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陶瓷工艺学 英文名称 Ceramics Processing 二、授课对象与学 授课对象 材料学院本科 总学时 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学》 后续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让学生熟悉陶瓷生产中共同性的」 艺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理解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性质与结构的影响,能够从 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拓展知识面,为学习和工代 打好基础。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述及原料各论(8学时》 11概述 12原料各论 1.2.1氧化物类原料 1.2.2硅酸铝类原料 1.2.3碱土硅酸盐类原料 1.2.4含碱硅酸铝类原料 12.5其他原料 本章重点:SiO2,AI203,ZrO2,TiO2,PbO,Z0等氧化物类原料的晶型,特点及其转化 粘土三大矿物组成,每种组成的晶型结构特点,使用特性。长石类原料的种类、特点等。陶瓷 常用的其他辅助原料等。 本章难点:一些天然矿物的理论化学式,晶体结构及其高温下的转化规律,对陶瓷生产过程 影响等。 第二章坯体的工艺基础(14学时) 2.1坯体组成的确定 2.1.1陶瓷坯体的组成 2.1.2坯料配方的计算 2.2坯料的成型性能 2.2.1可塑泥团的成型性能 2.2.2泥浆的成型性能 2.2.3压制用粉料的成型性能 2.2.4调整坯料性能的添加剂 2.3坯体的结构与形成 23.1坯体的显微结构 2.3.2普通陶瓷坯体形成过程的变化 本章重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旷物组成计算配方 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坯料的成型性能及影普通陶瓷坯体形成过程
《陶瓷工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陶瓷工艺学 英文名称 Ceramics Processing 二、授课对象与学时 授课对象 材料学院本科生 总学时 4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学》 后续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让学生熟悉陶瓷生产中共同性的工 艺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理解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性质与结构的影响,能够从 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拓展知识面,为学习和工作 打好基础。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述及原料各论(8 学时) 1.1 概述 1.2 原料各论 1.2.1 氧化物类原料 1.2.2 硅酸铝类原料 1.2.3 碱土硅酸盐类原料 1.2.4 含碱硅酸铝类原料 1.2.5 其他原料 本章重点:SiO2,,Al2O3,ZrO2,TiO2,PbO,ZnO 等氧化物类原料的晶型,特点及其转化。 粘土三大矿物组成,每种组成的晶型结构特点,使用特性。长石类原料的种类、特点等。陶瓷 常用的其他辅助原料等。 本章难点:一些天然矿物的理论化学式,晶体结构及其高温下的转化规律,对陶瓷生产过程的 影响等。 第二章 坯体的工艺基础(14 学时) 2.1 坯体组成的确定 2.1.1 陶瓷坯体的组成 2.1.2 坯料配方的计算 2.2 坯料的成型性能 2.2.1 可塑泥团的成型性能 2.2.2 泥浆的成型性能 2.2.3 压制用粉料的成型性能 2.2.4 调整坯料性能的添加剂 2.3 坯体的结构与形成 2.3.1 坯体的显微结构 2.3.2 普通陶瓷坯体形成过程的变化 本章重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物组成计算配方, 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坯料的成型性能及影普通陶瓷坯体形成过程
的物理化学变化。 本章难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物组成计算配方 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可塑泥团的流变特性,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 及影响因素。矿物授烧时的变化。 第三章釉层的工艺基础(6学时) 3.1釉料的组成 11种的分米 31.2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 1.3釉料配方的计算 3.2釉层的形成 3.2.1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 3.2.2釉料与坯体的作用 32.3釉层的显微结构 3釉层的性质 3.3.1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 3.32坯-釉适应性 33.3釉的析品 本章重点:铅釉,石灰釉,长石釉的主要特性,釉料成分的种类,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釉料 冷却过程的变 化,釉的培融温度范围,釉的粘度与表面张力,釉的化学稳定性,坯釉适应性 釉熔体的析品过程,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难点:釉料加热过程的变化,釉层中气泡的产生,釉料与坯体的作用,长石质透明釉,乳 浊釉的显微结构,釉的热膨胀性,釉的弹性,釉的硬度,釉的介电性质。 第四黄生产过程(16学时) 4.1原料的处理 1.1原料的精选 .1.2原料的预烧 413原料的合成 42坏料的制备 4.2.1坯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2.2原料的细粉碎 4.2.3泥浆的脱水 424造拉及陈腐和真空处理 43陶瓷成型方法与模具 4.4生坯的干燥 4.4.1干燥的工艺问题 44.2干燥制度确定 4.4.3干燥方法 45施轴 4.5.1釉浆的制备 452描种 4.6烧成 4.61烧成制度的制订 4.6.2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 4.6.3烧成新方法
