌,最终友好地一起生活下去?” 如果回顾历史能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的话,那么 探究一下北美大陆(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寻到当年第-批白 人和黑人的足迹)的奴隶制度的起源或许能给我们提供- 些线索, 在英属殖民地中,奴隶制度很快发展成了一整套规则 完备的体系,一种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正规的劳工雅佣关系。 由此而产生的持殊的种族情感(不管这种情感是仇恨、蔑 视,还是同情、怜悯)伴随着此后美国黑人在社会中的卑贱 地位存在了350多年;他们的这种卑贱地位与人们对他们 的鄙视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种族主义。 第一批白人定居者在这片大陆上的每一个足迹,都印 证着他们对奴役黑人的渴望。 1619年到弗吉尼亚的定居者们为了维持生计,不惜一 切代价地寻找劳动力。而这些定居者都是1609年冬到
第二章划清肤色界限23 1610年冬之间那个“饥饿年代”的幸存者。当时他们都快 饿疯了,他们在丛林里四处乱闯,寻找坚果和草莓;他们挖 掘坟墓,吃死人肉;他们成批成批地死亡,人数由500人一 下子减少到60人。 他们来到弗吉尼亚后,急需人批劳动力,因为他们必须 种植谷物来糊口,同时还要种植烟草供出口。他们是从印 第安人那里学会种植烟草的,并且在1617年把第一批种植 的烟草运回了英国。他们发现,如同所有其他既能让人感 到舒服上瘾却又有悖子当时道德品行的东西一样,贩卖烟 草能带来高额利润。于是,这些种植佬们面对如此丰厚的 利润,嘴上虽然还是念叨着仁慈的上帝,可行动上却无所顾 忌起来。 他们不可能再像哥伦布当年那样,肆意强迫印第安人 为他们劳作,因为印第安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他们,而且装备 有先进的武器;况且他曾屠杀过印第安人,这就意味着他 们也将面临被屠杀的危险。他们已经不能抓捕他们或奴役 他们:印第安人身强体壮、机智勇敢,桀骛不驯,又惯于生活 在丛林之中;与他们相比,这些飘洋过海来到这里的英国人 哪一点儿也不具备。 自身处于劣势,而印第安人占有优势,加之这些印第安 人已经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这使得这些弗吉尼亚人深感挫 折,并极为狂怒,也使得他们特别想成为奴隶的统治者。埃 德蒙·摩根在他的著作《美国的奴隶制度与美国的自由制 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他们的心情的: 如果你是一个拓荒人,那你就会很清楚:自己所半 握的技术要比印第安人的先进,自己是一个文明社会 中的人、而印第安人则素味未开化…但串实证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