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区域性地基 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叫特殊土。当其作为建筑物地基时,如果不注意这 些特性,可能引起事故。各种天然形成的特殊土的地理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所以又称之为区域性特殊土。我国区域性特殊土主要有湿 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红黏土和多年冻土等。 山区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岩溶和土泂等,对建筑物具有直 接或潜在威胁。山区建设有时由于平整场地时大量挖方与填方、地表水下渗或其 他因素的影响,使斜坡地段地基失去原有稳定性。抗震、防震也是地震区地基基 础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地基 、黄土的特征 遍布在我国西北等部分地区的黄土是一种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 黄色粉状土。具有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如未受水浸湿,一般强度较髙,压缩性较 小。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受水浸 湿,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称为 湿陷性黄土;不发生湿陷,则称为非湿陷性黄土。非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与施 工与一般黏性土地基相同。在土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称为非自 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应力下浸湿后发生湿陷则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一般呈黄色或褐黄色,粉土粒含量常占土重的60%以上, 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右,一般具 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竖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可查阅《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I 90)。 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受 水浸湿是湿陷发生所必须的外界条件。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是产生湿陷 性的内在原因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季节性的短期雨水把松散干燥 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 于其中的盐类都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 结力也逐渐加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 重压密,于是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图10-1)。黄土结构中 零星散布着较大的砂粒。附于砂粒和粗粉粒表面的细粉粒、黏粒、腐殖质胶体以 及大量集合于大颗粒接触点处的各种可溶盐和水分子形成了胶结性连接,从而构 成了矿物颗粒集合体。周边有几个颗粒包围着的孔隙就是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它 可能是植物的根须造成的管状孔隙。 黄土受水侵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于是,结合水联结消失,盐 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在附加应力与自 重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滑向大孔,粒间孔隙减少。这就是 黄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第十章 区域性地基 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叫特殊土。当其作为建筑物地基时,如果不注意这 些特性,可能引起事故。各种天然形成的特殊土的地理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所以又称之为区域性特殊土。我国区域性特殊土主要有湿 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红黏土和多年冻土等。 山区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岩溶和土洞等,对建筑物具有直 接或潜在威胁。山区建设有时由于平整场地时大量挖方与填方、地表水下渗或其 他因素的影响,使斜坡地段地基失去原有稳定性。抗震、防震也是地震区地基基 础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黄土的特征 遍布在我国西北等部分地区的黄土是一种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 黄色粉状土。具有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如未受水浸湿,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 小。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受水浸 湿,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称为 湿陷性黄土;不发生湿陷,则称为非湿陷性黄土。非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与施 工与一般黏性土地基相同。在土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称为非自 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应力下浸湿后发生湿陷则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一般呈黄色或褐黄色,粉土粒含量常占土重的 60%以上, 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 1 左右,一般具 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竖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可查阅《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 —90)。 二、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受 水浸湿是湿陷发生所必须的外界条件。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是产生湿陷 性的内在原因。 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是黄土形成的必要条件。