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九年级联校第一次模拟试题 九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答案全部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积累与运用(25分) .古诗文默写。(10分) (1)醉里挑灯看剑,_▲ (2)相见时难别亦难 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缘身在最高层。 (5)《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新奇的比喻描写月色优雅澄澈的句子是: (6)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 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遒劲(jng)剽(biao)悍言简意骇(gai)鳞次栉(zhi)比 B.愤懑(men)攫(jue)取鲜(xian)人知消(xiao)声匿迹 C.褶(zhe)皱连亘(geng)徇(xn)序渐进戛(jia)然而止 栈(zhan)桥媲(pi)美前倨(j)后恭义愤填膺(ying)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 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股 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无论是谈到失败,目的也只是要你绝地 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 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譬如」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 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A) (承担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 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 (B)(温暖温馨)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节选自龙应台《跌倒—一寄K》,有删改)
2016 年九年级联校第一次模拟试题 九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 6 页,满分为 14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答案全部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 积累与运用(25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⑴醉里挑灯看剑, ▲ 。 ⑵相见时难别亦难, ▲ 。 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⑷ ▲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⑸《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新奇的比喻描写月色优雅澄澈的句子是: ▲ , ▲ , ▲ 。 ⑹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 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 ▲ ,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遒劲.(jìnɡ) 剽.(biāo)悍 言简意骇.(ɡāi) 鳞次栉.(zhì)比 B.愤懑.(mèn) 攫.(jué)取 鲜.(xiǎn)人知 消.(xiāo)声匿迹 C.褶.(zhě)皱 连亘.(ɡènɡ) 徇 (xún)序渐进 戛.(jiá)然而止 D.栈.(zhàn)桥 媲.(pì)美 前倨.(jù)后恭 义愤填膺.(yīnɡ)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 分) 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 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股 的张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无论是谈到失败,目的也只是要你绝地 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哪个战败的国王看 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譬如 ▲ , ▲ 。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 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 、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 A ) (承担 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 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 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 ( B )(温暖 温馨)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节选自龙应台《跌倒——寄 K》,有删改)
(1)请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3)根据上下文,为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2分) 4.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6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福子和虎妞是《骆驼祥子》里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样貌、性格迥异,但有相似的 命运:小福子在现实生活夹缝中因极其压抑和无奈而自杀,虎妞在同样的传统文化规 范下的反抗也以失败告终,也是社会的牺牲品。 B.《最后一课》《变色龙》《皇帝的新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分别是德国的 都德、俄国的契诃夫、丹麦的安徒生和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C.武松是绿林好汉中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从替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醉打 蒋门神,风雪山神庙,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被逼上梁I D.格列佛在大人国看到了那里选拔官员的奇特方法:官员通过比赛绳子上跳舞的绝技来 获得高位,博得国王的欢心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3分) (她曾愤愤不平地说道:)通常认为女人是非常安静的,可是女人也有着和男人一样 的感情。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也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要有她们的用武之地。她对过 于严厉的束缚,对过于绝对的停滞,也会和男人完全一样,感到十分痛苦 选文中的“她”指的是 (填写人物的名字)。所选这段文字体现了她追 求▲的性格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5-8题。(16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 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 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 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 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
⑴请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 分)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 分) ⑶根据上下文,为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2 分) 4.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6 分) 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福子和虎妞是《骆驼祥子》里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样貌、性格迥异,但有相似的 命运:小福子在现实生活夹缝中因极其压抑和无奈而自杀,虎妞在同样的传统文化规 范下的反抗也以失败告终,也是社会的牺牲品。 B.《最后一课》《变色龙》《皇帝的新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分别是德国的 都德、俄国的契诃夫、丹麦的安徒生和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C.武松是绿林好汉中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从替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醉打 蒋门神,风雪山神庙,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D.格列佛在大人国看到了那里选拔官员的奇特方法:官员通过比赛绳子上跳舞的绝技来 获得高位,博得国王的欢心。 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3 分) (她曾愤愤不平地说道:)通常认为女人是非常安静的,可是女人也有着和男人一样 的感情。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也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要有她们的用武之地。她对过 于严厉的束缚,对过于绝对的停滞,也会和男人完全一样,感到十分痛苦。 选文中的“她”指的是 ▲ (填写人物的名字)。所选这段文字体现了她追 求 ▲ 的性格。 二 古诗文阅读(19 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 5―8 题。(16 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 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 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 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 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 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
