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下编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1840 1990) 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年一公元1919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第三节学堂乐歌的作者一沈心工、李叔同 冬 教学目的:,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 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 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 影响。 多 重点、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 沈心工和季叔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讲 ❖ 授课内容:下编 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1840—— 1990) ❖ 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 教学目的: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 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 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 影响。 ❖ 重点、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 沈心工和李叔同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 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 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 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 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 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 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 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 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 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 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 蒙意义
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 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 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 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 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 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 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 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 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 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 蒙意义
第二节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 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 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 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 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的音 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 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 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 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 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的音 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
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 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 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 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 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 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 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 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 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 军乐队。 ❖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 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 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 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 “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 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 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 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 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 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 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 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 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 “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 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 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 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 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 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 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 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