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生国防教育英文名称National DefenseEducationfor College Students课程编号第一学期190202开课学期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属性必修课物联网工程专业2课程学分适用专业(3+2贯通培养)课程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开课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课程名称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2 0.21.对我国国防法规、武装力量以及国防动员的认知;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论述;了解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国的安全环境及国际局势。课程目标0.32.重点掌握国防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清醒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及与毕业临严峻的形势,增强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把握信息化战争对要求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本专业在国防建设应关系中的作用。0.33.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具备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关于创新和总结经验的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0.24.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高课程概述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24
24 “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 大学生国防教育 英文名称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课程编号 190202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课程学分 2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 课程学时 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16 学时 开课单位 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 先修课程 课程名称 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 后续课程 课程目标 及与毕业 要求的对 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2 1.对我国国防法规、武装力量以及国防动员的认知;掌握习近 平强军思想的重要论述;了解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国的安全环 境及国际局势。 0.2 2.重点掌握国防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清醒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 临严峻的形势,增强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把握信息化战争对 人才素质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本专业在国防建设 中的作用。 0.3 3.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具备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 力以及关于创新和总结经验的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 和团队协作能力。 0.3 4.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 路,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 0.2 课程概述 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 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 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 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高 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 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 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 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思想,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培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同学们的优良作风,尤其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砺人格,让大学生快速成长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任务一:中国国防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1、4)1.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2.了解我国的国防法规。3.熟悉我国国防的武装力量组织机构。4.了解我国国防动员的概况。授课建议:4学时任务二:国家安全和军事思想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1、4)1.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含义和内容体系。2.了解掌握各阶段军事思想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3.了解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和战略格局。4.清醒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增强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5.了解我国周边海洋安全及战略形势。授课建议:6学时任务三:现代化战争和信息化装备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1.了解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特点与作战样式2.把握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3.了解军事高技术的概念、发展概况及趋势。课程应知4.了解战争对军事交通运输的要求。应会具体5.了解信息化作战平台,内容要求授课建议:6学时,授课和自学相结合任务四:国防交通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1.了解国防交通的概念。2.了解国防交通的地位作用。3.了解现代战争对国防交通的基本要求。4.了解新中国的国防交通法规。授课建议:4学时任务五:国防交通动员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1.了解国防交通动员的意义。2.了解国防交通动员的主体、对象、范围。3.了解国防交通动员的准备与实施。授课建议:4学时任务六:国防交通运输保障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1.了解国防交通运输系统。2.了解国防交通运输保障的主要任务。3.了解国防交通的组织指挥及队伍建设。4.了解国防交通保障手段及物资储备。5.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应急机构。25
25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思想,增强国家安 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培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同学们的优良作风,尤其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 优良品质,砥砺人格,让大学生快速成长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一:中国国防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1、4) 1. 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 2. 了解我国的国防法规。 3. 熟悉我国国防的武装力量组织机构。 4. 了解我国国防动员的概况 。 授课建议:4 学时 任务二:国家安全和军事思想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1、4) 1.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 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含义和内容体系。 2.了解掌握各阶段军事思想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3.了解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和战略格局。 4.