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 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 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 縻(mi):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小惠未徧(2)尝出战小捷(③3)玮侦虏兵去已远(4)玮又使人谕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又何间焉 ②时时而间进 B.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C.①严军歇良久 ②家富良马 D.①比其复来 ②天涯若比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8.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 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B.乙文前面两段重在叙述曹玮破敌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的过程,末段再说明采 取这种战术的原因 C.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 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乘胜追击。 D.甲文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 才能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曹玮这一战斗指 挥者的形象,并且突出他的用兵谋略和作战经验 (二)古诗词赏析。(3分) 黄鹤楼崔颢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 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 B.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天晴时的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 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 绝唱
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 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 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 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小惠未徧. (2)尝.出战小捷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①又何间.焉 ②时时而间.进 B.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C.①严军歇良.久 ②家富良.马 D.①比.其复来 ②天涯若比.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8.下面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A.甲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 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B.乙文前面两段重在叙述曹玮破敌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的过程,末段再说明采 取这种战术的原因。 C.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 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乘胜追击。 D.甲文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 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 才能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曹玮这一战斗指 挥者的形象,并且突出他的用兵谋略和作战经验。 (二)古诗词赏析。(3 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 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 B.后四句写诗人想象天晴时的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 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 绝唱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0-13题。(11分) 黄花蒿 杨斧 ①中国学者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黄花蒿”“青蒿素”也 开始引起关注。但人们的疑问也接踵而至: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 是“黄花蒿”?它们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植物? ②具备一定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 属于菊科的蒿属。例如:在端午节被挂于门上驱邪的艾蒿,西北荒漠上被用来固沙的沙蒿 嫩苗可以当野菜食用的蒌蒿……这类植物大都是身材高大的野草,气候适宜时,一些种类 可以长到1~2米高,因此被古人通称为“蒿”——草之高者也 ③但与高挑的身材相逆的是,这类植物的“花朵”却很小,不要说体型较大的蛾、蝶 类在其上无法立足,就连体型较小的蜂类和蝇类,“上门服务”也十分不便。没关系,蒿 子们另辟蹊径,改由风为“媒人”,同样达到了异花授粉的目的。蒿属植物还有一个为人 乐道的共性:它们虽然难得开出艳丽醒目、气味芬芳的花朵,却多数遍体生“香”,揉搓 茎叶,特殊的气味令人难忘 ④蒿属植物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其属有300多个成员。由于他们在菊科中的特殊 地位和分布地域宽广、种类繁多,具有特殊香气等特点,受到现代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的 青睐,特别选用在欧洲古代传说中赫赫有名的树林和植物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名字,将其命 名为“ Artemisia”,使这些无婀娜多姿的野草,充满了仙气 ⑤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适于蒿属植物生长。在《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一些本草 典籍中,青蒿、草蒿、香蒿等名称跃然纸上,成为中草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本草纲 目》起,黄花蒿始与青蒿比肩,但却以“臭蒿”作为“释名”,与“香蒿”—一青蒿相区 别。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除了植物分类学文献或以此为基础的较权威的植物资源利用手册 外,“青蒿”和“黄花蒿”这两个中文名字往往混淆不清。结果,当诺贝尔奖到来后, 些人自然产生疑问 ⑥毋庸置疑,中医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贡献卓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传 统中草药体系并非建立在现代植物分类学基础之上,因地域或习俗的差别,物种同名异物、 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198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草药同名异物辩》中,仅以 吉林省所产药物为主,就收载了42组,约350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或名称同音而物异 的草药。看来问题还真不少。尤其是许多入药植物应用历史久远,为今天中草药的科学应 用遗留了不少问题,青蒿和黄花蒿的是非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保证处方中植 物物种的正确无误,必须应用植物分类学等知识,对其进行准确的分门别类。 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林奈定名的蒿属植物 Artemisia annus L. 头状花序小而多,黄色。据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考证,此即《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黄花蒿”。 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6卷第二分册中,它的中文正名为黄花蒿,异名有草蒿、 青蒿、臭蒿等20余个。而在以往一些植物学文献中被称为“青蒿”的植物,拉丁学名为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不含青蒿素 ⑧由此看来,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黄花蒿不容置疑。但一些关心青蒿和青蒿素的人仍 在“思辩”青蒿和黄花蒿的谁是谁非。如果这种执着精神进一步演变成深λ探究草药世界 的动力,为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的和谐作出贡献,意义将远不止于此 (选自《大自然探索》2016年第1期,有删改)