的物理化学变化。 本章难点:配方计算包括由化学组成计算配方,由实验公式计算配方,由矿物组成计算配方, 由分子式计算配方,以及更换原料时的重配计算。可塑泥团的流变特性,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 及影响因素。矿物煅烧时的变化。 第三章 釉层的工艺基础(6 学时) 3.1 釉料的组成 3.1.1 釉的分类 3.1.2 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 3.1.3 釉料配方的计算 3.2 釉层的形成 3.2.1 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 3.2.2 釉料与坯体的作用 3.2.3 釉层的显微结构 3.3 釉层的性质 3.3.1 釉层的物理化学性质 3.3.2 坯-釉适应性 3.3.3 釉的析晶 本章重点:铅釉,石灰釉,长石釉的主要特性,釉料成分的种类,确定釉料组成的依据,釉料 冷却过程的变化,釉的熔融温度范围,釉的粘度与表面张力,釉的化学稳定性,坯釉适应性, 釉熔体的析晶过程,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析晶对釉面光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难点:釉料加热过程的变化,釉层中气泡的产生,釉料与坯体的作用,长石质透明釉,乳 浊釉的显微结构,釉的热膨胀性,釉的弹性,釉的硬度,釉的介电性质。 第四章 生产过程(16 学时) 4.1 原料的处理 4.1.1 原料的精选 4.1.2 原料的预烧 4.1.3 原料的合成 4.2 坯料的制备 4.2.1 坯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4.2.2 原料的细粉碎 4.2.3 泥浆的脱水 4.2.4 造粒及陈腐和真空处理 4.3 陶瓷成型方法与模具 4.4 生坯的干燥 4.4.1 干燥的工艺问题 4.4.2 干燥制度确定 4.4.3 干燥方法 4.5 施釉 4.5.1 釉浆的制备 4.5.2 施釉 4.6 烧成 4.6.1 烧成制度的制订 4.6.2 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 4.6.3 烧成新方法
464完且 本章重点:原料的加工过程,陶瓷制备的基本过程包括原料精选、原料预烧、坯料的质量要求 坯料陈腐、成型方法、成型操作、干燥过程、制备釉浆基本施釉工艺、烧成制度的制订、窑具 材质的类型、窑具的性质要求等。 本章难点:助磨剂:新型模具,其他模具,模具的放尺:粘士的干燥敏感性,坯体干燥后性质 的影响因素,格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热压烧结的原理等。 第五章历代名瓷欣赏(2学时 唐宋名窑及典型作品 5.2明清时代的瓷器 本章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址及代表作。学会简单评价瓷器的艺术及技术成就。 本章难点:正确评价古瓷器并推测其生产工艺。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李家驹《陶瓷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徐恒钧编.材料科学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0 (2)布鲁克陶瓷工艺科学出版社,1999 考资料 (3)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编。 陶瓷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1980 (4)李家驹主编.日用陶瓷工艺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执笔人:吴任平 审核人:李湘祁
4.6.4 窑具 本章重点:原料的加工过程,陶瓷制备的基本过程包括原料精选、原料预烧、坯料的质量要求、 坯料陈腐、成型方法、成型操作、干燥过程、制备釉浆基本施釉工艺、烧成制度的制订、窑具 材质的类型、窑具的性质要求等。 本章难点:助磨剂;新型模具,其他模具,模具的放尺;粘土的干燥敏感性,坯体干燥后性质 的影响因素,烧成制度与产品性能的关系,热压烧结的原理等。 第五章 历代名瓷欣赏(2 学时) 5.1 唐宋名窑及典型作品 5.2 明清时代的瓷器 本章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址及代表作。学会简单评价瓷器的艺术及技术成就。 本章难点:正确评价古瓷器并推测其生产工艺。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李家驹 《陶瓷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 (1)徐恒钧编. 材料科学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0 (2)布鲁克. 陶瓷工艺. 科学出版社,1999 (3)西北轻工业学院等编 . 陶瓷工艺学. 轻工业出版社 ,1980 (4)李家驹主编 .日用陶瓷工艺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 执 笔 人:吴任平 审 核 人:李湘祁
《特种陶瓷》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用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特种陶瓷》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 包括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三大部分。其任务是让学生 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特性,掌握特种陶瓷的性能与组成、结构及制备工艺之间的 相互关系。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特种陶瓷主要生产过程及其原理,了解国内外特种 陶瓷生产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掌握新材料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材料研究 与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能力。 二、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特种陶瓷领域的 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充分认识特种陶瓷在材料科学中的前沿地 位,堂握特种陶答料的主要牛产工艺及其原理。为学好本果程,学牛应目备一 定的自学能力,预习与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性能相关的光、电、磁、声、热学等 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为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讲授各种特种陶瓷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工作原理以及各 种影响因素,要求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性能与组成、结构及制备工 艺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的难点是材料的显微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材料性能的因素分析。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特种陶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在选修本门课之前,应对 传统陶瓷工艺原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要求先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 础》,《材料性能学》,《陶瓷工艺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篇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8学时)