季节性的短期雨水把松散干燥 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 于其中的盐类都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 结力也逐渐加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 重压密,于是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图 10-1)。黄土结构中 零星散布着较大的砂粒。附于砂粒和粗粉粒表面的细粉粒、黏粒、腐殖质胶体以 及大量集合于大颗粒接触点处的各种可溶盐和水分子形成了胶结性连接,从而构 成了矿物颗粒集合体。周边有几个颗粒包围着的孔隙就是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它 可能是植物的根须造成的管状孔隙。 黄土受水侵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于是,结合水联结消失,盐 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在附加应力与自 重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滑向大孔,粒间孔隙减少。这就是 黄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图10-1黄土结构 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黄土的结构特点 和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胶结物含量大,可把骨架颗粒包围起来,则结 构致密。黏粒含量多,并且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也起了胶结物的作用。这些情况 都会使湿陷性降低并使力学性质得到改善。反之,粒径大于005mm的颗粒增多, 胶结物多呈现薄膜状分布,骨架颗粒多数彼此直接接触,则结构疏松,强度降低 而湿陷性増强。此外,黄土中的盐类,如比较难溶解的碳酸钙为主而具有胶结作 用时,湿陷性减弱,但石膏及易溶盐的含量愈大时,湿陷性増强。黄土的湿陷性 还与孔隙比、含水量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天然孔隙比愈大,或天然含水量 愈小则湿陷性愈强。在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大,黄 土的湿陷量增加,但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再增加压力,湿陷量反而减少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一)湿陷系数 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可以用湿陷系数∽5值来进行判定。湿陷系数∽5是以 原状土样,经室内 侵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用下式求得: (10-1) 式中p-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压力p时,下沉稳定后 的高度(mm) 一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侵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 -土样的初始高度m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湿陷系数 83<0.015 非湿陷性黄土 83≥0.015 湿陷性黄土
图 10-1 黄土结构 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黄土的结构特点 和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胶结物含量大,可把骨架颗粒包围起来,则结 构致密。黏粒含量多,并且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也起了胶结物的作用。这些情况 都会使湿陷性降低并使力学性质得到改善。反之,粒径大于 0.05mm 的颗粒增多, 胶结物多呈现薄膜状分布,骨架颗粒多数彼此直接接触,则结构疏松,强度降低 而湿陷性增强。此外,黄土中的盐类,如比较难溶解的碳酸钙为主而具有胶结作 用时,湿陷性减弱,但石膏及易溶盐的含量愈大时,湿陷性增强。黄土的湿陷性 还与孔隙比、含水量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天然孔隙比愈大,或天然含水量 愈小则湿陷性愈强。在天然孔隙比和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压力的增大,黄 土的湿陷量增加,但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再增加压力,湿陷量反而减少。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一)湿陷系数 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可以用湿陷系数 值来进行判定。湿陷系数 是以 原状土样,经室内 侵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用下式求得: (10-1) 式中 —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压力 p 时,下沉稳定后 的高度(mm); —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侵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 —土样的初始高度(mm)。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湿陷系数: 非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对自基础底面算起(初步勘査时,自地 面下1.5m算起)的10m内土层,该压力应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 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KPa时,仍应用300KPa)。如 基底压力大于300KPa时,宜用实际压力判别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1建筑场地湿陷类型的划分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没有外荷载的作用下,浸水后也会迅速发生剧烈的湿陷, 甚至一些很轻的建筑物也难免遭受其害。而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这种情况 就很少见。所以,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所采取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应有所区别。