三 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 10—13 题。(11 分) 黄花蒿 杨斧 ①中国学者屠呦呦获得了 2015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黄花蒿”“青蒿素”也 开始引起关注。但人们的疑问也接踵而至: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 是“黄花蒿”?它们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植物? ②具备一定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 属于菊科的蒿属。例如:在端午节被挂于门上驱邪的艾蒿,西北荒漠上被用来固沙的沙蒿, 嫩苗可以当野菜食用的蒌蒿……这类植物大都是身材高大的野草,气候适宜时,一些种类 可以长到 1~2 米高,因此被古人通称为“蒿”——草之高者也。 ③但与高挑的身材相逆的是,这类植物的“花朵”却很小,不要说体型较大的蛾、蝶 类在其上无法立足,就连体型较小的蜂类和蝇类,“上门服务”也十分不便。没关系,蒿 子们另辟蹊径,改由风为“媒人”,同样达到了异花授粉的目的。蒿属植物还有一个为人 乐道的共性:它们虽然难得开出艳丽醒目、气味芬芳的花朵,却多数遍体生“香”,揉搓 茎叶,特殊的气味令人难忘。 ④蒿属植物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其属有 300 多个成员。由于他们在菊科中的特殊 地位和分布地域宽广、种类繁多,具有特殊香气等特点,受到现代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的 青睐,特别选用在欧洲古代传说中赫赫有名的树林和植物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名字,将其命 名为“Artemisia”,使这些无婀娜多姿的野草,充满了仙气。 ⑤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适于蒿属植物生长。在《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一些本草 典籍中,青蒿、草蒿、香蒿等名称跃然纸上,成为中草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本草纲 目》起,黄花蒿始与青蒿比肩,但却以“臭蒿”作为“释名”,与“香蒿”——青蒿相区 别。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除了植物分类学文献或以此为基础的较权威的植物资源利用手册 外,“青蒿”和“黄花蒿”这两个中文名字往往混淆不清。结果,当诺贝尔奖到来后,一 些人自然产生疑问。 ⑥毋庸置疑,中医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贡献卓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传 统中草药体系并非建立在现代植物分类学基础之上,因地域或习俗的差别,物种同名异物、 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1982 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草药同名异物辩》中,仅以 吉林省所产药物为主,就收载了 42 组,约 350 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或名称同音而物异 的草药。看来问题还真不少。尤其是许多入药植物应用历史久远,为今天中草药的科学应 用遗留了不少问题,青蒿和黄花蒿的是非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保证处方中植 物物种的正确无误,必须应用植物分类学等知识,对其进行准确的分门别类。 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林奈定名的蒿属植物 Artemisia annus L., 头状花序小而多,黄色。据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考证,此即《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黄花蒿”。 在 1991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6 卷第二分册中,它的中文正名为黄花蒿,异名有草蒿、 青蒿、臭蒿等 20 余个。而在以往一些植物学文献中被称为“青蒿”的植物,拉丁学名为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不含青蒿素。 ⑧由此看来,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黄花蒿不容置疑。但一些关心青蒿和青蒿素的人仍 在“思辩”青蒿和黄花蒿的谁是谁非。如果这种执着精神进一步演变成深入探究草药世界 的动力,为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的和谐作出贡献,意义将远不止于此。 (选自《大自然探索》2016 年第 1 期,有删改)
10.根据文章内容看,人们为何会产生“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 黄花蒿’”这样的疑问?(3分) 11.请分析“…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一句 的语言特点。(3分) 12.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3.你从本文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的精神或科学的方法。(2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8题。(20分)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 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 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 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 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 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 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岀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 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 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 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 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 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 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 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 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 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 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 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 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 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
10.根据文章内容看,人们为何会产生“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 ‘黄花蒿’”这样的疑问?(3 分) 11.请分析“……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一句 的语言特点。(3 分) 12.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3.你从本文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的精神或科学的方法。(2 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A 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 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 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 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 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 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 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 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 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 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 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 勃和多彩。夏天, 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 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 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 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 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 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 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 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 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 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 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