清醒认识我国安全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增强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 5.了解我国周边海洋安全及战略形势。 授课建议:6 学时 任务三:现代化战争和信息化装备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 1.了解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特点与作战样式。 2.把握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3.了解军事高技术的概念、发展概况及趋势。 4.了解战争对军事交通运输的要求。 5.了解信息化作战平台。 授课建议:6 学时,授课和自学相结合 任务四:国防交通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 1.了解国防交通的概念。 2.了解国防交通的地位作用。 3.了解现代战争对国防交通的基本要求。 4.了解新中国的国防交通法规。 授课建议:4 学时 任务五:国防交通动员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 1.了解国防交通动员的意义。 2.了解 国防交通动员的主体、对象、范围。 3.了解国防交通动员的准备与实施。 授课建议:4 学时 任务六:国防交通运输保障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 1.了解国防交通运输系统。 2.了解国防交通运输保障的主要任务。 3.了解国防交通的组织指挥及队伍建设。 4.了解国防交通保障手段及物资储备。 5.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应急机构
授课建议:4学时任务七: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2)1.了解各级国防交通机构及主要职责。2.了解国防交通面临的新挑战3.了解抢占战略投送制高点的举措有哪些。4.了解怎样培养军民复合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授课建议:4学时课程应知应会具体无内容要求(实验部分)专职教师要求:1.具有军事类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3.熟悉军事理论课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4.熟悉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师资标准5.具备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实施及评价课程;兼职教师要求:兼职教师应是来自军事理论课教学一线的骨干或校内教师中有一定造谐的军事爱好者,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熟悉军事理论或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研究,具有执教能力。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我校军事理论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国防教育教材》。2.本教材以实际案例、知识拓展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有深入了教材选用解,并树立国防安全、责任意识。标准3.教材突出我国国防军事的最新思想和政策。教材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与考试形式:平时考核(30%),期末应知(70%),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核标准撰写人:系(教研室)主任:学院(部)负责人:时间:2025年8月17日26
26 授课建议:4 学时 任务七: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应知应会(支撑课程目标 2) 1.了解各级国防交通机构及主要职责。 2.了解国防交通面临的新挑战 3.了解抢占战略投送制高点的举措有哪些。 4.了解怎样培养军民复合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授课建议:4 学时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实验部分) 无 师资标准 专职教师要求: 1.具有军事类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3.熟悉军事理论课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4.熟悉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5.具备课程开发和专业研究能力,能遵循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正确分析、设计、 实施及评价课程; 兼职教师要求: 兼职教师应是来自军事理论课教学一线的骨干或校内教师中有一定造诣的军 事爱好者,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熟悉军事理论或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研究,具有 执教能力。 教材选用 标准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我校军事理论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国防教育教材》。 2.本教材以实际案例、知识拓展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有深入了 解,并树立国防安全、责任意识。 3.教材突出我国国防军事的最新思想和政策。教材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 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价与 考核标准 考试形式:平时考核(30%),期末应知(70%),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撰写人: 系(教研室)主任: 学院(部)负责人: 时间:2025 年 8 月 17 日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名称Fundamentals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名称课程编号第一学期080100开课学期课程性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课程属性物联网工程专业1课程学分适用专业(3+2贯通培养)课程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0上机学时:16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教研室课程名称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先修课程无无后续课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0671.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MOOC线上学习,使物联网0.30.4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能够快速理解掌握相0.2关内容并应用于以后的实践。2.解释人工智能的基本入门知识和思维,通过学习使学生0.40.3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确立科学的价值观0.5课程目标念,掌握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专业行业方面的应用。及与毕业3.在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调动学生从要求的对人工智能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决自动化专业复杂工程应关系0.10.10.1问题,建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和各专业的“人工智能+"奠定基础。4.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0.2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2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7
27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 人工智能基础 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编号 080100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课程学分 1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 课程学时 总学时:32; 其中理论学时:16 实验实践学时:0 上机学时:16 开课单位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教研室 先修课程 课程名称 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 无 后续课程 无 课程目标 及与毕业 要求的对 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 7 10 1. 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 MOOC 线上学习,使物联网 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能够快速理解掌握相 关内容并应用于以后的实践。 0.2 0.3 0.4 2. 解释人工智能的基本入门知识和思维,通过学习使学生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念,掌握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专业行业方面的应用。 0.5 0.4 0.3 3. 在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调动学生从 人工智能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决自动化专业复杂工程 问题,建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为自动化专 业学生创新创业和各专业的“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0.1 0.1 0.1 4.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 复兴的时代重任。 0.2 0.2 0.2