在黄土地区地基勘察中,应按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判 定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应根据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 2黄土地基的湿陀等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 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按表10-1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cm)表10-1 计算自重混府景4湿陷性场地 自重混将光扬地 总湿陷量 4,≤7 7<4,≤35 d>35 ,≤30 (轻微 『(中等) 30<△,≤60 (中等) Ⅱ或 (严重 4,>60 卧(很严重) 其中总湿陷量 ∑聞h 式中8第;层土的湿陷系数 第i层土的厚度 一考虑地基土侧向挤出和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 计算自重湿陷量按下式计算: A∑nA1 (10-2) 式中6,x:一第层土在上覆士的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的湿陷系数,测定和计算 同上式的s: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对自基础底面算起(初步勘查时,自地 面下 1.5m 算起)的 10m 内土层,该压力应用 200KPa,10m 以下至非湿陷性土 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 300KPa 时,仍应用 300KPa)。如 基底压力大于 300KPa 时,宜用实际压力判别黄土的湿陷性。 (二)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1.建筑场地湿陷类型的划分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没有外荷载的作用下,浸水后也会迅速发生剧烈的湿陷, 甚至一些很轻的建筑物也难免遭受其害。而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这种情况 就很少见。所以,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所采取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应有所区别。在黄土地区地基勘察中,应按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判 定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应根据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 2.黄土地基的湿陀等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底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 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按表 10-1 判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cm) 表 10-1 其中总湿陷量: 式中 —第 i 层土的湿陷系数; —第 i 层土的厚度; —考虑地基土侧向挤出和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 计算自重湿陷量按下式计算: (10-2) 式中 —第 i 层土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的湿陷系数,测定和计算 同上式的 ;
n一总计算厚度内湿陷土层的数目; F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和施工,除了必须遵循一般地基的设计和施工原则 外,还应针对黄土湿陷性这个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以地基处理为主 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有: 地基处理,其目的在于破坏湿陷性黄土的大孔结构,以便全部或部分消除地 基的湿陷性,从根本上避免或削弱湿陷现象的发生。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 灰土)垫层,重锤夯实、强夯、预浸水、化学加固(主要是硅化和碱液加固)、土(灰 土)桩挤密(见第九章和有关地基处理专著)等,也可采用将桩端进入非湿陷性土层 的桩基。 防水措施,不仅要放眼于整个建筑场地的排水、防水问题,且要考虑到单体 建筑物的防水措施,在建筑物长期使用过程中要防止地基被浸湿,同时也要做好 施工阶段临时性排水、防水工作。 结构措施,在建筑物设计中,应从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出 发,采用适当的措施,增强建筑物适应或抵抗因湿陷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这样,即使地基处理或防水措施不周密而发生湿陷时,建筑物也不致造成严重破 坏,或减轻其破坏程度。 在上述措施中,地基处理是主要的工程措施。防水、结构措施的采用,应根 据地基处理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对地基作了处理,消除了全部地基土的湿陷 性,就不必再考虑其他措施,若地基处理只消除地基主要部分湿陷量,为了避免 湿陷对建筑物危害,还应辅以防水和结构措施。 第二节膨胀土地基 、膨胀土的特性 膨胀土一般系指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 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黏性土,它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低,易被误认为是 建筑性能较好的地基土。但由于具有膨胀和收缩的特性,当利用这种土作为建筑 物地基时,对低层轻型的房屋或构筑物带来的危害更大。在膨胀土地区进行建设, 要通过勘察工作,对膨胀土作出必要的判断和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施工 措施,从而保证房屋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膨胀土的特征 膨胀土的黏粒含量一般很高,其中粒径小于0.002mm的胶体颗粒含量一般 超过209%。其液限z大于40%,塑性指数P大于17,且多数在22~35之间 自由膨胀率一般超过40%(红黏土除外)。膨胀土的天然含水量接近或略小于塑 限,液性指数常小于零,土的压缩性小,多属低压缩性土。任何黏性土都有胀缩 性,问题在于这种特性对房屋安全的影响程度。 膨胀土对建筑物的危害 膨胀土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变形特性。建造在膨胀土地基上的 建筑物随季节性气候的变化会反复不断地产生不均匀的升降,而使房屋破坏,并 具有如下特征 建筑物的开裂破坏具有地区性成群出现的特点。遇干旱年份裂缝发展更为 重,建筑物裂缝随气候变化时而张开和闭合
n—总计算厚度内湿陷土层的数目; —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和施工,除了必须遵循一般地基的设计和施工原则 外,还应针对黄土湿陷性这个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以地基处理为主 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有: 地基处理,其目的在于破坏湿陷性黄土的大孔结构,以便全部或部分消除地 基的湿陷性,从根本上避免或削弱湿陷现象的发生。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 灰土)垫层,重锤夯实、强夯、预浸水、化学加固(主要是硅化和碱液加固)、土(灰 土)桩挤密(见第九章和有关地基处理专著)等,也可采用将桩端进入非湿陷性土层 的桩基。 防水措施,不仅要放眼于整个建筑场地的排水、防水问题,且要考虑到单体 建筑物的防水措施,在建筑物长期使用过程中要防止地基被浸湿,同时也要做好 施工阶段临时性排水、防水工作。 结构措施,在建筑物设计中,应从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出 发,采用适当的措施,增强建筑物适应或抵抗因湿陷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这样,即使地基处理或防水措施不周密而发生湿陷时,建筑物也不致造成严重破 坏,或减轻其破坏程度。 