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锚桩横梁反力式 (b)压重平台反力式 图8-7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装置 3)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 在横梁上放置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担反力。 千斤顶应放试桩中心,2个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 使千斤顶合力通过试桩中心 4荷载与沉降的量测: 桩顶荷载量测有两种方法: (1)在千斤顶上安置应力环和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连于千斤 顶上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2)试桩沉降量测一般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对于大直径桩应在其2个 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装4个百分表;中小直径桩径可安装2~3个百分表。 5静载荷试验要点 (1)加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 下一级荷载,直到试桩破坏,然后分级卸荷到零 (2)加载分级。△P=(1/5-1/8)R (3)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15、15、30 30、30min读一次,累计lh后每隔30min读一次 (4)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下,桩的沉降量连续Σ次在每小时内小 于0.lmm时可视为稳定。 (5)终止加载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当荷载一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 超过40mm,如图8-8a)所示 ≥2. 2)4n,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如图88(b所示 式中△S一第n级荷载的沉降增量 AS 第n+l级荷载的沉降増量。 3)25m上的嵌岩桩,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如图8-8(c) 所示; 4)在特殊条件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100mm 5)桩底支承在坚硬岩(土)层上,桩的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 计荷载的2倍
(a)锚桩横梁反力式 (b)压重平台反力式 图 8-7 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装置 (3)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 在横梁上放置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担反力。 千斤顶应放试桩中心,2 个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 使千斤顶合力通过试桩中心。 4.荷载与沉降的量测: 桩顶荷载量测有两种方法: (1)在千斤顶上安置应力环和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连于千斤 顶上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2)试桩沉降量测一般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对于大直径桩应在其 2 个 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装 4 个百分表;中小直径桩径可安装 2~3 个百分表。 5.静载荷试验要点 (1)加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 下一级荷载,直到试桩破坏,然后分级卸荷到零。 (2)加载分级。ΔP=(1/5~1/8)R (3)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间隔 5、10、15、15、15、30、 30、30min 读一次,累计 1h 后每隔 30min 读一次。 (4)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下,桩的沉降量连续 2 次在每小时内小 于 0.1mm 时可视为稳定。 (5)终止加载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 超过 40mm,如图 8-8(a)所示; 2) ,且经 24h 尚未达到稳定,如图 8-8(b)所示; 式中 —第 n 级荷载的沉降增量; —第 n+1 级荷载的沉降增量。 3)25m 上的嵌岩桩,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 60~80mm,如图 8-8(c) 所示; 4)在特殊条件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 100mm; 5)桩底支承在坚硬岩(土)层上,桩的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 计荷载的 2 倍
QQ ! △3+△s ≥2 (a)明显转折点法(b)沉降荷载增量比法 (c)按沉降量取值法 图88由Q-s曲线确定极限荷载Q 6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按下列方法确定: (1)作荷载一沉降(Q-s)曲线和其他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2)当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As n+j (3)当4n-,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4)ⅪQ-s)曲线呈缓变形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40mm所对应的荷载值,当桩 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的弹性压缩 (5)当按上述方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对桩 基沉降有特殊要求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 7.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单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离差过大 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对桩数为3根及3根以下的柱下桩台,取最小值作为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 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限值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 (二)静力触探法 静力触探试验与桩的静载荷试验虽有很大区别,但与桩打入士中的过程基本 相似,所以可把静力触探试验近似看成是小尺寸打λ桩的现场模拟试验。方法是 将圆锥形的金属探头,以静力方式按一定速率均匀压入土中。借助探头传感器测 出探头侧阻和端阻。即可计算出桩承载力。由于静力触探试验设备简单、自动化 程度高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方法,国外应用 极广。静力触探法依单桥探头和双桥探头而分为两种。 根据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时,根据规范规定,对于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下式计算: E3fs+aq。Ap (8-1)
(a)明显转折点法 (b)沉降荷载增量比法 (c)按沉降量取值法 图 8-8 由 Q-s 曲线确定极限荷载 Q 6.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按下列方法确定: (1)作荷载—沉降(Q-s)曲线和其他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2)当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3)当 ,且经 24h 尚未达到稳定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4)(Q-s)曲线呈缓变形时,取桩顶总沉降量 s=40mm 所对应的荷载值,当桩 长大于 40m 时,宜考虑桩身的弹性压缩; (5)当按上述方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对桩 基沉降有特殊要求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 7.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单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 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离差过大 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对桩数为3根及 3根以下的柱下桩台,取最小值作为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 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限值除以安全系数 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二)静力触探法 静力触探试验与桩的静载荷试验虽有很大区别,但与桩打入士中的过程基本 相似,所以可把静力触探试验近似看成是小尺寸打入桩的现场模拟试验。方法是 将圆锥形的金属探头,以静力方式按一定速率均匀压入土中。借助探头传感器测 出探头侧阻和端阻。即可计算出桩承载力。由于静力触探试验设备简单、自动化 程度高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方法,国外应用 极广。静力触探法依单桥探头和双桥探头而分为两种。 根据双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时,根据规范规定,对于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下式计算: (8-1)
式中Js一桩侧第i层土的探头摩阻力平均值,当其值小于5kPa时,可取为 kpA qe一桩端平面上、下的探头阻力平均值,取桩端平面以上4dd为桩的直 径或边长)范围内按土层厚度加权的探头阻力平均值,然后再与桩 端平面以下ld范围内的探头阻力进行平均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对黏性土、粉土取0.67,饱和砂土取0.5; Bi 第i层土桩侧摩阻力综合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黏性土、粉土 月=10.04(f)05 砂土 月5.05()-045 双桥探头的圆锥底面积为15Cm,锥角60°,摩擦套筒髙21.85cm,侧面 积300Cm2 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方法, 参见《桩基规范》。 (三)按公式估算 静力学公式是根据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与土层的物理力学状态指标的经验 关系来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这种方法可用于初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桩数,在 各地区各部门均有大量应用。 l按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利用经验公式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多年来传统方法。 对一般灌注和预制桩 Quk= Qak+e (8-2) 式中Q以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ik一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 8-3取值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8-5取值; -柱底端横截面面积 山p桩身周边长度 第i层岩土的厚度
式中 —桩侧第 i 层土的探头摩阻力平均值,当其值小于 5kPa 时,可取为 5kPa; —桩端平面上、下的探头阻力平均值,取桩端平面以上 4d(d 为桩的直 径或边长)范围内按土层厚度加权的探头阻力平均值,然后再与桩 端平面以下 1d 范围内的探头阻力进行平均;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对黏性土、粉土取 0.67,饱和砂土取 0.5; —第 i 层土桩侧摩阻力综合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黏性土、粉土: 砂土 双桥探头的圆锥底面积为 15C ㎡,锥角 60°,摩擦套筒高 21.85cm,侧面 积 300C ㎡。 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方法, 参见《桩基规范》。 (三)按公式估算 静力学公式是根据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与土层的物理力学状态指标的经验 关系来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这种方法可用于初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及桩数,在 各地区各部门均有大量应用。 1.按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利用经验公式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多年来传统方法。 对一般灌注和预制桩 (8-2) 式中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桩侧第 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 8-3 取值;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 8-5 取值; —柱底端横截面面积; —桩身周边长度; —第 i 层岩土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