《特种陶瓷》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用 36 学时 2 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特种陶瓷》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主要 包括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三大部分。其任务是让学生 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特性,掌握特种陶瓷的性能与组成、结构及制备工艺之间的 相互关系。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特种陶瓷主要生产过程及其原理,了解国内外特种 陶瓷生产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掌握新材料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材料研究 与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能力。 二、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讲授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特种陶瓷领域的 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充分认识特种陶瓷在材料科学中的前沿地 位,掌握特种陶瓷材料的主要生产工艺及其原理。为学好本课程,学生应具备一 定的自学能力,预习与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性能相关的光、电、磁、声、热学等 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为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讲授各种特种陶瓷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工作原理以及各 种影响因素,要求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特种陶瓷材料的性能与组成、结构及制备工 艺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的难点是材料的显微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材料性能的因素分析。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特种陶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在选修本门课之前,应对 传统陶瓷工艺原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要求先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 础》,《材料性能学》,《陶瓷工艺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篇 特种陶瓷生产工艺原理(8 学时)
第一章概述(2学时) 1.1特种陶瓷的概念 1.2特种陶瓷的分类 1.3特种陶瓷的特性 1.4特种陶瓷的应用 1.5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本章重点: 特种陶瓷的概念,特种陶瓷与传统陶瓷的区别,特种陶瓷的分类,特种陶瓷 的特性与主要用途。 本章难点: 特种陶瓷的特性与用途。 第二章特种陶瓷的还料配方与粉体制备(2学时) 2.1特种陶瓷原料 2.2特种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2.3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 2.4配料、混合与塑化 本章重点: 坯料组成表示法,粉体的基本物理性能,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塑化 剂。 本章难点: 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特种陶瓷的成型方法(2学时) 3.1热压铸成型 3.2可塑法成型 3.3干压成型 3.4等静压成型 3.5流延成型 3.6其它成型方法 本章重点: 热压铸成型、可塑法成型、等静压成型 本章难点: 各种成型方法的工艺原理与技术要求。 第四章特种陶瓷的烧结(2学时) 5.1烧结机理 5.2烧成制 5.3陶瓷的显微结构 5.4影响烧结的主要因素 5.5烧结方法
第一章 概述(2 学时) 1.1 特种陶瓷的概念 1.2 特种陶瓷的分类 1.3 特种陶瓷的特性 1.4 特种陶瓷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本章重点: 特种陶瓷的概念,特种陶瓷与传统陶瓷的区别,特种陶瓷的分类,特种陶瓷 的特性与主要用途。 本章难点: 特种陶瓷的特性与用途。 第二章 特种陶瓷的坯料配方与粉体制备(2 学时) 2.1 特种陶瓷原料 2.2 特种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2.3 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 2.4 配料、混合与塑化 本章重点: 坯料组成表示法,粉体的基本物理性能,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塑化 剂。 本章难点: 高性能陶瓷粉料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特种陶瓷的成型方法(2 学时) 3.1 热压铸成型 3.2 可塑法成型 3.3 干压成型 3.4 等静压成型 3.5 流延成型 3.6 其它成型方法 本章重点: 热压铸成型、可塑法成型、等静压成型。 本章难点: 各种成型方法的工艺原理与技术要求。 第四章 特种陶瓷的烧结(2 学时) 5.1 烧结机理 5.2 烧成制度 5.3 陶瓷的显微结构 5.4 影响烧结的主要因素 5.5 烧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