在上述措施中,地基处理是主要的工程措施。防水、结构措施的采用,应根 据地基处理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对地基作了处理,消除了全部地基土的湿陷 性,就不必再考虑其他措施,若地基处理只消除地基主要部分湿陷量,为了避免 湿陷对建筑物危害,还应辅以防水和结构措施。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 一、膨胀土的特性 膨胀土一般系指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 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的黏性土,它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低,易被误认为是 建筑性能较好的地基土。但由于具有膨胀和收缩的特性,当利用这种土作为建筑 物地基时,对低层轻型的房屋或构筑物带来的危害更大。在膨胀土地区进行建设, 要通过勘察工作,对膨胀土作出必要的判断和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施工 措施,从而保证房屋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一)膨胀土的特征 膨胀土的黏粒含量一般很高,其中粒径小于 0.002mm 的胶体颗粒含量一般 超过 20%。其液限 大于 40%,塑性指数 大于 17,且多数在 22~35 之间。 自由膨胀率一般超过 40%(红黏土除外)。膨胀土的天然含水量接近或略小于塑 限,液性指数常小于零,土的压缩性小,多属低压缩性土。任何黏性土都有胀缩 性,问题在于这种特性对房屋安全的影响程度。 (二)膨胀土对建筑物的危害 膨胀土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变形特性。建造在膨胀土地基上的 建筑物随季节性气候的变化会反复不断地产生不均匀的升降,而使房屋破坏,并 具有如下特征: 建筑物的开裂破坏具有地区性成群出现的特点。遇干旱年份裂缝发展更为严 重,建筑物裂缝随气候变化时而张开和闭合
发生变形破坏的建筑物,多数为一、二层的砖木结构房屋。因为这类建筑物 的重量轻,整体性差,基础埋置较浅,地基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胀缩变 形,故极易裂损。 房屋墙面角端的裂缝常表现为山墙上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倒八字缝,这是由于 山墙的两侧下沉量较中部大的缘故。外纵墙下部出现水平缝,墙体外倾并有水平 错动。由于土的胀缩交替变形,还会使墙体出现交叉裂缝。房屋的独立砖柱可能 发生水平断裂,并伴随有水平位移和转动。隆起的地坪,多出现纵长裂缝,并常 与室外地裂相连。在地裂通过建筑物的地方,建筑物墙体上出现上小下大的坚向 或斜向裂缝。 膨胀土边坡极不稳定,易产生浅层滑坡,并引起房屋和构筑物的开裂。 (三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因素 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由土的内在因素所决定,同时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影响 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内在因素有:①矿物成分;②微观结构特征;③黏粒的含量: ④土的密度和含水量:⑤土的结构强度。影响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外部因素有:① 气候条件是首要的因素;②地形地貌等因素。 、膨胀土地基的勘察与评价 (-)膨胀土的胀缩性指标 评价膨胀土胀缩性的常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如下 (1)自由膨胀率:指研磨成粉末的干燥土样(结构内部无约束力),浸泡于 水中,经允分吸水膨胀后所增加的体积与原土体积的百分比。试验时将烘干土样 经无颈漏斗注入量土杯(容积10mL),盛满刮平后,将试样倒人盛有蒸馏水的量 筒(容积50mL肭内。然后加入凝聚剂并用搅拌器上下均匀搅拌10次。土粒下沉后 每隔一定时间读取土样体积数,直至认为膨胀到达稳定为止。自由膨胀率按下式 计算: δ(%) 100 (10-3) 式中0—试样原有体积(mLD 膨胀稳定后测得的试样体积(mL) (2)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指不同压力作用下,处于侧限条件下的原状土 样在侵水后,其单位体积的膨胀量(以百分数表示)。试验时,将原状土置于压缩 仪中,按工程实际需要确定对试样施加的最大压力。对试样逐级加荷至最大压力, 待下沉稳定后,侵水使其膨胀并测得膨胀稳定值,然后按加荷等级逐级卸荷至零, 测定各级压力下膨胀稳定时的土样高度变化值。CP值按下式计算 8。(%)hw×100 (10-4) 式中阳一试验开始时土样的原始高度;
发生变形破坏的建筑物,多数为一、二层的砖木结构房屋。因为这类建筑物 的重量轻,整体性差,基础埋置较浅,地基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胀缩变 形,故极易裂损。 房屋墙面角端的裂缝常表现为山墙上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倒八字缝,这是由于 山墙的两侧下沉量较中部大的缘故。外纵墙下部出现水平缝,墙体外倾并有水平 错动。由于土的胀缩交替变形,还会使墙体出现交叉裂缝。房屋的独立砖柱可能 发生水平断裂,并伴随有水平位移和转动。隆起的地坪,多出现纵长裂缝,并常 与室外地裂相连。在地裂通过建筑物的地方,建筑物墙体上出现上小下大的坚向 或斜向裂缝。 膨胀土边坡极不稳定,易产生浅层滑坡,并引起房屋和构筑物的开裂。 (三)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因素 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由土的内在因素所决定,同时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影响 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内在因素有:①矿物成分;②微观结构特征;③黏粒的含量; ④土的密度和含水量;⑤土的结构强度。影响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外部因素有:① 气候条件是首要的因素;②地形地貌等因素。 二、膨胀土地基的勘察与评价 (—)膨胀土的胀缩性指标 评价膨胀土胀缩性的常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如下: (1)自由膨胀率 :指研磨成粉末的干燥土样(结构内部无约束力),浸泡于 水中,经允分吸水膨胀后所增加的体积与原土体积的百分比。试验时将烘干土样 经无颈漏斗注入量土杯(容积 10mL),盛满刮平后,将试样倒人盛有蒸馏水的量 筒(容积 50mL)内。然后加入凝聚剂并用搅拌器上下均匀搅拌 10 次。土粒下沉后 每隔一定时间读取土样体积数,直至认为膨胀到达稳定为止。自由膨胀率按下式 计算: (10-3) 式中 —试样原有体积(mL); —膨胀稳定后测得的试样体积(mL)。 (2)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 :指不同压力作用下,处于侧限条件下的原状土 样在侵水后,其单位体积的膨胀量(以百分数表示)。试验时,将原状土置于压缩 仪中,按工程实际需要确定对试样施加的最大压力。对试样逐级加荷至最大压力, 待下沉稳定后,侵水使其膨胀并测得膨胀稳定值,然后按加荷等级逐级卸荷至零, 测定各级压力下膨胀稳定时的土样高度变化值。 值按下式计算: (10-4) 式中 —试验开始时土样的原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