《人工智能基础》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共16学时,以课程讲解为主,通过穿插大量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掌握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知识。课程通过阐述人工智能的基础入门知识,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调动学生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服务于我校各专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升级。课程主要有六大模块:1.阐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范式和应用领域;2.介绍分类的基本概念、感知机和支持向量机,并对分类器的工作步骤和多分类器设计进行详细讲解:3.围绕回归和聚类,介绍机器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常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4.从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出发,对生物神经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课程概述综合叙述,并介绍传统神经网络和深度神经网络;5.从成像原理出发,介绍图像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循序渐进的讲解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并对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介绍:6.围绕自然语言处理,详细阐述其发展历史、典型应用、基本技术和特征提取,并介绍循环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课程采用基于“线上MOOC+线下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学习任务化、游戏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课程之前,为学生创建情境,突出问题,在学生学习MOOC过程中,指导教师利用“知到APP”、雨课堂等多种工具建立了网络讨论小组,引导学生相互协作,通过案例分析、群内讨论、讨论区参与话题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来。任务一:课程介绍(支撑课程目标1、2、4)知识要点:课程安排与介绍,MOOC平台的使用学习目标:1.MOOC平台的使用:2.通过翻转课堂讨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密切联系;3.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授课建议:在课程之初即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学生“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精心设计诸多教学环节:“清晰理想信念以终为始筑梦前行”:“重拾上课仪式感活在当下活力前行”:“期待相识言传身教训练有素自信前行”:渗透“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建议线下课堂教学2学时。课程应知任务二: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2、4)应会具体知识要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范式和应用领域。内容要求学习目标:1.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2.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3.掌握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4.熟悉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5.天池AI实训平台一—02-03Python基础编程(项目练习):6.培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7.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始终:实验案例:1.python面向对象项目实战:大作业:1.天池实验室一一python面向对象项目实战;28
28 课程概述 《人工智能基础》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共 16 学时, 以课程讲解为主,通过穿插大量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掌握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知 识。课程通过阐述人工智能的基础入门知识,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 法,调动学生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奠定基础,服务于我校各专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升级。 课程主要有六大模块:1.阐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范式和应用领 域;2.介绍分类的基本概念、感知机和支持向量机,并对分类器的工作步骤和多分类器 设计进行详细讲解;3.围绕回归和聚类,介绍机器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常用的相似 度计算方法;4.从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出发,对生物神经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进行 综合叙述,并介绍传统神经网络和深度神经网络;5.从成像原理出发,介绍图像信息处 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循序渐进的讲解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 并对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介绍;6.围绕自然语言处理,详细阐述其发展历史、典 型应用、基本技术和特征提取,并介绍循环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课程采用基于“线上 MOOC+线下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学习任务化、游戏 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课 程之前,为学生创建情境,突出问题,在学生学习 MOOC 过程中,指导教师利用“知到 APP”、雨课堂等多种工具建立了网络讨论小组,引导学生相互协作,通过案例分析、群 内讨论、讨论区参与话题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来。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一:课程介绍(支撑课程目标 1、2、4) 知识要点:课程安排与介绍,MOOC 平台的使用 学习目标: 1.MOOC 平台的使用; 2.通过翻转课堂讨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密切联系; 3.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良好情操。 授课建议:在课程之初即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学生“为学须先 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精心设计诸多教学环节:“清 晰理想信念 以终为始 筑梦前行”;“重拾上课仪式感 活在当下 活力前行”;“期待相识 言传身教 训练有素 自信前行”;渗透“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 人这个根本问题”。 建议线下课堂教学 2 学时。 任务二:绪论(支撑课程目标 1、2、4) 知识要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范式和应用领域。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2.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3.掌握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 4.熟悉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5.天池 AI 实训平台——02-03Python 基础编程(项目练习); 6.培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 7.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始终; 实验案例: 1.python 面向对象项目实战; 大作业: 1.天池实验室——python 面向对象项目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